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懸挂」的威力──看清教育的問題

  

「懸挂」的威力──看清教育的問題

  

梁乃崇教授

  

《修練的軌迹》書中指出,全球的教育者都以仿效工廠的生産模式來教育學生,難怪整個教育體製如此的僵化。而唯有探索問題背後的根源──今天會有這樣的教育製度,是由什麼樣的思惟、觀念、原則、原理爲基礎,才演變成今日的樣貌?千瘡百孔的教育問題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決。

  

彼得˙聖吉一行人已經找出今日教育體製背後的基礎了──它就是工業化生産的四項原則。這四個原則如果沒有被調整過來,已經形成的體製模子根本不可能被改變。這四個原則是什麼呢?

  

一、控製機製:爲了使産品符合一定的規格,並且避免不良品發生,便需要在生産過程中,設計一些控製機製。其實,這種做法,不僅發生在工業生産上,人們對「人」也會進行控製──如果有些人的行爲,超出自己所能理解和掌握的範圍外,往往會激起很大的不安和負面反應。

  

二、標准化:工廠對于什麼樣是一個「好」的産品,會設定一些考核的標准項目,在標准範圍內才是合格的産品;範圍外的産品就要被淘汰。教育也是采取了同樣的思惟模式,所以會有考試製度。

  

叁、要可預測:一件事情接下來的發展,必須是人們可以預測的;如果不能被預測,就代表事情沒做好。

  

四、愈快就是愈好:例如,一個十二歲就拿到博士學位的人,人們都會十分地贊揚。

  

以上是工業生産的四項原則,可是,人們卻把它拿來用在教育製度上,不管有何等的作爲,都跳不出既定的模式;除非能夠檢討到問題的核心,否則就不可能辦出好的教育。

  

可是我們必須明白,工業生産所需遵循的四項原則,主要針對的對象是「物」。「物」是「純粹的被知」,連「能知/被知」的「混合區」都沒有,所以是一點點「能知」的成份都沒有。這些原則拿來處理「純粹的被知」是OK的,是可行的;可是,拿來用在「人」的身上就會出問題了!

  

「人」並不是「純粹的被知」,他還有「純粹的能知」。首先,「純粹的能知」不可能被控製,因爲祂有至高無上的「主動權」。其次,祂也無法被標准化,因爲祂無形無相。第叁,祂不可預知,祂下一步要做什麼,自己都搞不清楚。第四,愈快愈好並不適用于祂,因爲祂已超越「時間」,祂是「不生不滅」的,對祂而言,「

  那」即「永恒」,不論快或慢,對祂而言都一樣。此外,「愈快愈好」意味著愈快死愈好;而祂希望永恒、長壽,所以有時候是愈慢愈好。

  

這四項原則與「純粹的能知」全都不合。教育的對象是「人」;而「人」是有「純粹的能知」的,這些物化的原則,怎麼適合用在「人」身上呢?用這些原則想要把教育辦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人」有叁個面向要面對的:「純粹的能知」、「純粹的被知」,以及「能知/被知」的「混合區」。教育是屬于「能知/被知」的「混合區」或是「純粹的能知」;但絕對不是「純粹的被知」!拿那些處理「純粹的被知」的原則,用在「純粹的能知」上,當然是狀況百出。

  

這一路的思考,就是我如何將自己心裏的想法「懸挂」起來;我不僅是「懸挂」給自己看,還「懸挂」給大家看;當大家都能看到時,許多人同時也會更加地清楚了。這就是「懸挂」的威力!(摘錄整理自20060710經典講座)(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修練的軌迹 彼得˙聖吉 教育 控製機製 標准化 工廠 産品 標准項目 可預測 物 純粹的被知 能知/被知 混合區 人 純粹的能知 主動權 超越時間 不生不滅 

  那 永恒 懸挂 威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