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被知的心,反聞聞自性
梁乃崇教授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性。
既然人人都有自性,那爲什麼還要「反聞聞自性」?就是因爲大多數的人都誤把那個會想東想西的識心當成自己,而我們真正的心──也就是自性、覺性,反而被忘失了,所以是要藉由「反聞聞自性」來探究真心;所以也可以說,「反聞聞自性」是一個探索自己真心的過程。
我們的心,從表層想東想西的心到深層的本來面目,是有許多層次的。當你想東想西,有時是胡思亂想,有時則可以自我控製做有條理的思想,這樣就是在思維;如果思維是很有邏輯的,就是理性的思維;理性的邏輯思維就比胡思亂想要深入。但無論是胡亂地想東想西,或是邏輯的思維,這些都是屬于「思想」,都是屬于心的一部分層次。
而你是否發覺自己還有一個「意志」?有一個意志要「我」這樣想、或那樣想,這樣的心既非屬于思維,也不是邏輯思維!而你的志願、意願,它在控製我要這樣想或那樣想,所以意願、志願又比理性的思維要深一層。
除了意願、志願以外,還有一種心,含有「認定」的成分。認定裏面又有淺的部份,我們說是認知;深的部份,我們說是認定。認定比志願還要再深。譬如說有些人認定自己是窮人,有的人則認定自己是富人。認定自己是窮人的,會認爲要賺錢一定要很辛苦,否則賺不到錢。──這就是毫無理由的認定了,這個層次根本沒有思想的,比思想、意願更高!雖然你的意願是想要成爲富人,可是如果潛意識裏你認定自己是窮人,那麼即使你賺了很多錢,也多半賺的是辛苦錢。如果你認定自己是富人,就會覺得賺錢很容易,再配合你也想變成富人的意願,這樣一做下去,你的思想就變成富人的思想,你就得到富人的命運,所以根深柢固的地方是認定。當然不一定認定說我是窮人,如果認定是:我應該要苦,我就是會苦,那也會變成窮人。富人的認定是:我是很舒服的、很快樂的;快樂、舒服、清淨是很容易的。有這樣的認定,他就會變成快樂、舒服、清淨了!
認定在心裏很深層的部份,它決定了以後的發展,也決定了個人的命運。《華嚴經》講:「如是思維,則如是顯現。」「思維」指的是「認定」,不是想東想西的思考、思維!「認定」就心的層次而言,是相當深的部份,這種深度在無明(阿賴耶識)。
我們要悟本來面目,都要通過這些階段。這些認定經過反省是可以被知的;若未經過反省,你可能根本不知不覺、無法察覺自己有這些認定。因爲透過反省,你會察覺到自己有這樣的認定,所以這個認定也不是真正的你,那還是被知的,而真正的自己還在後面。
我們剛才說你認定自己是富人或窮人,這樣認定的背後,還有一個認定。這個認定又是指什麼?就是認定你是人,沒有認定你是狗,也沒有認定你是非人。你已經認定你是人,于是以下很多事情就會發展出來:你會讓自己所做的事情像個人,不會做成像條狗,所以你的命運在這個世間所呈現出來的就是──你是一個人。這樣的認定,比認定我是窮人或我是富人還要深。但「我認定我是人」的這個心靈層次還不是真正的自己,還是被知的,都還在我相中。
我們要反聞聞自性,就是要一層一層的剝離這些被知的心,剝離到最後沒有被知了,才是反聞聞自性成功了;一旦反聞聞自性成功了,能做到離我相,也就是能把我相這個層次的認定全部都脫離了,這樣就叫做證羅漢果。如果只是把當中這麼多認定裏面的一個小部份破了,那只是無明殼上破一個洞的開悟而已。所以修心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如實檢驗來修的。
大部分的人講修心,都停留在能整理思想這個層次。譬如:我這個想法是不是有貪、嗔、癡啦?是不是不清淨啦?這個層次太淺、離開悟本來面目還有很長一段距離!當然我們還是要從思想這裏入手,但是不能夠停留在這個地方,也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思考,而是要進入內心的層次:你的意願、志願、認知、認定……這樣都還不夠,真正的關鍵是在覺性,也就是能知能覺。從思想、志願到認定,都是被能知能覺所知覺的,所以真正的真心是能知能覺。
這樣一路解說下來,「反聞聞自性」聽起來好像滿簡單的,但因爲我們對自己心的深度不容易真正的把握住,所以做起來並不容易,唯有如實地一層一層驗心,脫離被知,才可向我們的真心愈來愈靠近,就有機會悟本來面目了。(本文摘選自20020217新竹明星諾那精舍開示)(羊憶玫、汪滿妹整理)
關鍵字:自性 反聞聞自性 識心 真心 本來面目 思想 思維 理性 邏輯思維 意志 命運 華嚴經 無明殼 開悟 覺性 能知能覺 驗心 被知 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