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懸挂」問題就是「尋根究理自解因」

  

「懸挂」問題就是「尋根究理自解因」

  

梁乃崇教授

  

《修練的軌迹》談到一種修心的方法──「懸挂」,它就是我們法本中的「妄想起時,知而勿隨,亦不壓製」。要把一件事情看清楚,才能知道如何去處理它。此時,「懸挂」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懸挂」的能力,便無法把事情看清楚!如果能夠把自己的理念、想法「懸挂」起來,那麼,你就可以仔細地、慢慢地把它看清楚,並且更進一步地將它的前因後果,以及所有的關聯都找出來。

  

舉一個實例:以前,我曾跟大家說過我探索「時間」本質的過程。其實,我就是把問題「懸挂」起來,並且持續地觀察前因後果,還把所有的關聯也都挂出來,直到最後終于弄清楚,因而懂得了「時間」的本質。現在,我以「懸挂」這樣的形容來對大家講,各位也許會更清楚怎麼去做了。

  

再舉一個這本書的例子。此書探討的主題很多,其中一個是「教育」。有關「教育」的問題,我們曾經談過很多次,我所談的只是臺灣的教育問題,而他們談的則是以全世界爲考量。

  

我的觀察是:臺灣的教育都是要學生死背,考試題目都是要靠記憶,使學生記了一大堆「知識」,卻沒有辦法啓發他們的「智慧」。此外,臺灣的教育製度太死板了──政府管得太多,以至于老師受到很大的限製,無法嘗試一些新的教法。再來,由于考試製度的僵化,使得教育淪爲一場浪費生命的夢魇──尤其采取電腦閱卷後,很多可以測出學生靈活度的考題就無法進行。而考完之後,絕大部分死背的知識便通通丟掉;若有保留,也僅是少部分而已。孩子們花了這麼多的時間讀書,結果考完試之後,所剩無幾,這不是在浪費生命嗎?我們真正會用到的,根本不需要花十六年的時間去學習,也許四、五年就夠了,多投入的十一年,真的是虛擲了。

  

彼得˙聖吉一行人,也探討教育問題,不過,他們站在另一個角度。指出企業對于人才的培訓,是仿效生産線的模式──設計一套訓練製度,把人放進去;最後出來的,就是符合企業需要的標准化工人。教育界的人看到這種有效率的、能夠製造統一水准産品的生産方式,也依樣畫葫蘆,拿它來辦教育──把學童放進學校來,等到畢業的時候,便成爲具有一定標准的人力。

  

可是現代企業已經不用這樣的方式訓練人力了,反倒是教育製度仍然還在使用,而且是全世界的教育系統都陷入了同樣的窠臼之中。不僅是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辦教育的人甚至沒有警覺到自己是在仿效工廠的生産模式,難怪整個教育體製是如此的僵化!再這樣下去,千瘡百孔的教育問題能獲得真正的解決嗎?

  

真的要有效地改變,必須探索問題現象背後的根源──今天會有這樣的教育製度,是由什麼樣的思惟、觀念、原則、原理爲基礎,才演變成今日的樣貌?

  

我談這些,並不是要去辦教育,而是舉個例子,要你們把自己的思考、思想「懸挂」出來,並且看清楚,才能知道千絲萬縷的問題背後,真正的關鍵,只有找出源頭的關鍵點,問題才有可能改變;如果只是停留在現象的表層,無法看清楚問題的根源,想要解決問題,那簡直是緣木求魚。──這就是「尋根究理自解因」啊!(摘錄整理自20060710經典講座)(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修練的軌迹 修心 懸挂 時間 本質 教育 知識 智慧 彼得˙聖吉 尋根究理自解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