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再談「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

  

再談「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

  

梁乃崇教授

  

團體組織之所以能夠發揮功能和力量,是因爲衆生相層次的連結産生了作用;而何以連結會有力量?那是因爲「間接貢獻」所産生的效應啊!

  

講到這裏,對于「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我要再說明一下。

  

「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有很大的差異。「直接貢獻」,就是一般人所講的貢獻,一般人在講貢獻時,其實只看到「直接貢獻」;而「間接貢獻」,我是第一個提出這種觀念的人。

  

「直接貢獻」是怎麼産生的呢?個人必須經過很長的努力,付出很多的人力、精神和資源,才會創造出他的成果。當然,這樣的成果,一定是一種貢獻。而「間接貢獻」是什麼呢?只要把別人的「直接貢獻」拿來交換,就會産生貢獻。所以,「直接貢獻」所耗費的成本是很高的,而「間接貢獻」的成本則是很低的。

  

交換的形式很多,買賣、分享、訊息傳遞……那都是交換,不是只有買賣才是交換;不論何種形式,只要是交換就會有「間接貢獻」産生。

  

人們對于産生「直接貢獻」的人,往往會給予尊敬;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一樣──必須做出「直接貢獻」了,才會覺得有自己有貢獻。至于做出「間接貢獻」的人,就比較不會尊敬,甚至是看不起,因爲人們會認爲他們又沒有做出什麼貢獻,而交換所産生的效益也不覺得是他們做的,所以,就不會覺得他們有什麼值得尊重的。

  

其實,不管他們是否被人尊敬,「間接貢獻」的發生已然存在,而且大得不得了,遠比「直接貢獻」大!對于有些不喜歡「間接貢獻」型態的人,你們一定要注意:如果你所做的都是「直接貢獻」,而他人所做的都是「間接貢獻」,那麼,就貢獻的數量上來看,你的一定會比他人的少很多。

  

那時候,也許你會覺得老天不公平──他什麼事情也沒做,每天卻可以吃香喝辣;而你辛苦得要命,卻只能吃稀飯配蘿蔔幹,你會覺得沒有天理。所以,我會勸有這種想法的人,不管喜歡不喜歡,多少參與一點「間接貢獻」,如此一來,你所做的貢獻的數量,與他人比較,就不會太少;而貢獻所需的成本也就不會那麼高了。這個地方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有很多事情,我們往往認爲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不對的、不好的;但往往是因爲我們對事理沒有徹底的了解,甚至有些誤解,才會使我們沒有看清楚全貌。(本文摘錄整理自20070521周一共修)(莉華、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團體組織 功能 力量 衆生相 連結 直接貢獻 間接貢獻 交換 成本 買賣 分享 訊息傳遞 全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