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用十二因緣來覺察與原點的距離

  

用十二因緣來覺察與原點的距離

  

梁乃崇教授

  

修行的「原點」是能知能覺,而大家是不斷地從「原點」跳出去,跳出去之後,把「原點」給遺忘了,但是,你還是在「原點」;不斷地重複著跳出去、回來、跳出去、回來……但只要能覺察到、覺醒了,就能回到「原點」。

  

那麼,要怎麼覺察呢?你跳到外面時,你要去感受跟「原點」距離到底有多少層、有多少關卡;當你可以清楚地把它感覺出來的時候,回到「原點」的路就會很清晰地出來了。

  

這樣的說明是比較抽象、比較深一點。我可以用一些讓大家更容易懂的方式來陳述。

  

比如說,外面桌上擺了一碗飯,那碗飯與我們的「本覺」距離有多遠呢?從「十二因緣」來看,那碗飯是在「有」那個層次;它與「本覺」之間還隔了取、愛、受、觸、六入、名色、識、行、無明,這麼多的層次。接下來,你把眼睛閉起來,你的心裏還是有那碗飯;此時,你心裏的那碗飯就在「十二因緣」的「名色」層次,它與「本覺」的距離是不是更靠近了呢?

  

其實,一般人通常會認爲心中的那碗飯是假的,外面那碗飯才是真的;而就其與「原點」的距離來論,心中的那碗飯比外面的那碗飯其實是要更靠近的且隨著自己可以深入心靈的不同層次,那一層一層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再舉一個例子:假想一下,你像外科醫生一樣,打開自己的頭蓋骨,透過鏡子,你會看見大腦有許多的皺紋。──你看見的曆程是透過取、愛、受、觸、眼根(六入之一),一直到「名色」這樣一路過來。

  

再來,你們把眼睛閉起來,去感覺頭部裏面有什麼,不要想象,用直覺去感覺。這樣你所感覺到的大腦,比起前面像外科醫生那樣所見到的圖像,距離「原點」又更近了。——雖然是同一個大腦,當你可以省察到時,這兩者的差別是很大的。

  

像我們的身體,可能有時候會感覺到這裏酸、那裏不舒服的,可是,西醫檢查,就說你沒生病。因爲他們是用「眼根」(或輔助「眼根」的儀器)來檢視「有」這個層次的物質有沒有出問題。其實,我們可以把重點從「有」移開,不透過「六根」,超越「六根」,直接用心去感覺身體不舒服的地方。此時,你所感覺到的內容與性質,便會與西醫不一樣。爲什麼?因爲兩者與「原點」的距離不同。

  

用我的話來說,你所感覺到的,比西醫用眼根檢查所看到的,其實還更真實。

  

以上,就是我舉了一些例子,讓你們體會不同層次的覺受與「原點」的距離。事實上,每一樣事情都可以這樣來覺察。當你的覺察可以做得夠細時,回到「原點」的心路曆程就會曆曆在目,而你也會很清楚怎麼回到「原點」了。(本文摘選自20070326周一共修)(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覺察 原點 十二因緣 有 本覺 取 愛 受 觸 六入 名色 識 行 無明 眼根 眼睛 頭部 直覺 感覺 大腦 外科醫生 西醫 六根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