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向」就是圓覺佛法中的「以境驗心」
梁乃崇教授
《修練的軌迹》指出了「轉向」,而「轉向」其實就是圓覺佛法中的「以境驗心」。
「以境驗心」就是當我們看事情時,要注意自己的心是處于何種基礎之上,才會産生當前的狀況。換句話說,就是要找出外境狀況,與自我內心之間的關聯。《修練的軌迹》的「轉向」是有一點淺淺的「回頭」或「攝心」,這也是反思式的觀察!而我們所關注的,不是只有外在的事情,同時,也要去發掘自己心裏是戴了什麼樣的眼鏡在看事情,也許是帶有偏見的、不公正的;也許是寬宏的、廣大的……等等。
從「懸挂」到「轉向」,在他們眼中,其程度已經是非常不得了的深;在我看起來,那還不是太深。可是,他們很會用,並且把它的功能發揮得很好──他們將它運用在日常生活、工作與沖突的改善……。這是他們的優點,也是我們要多多學習的地方。
我們佛法中所談的「以境驗心」好像是比較偏于個人的修行;而這本書裏頭所談的,則多是團體中的修練。他們所處理的團體問題,規模甚至大到是一個國家的種族沖突。其中所牽動的力量、轉化和奇迹,是相當驚人的,所以,人們所見到「境」的改變,也會相當明顯。而這也就是「以境驗心」做得好之後的「相隨心轉」、「境隨心轉」!
這本書還談了很多如何從「我相」進入「人相」的曆程。與人互動時,如果要進入「人相」,就要了解別人心裏在想什麼,他的「假設」和「基礎」是什麼。書裏提到一個實例:一家公司的汽車設計方案,是分了幾個小組進行規劃,而小組之間産生了許多問題。後來,他們解決了這些問題,這個解決的過程,就是很好的從「我相」進入「人相」的曆程。
本書也在「法性」廣度下了不少功夫,我們佛法修行班有談到,「法性」廣度是否能夠施展開來,與「自性」深度是有關聯的。換句話說:「自性」深度要修得深,「法性」才能對應地往廣度推展。這本書裏面所舉的團隊修行的例子,有些人的「自性」已經修得很深了,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相等的程度;這些引領的人是以自身人生經曆中的體驗,而不是用什麼理論來帶領大衆走向覺悟,如果沒有那一、兩個人的經驗或能力,整個團體是到不了的。「自性」深度與「法性」廣度是相輔相成的,只靠單一面向,是無法成功的。
由書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接觸過東方禅學,擴大來看,其實,是與整個東方修行文化有了「連結」;這個「連結」,使得他們可以把自己親身體驗所達到的深度,與這個文化銜接起來;兩者一銜接,他們就知道如何發揮那個體驗,否則,是用不出來的。(摘錄整理自20060717共修)(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修練的軌迹 轉向 圓覺佛法 以境驗心 回頭 攝心 反思 相隨心轉 境隨心轉 我相 人相 假設 基礎 團體修練 自性 法性 相輔相成 東方禅學 東方修行文化 連結 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