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意調伏,如說行-從四相的feeling到「四相學」

  

意調伏,如說行-從四相的feeling到「四相學」

  

梁乃崇教授

  

佛經中所見的「四相」,主要是在談「自性的深度」;「法性廣度的四相」的內容,佛經裏是很少見的,幾乎是「無字天書」。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當時佛經講述時,聽衆的層次都是在「我相」層次。

  

而今我會懂得「法性廣度的四相」,並沒有人教我,是我自己把它整理出來,也是經過一段曆程才發展出來的。其實,我早就知道這些,但起初是在feeling層面;意識層面還是處于模模糊糊的狀態──我不清楚其層次、位階、影響,以及如何去運用,也不知道多數人是不懂這些的。

  

那麼,我是怎麼把這套內容整理出來的呢?我將我的feeling開始分類,然後形成概念;形成概念之後,才賦予它語言文字上的定義;之後,再將生活中的相關事物、心裏的相關狀態與之連結起來。有了語言文字的定義之後,我才能把這些內容說出來,並舉出例子,讓大家知道各個層次的分別,並且可以在自己的心裏進行區分和辨別。于是,大家就能夠知道自己的心靈,究竟是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離四相」的何種狀態?

  

這些心靈狀態,一層層地都要做很明確的分類和區隔,大家才能夠將自己心中的情況做出對應的關聯;而這些內容才能變成一套可供人們溝通的媒介,協助人們進行心得的相互交流。如果沒有這套架構,人們想要累積這方面的經驗、交換心得、分享成果,就會變得很困難。

  

所以,我這套說法,持續發展下去,是可以稱之爲「四相學」的,就像人類文明的各種學說一樣,成爲人們心靈演化的基石。因爲這些內容是一套方法、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厘清自己的內心,並且弄清楚實際生活中所遇到的諸多事情。有了這套「四相學」,人們在世間進行心靈四相階層的發展和演化,就可以獲得協助。

  

《維摩诘經》〈佛國品〉說:「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其調伏,則如說行」,「意調伏」是指:菩薩用直覺來面對意識心,把意識心中的思想、理論整理得清清楚楚;然後照著厘清的思想、理論去實踐,即是「如說行」。我從對四相的feeling發展出「四相學」,可說是經過「意調伏」的階段,而現在則是在「如說行」。

  

人們平時的溝通,大多是利用語言和文字,這些其實是很表相的符號;用十二因緣來檢驗,會知道語言和文字的來源是概念;再往「本來目面」更靠近一些,概念的來源是feeling(feeling這一層也是滿寬的);feeling的來源是直覺;而最終的回頭溯源,直覺是源自「本來面目」。直覺、feeling的層次是不可思議的,它沒有思惟;但在概念這個層次,則是思惟的。

  

說這些內容,是要你們曉得──我們的「心」,是有這些層次的;那一層層的狀態,我們都要能夠區分出來。要將「心」做區分,最大的分類就是「分別心」與「無分別心」,但這樣的分法是太粗了,我們的心實際在運作時,是要更細的。這些細膩的層次,你們都要能夠有所體會;如果你們沒有體會,就不是在修心,你們對心就不夠明白,那就是沒有做好「明心」;「明心」沒有做好,就不可能「現性」!所以,這一層層心靈狀態的辨別是很重要的!一定要做好!(摘錄整理自20070416周一共修)(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四相 自性深度 法性廣度 無字天書 我相 feeling 概念 語言文字 連結 我相 人相 衆生相 壽者相 離四相 四相學 維摩诘經 佛國品 意調伏 如說行 本來面目 直覺 不可思議 思惟 心 分別心 無分別心 明心 現性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