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一個能知能覺」就是「原點」

  

「第一個能知能覺」就是「原點」

  

梁乃崇教授

  

我們都知道「千裏之行,必起于第一步」,這話用在修行成道亦然。成道之路更何止于千裏,但依舊是必起于第一步,所以與「原點」的連結很重要!「原點」即最初的第一個感覺,修行者必須要「慎其初念」,與原點建立關系就是在修行。

  

每一個人的「初發點」一定是他的第一個知覺──第一個「能知能覺」;那個「能知能覺」就是他的「起點」。

  

這第一個「知覺」有兩個部份:一個是「被知被覺」,一個是「能知能覺」;所謂的「第一個知覺」,指的並不是「第一個被知被覺」,而是「第一個能知能覺」;而這「第一個能知能覺」就是「原點」。「原點」用佛法的語言來說,就是「第一義谛」。

  

我們常常會有很多的感覺、感受、認知,這些常常離開我們那個「第一個能知能覺」──也就是「原點」,其實已經很遠了。舉例來說:我心裏有一個認定──我認爲佛法才是最好的,其它的宗教都沒有我們佛法好。假設一個人有這麼一個認定,你可不可以分辨得出來它跟「原點」其實已經隔了好遠哦?你必須能夠感知到與「原點」的距離,你才有辦法回溯到「原點」!不然,你就會認爲佛法就是你的「原點」。

  

有人認爲:「佛法很好,比世界上其它宗教都還要好!」那麼我問你們:什麼是佛法?每個人的答案會不一樣的!有的人以爲佛經就是佛法;有的人以爲自己所皈依的師父是佛法;有的人則以爲法本是佛法……。如果這樣子認爲,大家就還不懂得真正的「原點」是什麼!

  

那麼,我們要怎麼去鑒別、感知我們的認知與「原點」的距離呢?用「十二因緣」來看,上面敘述的佛法可能還在「名色」層次,與「原點」之間還隔了「識」、「行」和「無明」。事實上,光是「識」這一層就很複雜了,它不是薄薄的一層;而「名色」距離「本明」更遠,你們要有能力去感知自己所謂的佛法到底在那個層次。

  

如果有人感受到真正的佛法就是慈悲喜舍──而他的慈悲喜舍是心、是feeling,那麼他就不是在「名色」層次,而可能是在「行」這裏;如果,他會覺得佛法只是一個本願──是一個救度衆生的菩薩大願,他感受到這個願力──無始的清淨大願,他這樣的佛法就在「無明」、「阿賴耶識」這裏;如果他所認爲的佛法是「入陀羅尼門」、是一個清淨的本覺,這時他所認知的佛法就跟「原點」更靠近了;如果,他會覺得這個地方是「覺而不覺」,那就又更靠近了。

  

對于這些諸多層次的差異,你們要能夠體察出來,才會知道和「原點」的距離有多遠。

  

其實,我們心中任何起心動念,都可以察覺到它在那裏?與「原點」的距離爲何?唯有如此,你才能夠知道怎麼回到「原點」。我們雖然不知道「原點」是什麼,但是可以知道「被知的心念」與「原點」的距離──這也是我一直在強調的:學佛要從feeling入手。只有當你能夠從feeling入手,你才能與「原點」比較接近。(摘錄自20070326周一共修)(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原點 慎其初念 初發點 能知能覺 起點 第一個能知能覺 第一義谛 佛法 宗教 佛經 皈依 師父 法本 十二因緣 名色 識 行 無明 本明 慈悲喜舍 心 feeling 本願 菩薩大願 無始的清淨大願 阿賴耶識 入陀羅尼門 清淨的本覺 覺而不覺 被知的心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