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有細膩的Fu
梁乃崇教授
時下出現許多新世代的流行語,或是時尚的名詞,像是「夯」、「太超過」、「宅」等等,「Fu」也是其中之一。
其實,我們老早就在講「Fu」了。「Fu」就是「feel」,也就是feeling。我一直在強調大家要有feeling,現在看到feeling能成爲時下的流行語,覺得也很好;不過,大家對feeling不能只是嘴上講講,要有源自內心的深刻體會才行。
一般人所說的「Fu」,多指對有相的聲光形色的感覺,那是在第六識的層次,因爲跟聲光影像結合在一起就會有形相産生,這是最外層表相上的感覺。再來,不管是外六塵或內六塵的法塵,雖然比較無形無相,它可以是一個抽象的原則,或是某一金科玉律,那是沒有形相的,你也找不到形相,但這也是feeling,也可以被feeling到。再深入一點,很多feeling是抽象無形的,最抽象的第七識的feeling,就是時間,你覺得有時間,時間是可以被你覺知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抽象的feeling,但那還是被你知道的,一樣是屬于被知的feeling──這樣的feeling,就愈來愈靠近本明了;但它還不是本明,因爲它還是被知的。
我們學佛時,都希望能證入本明,但若用粗糙又猛的頓法,就會突然間頓進去,到了本明,他可能在十二因緣的「觸受」,甚至在「取有」層次就頓入了本明。雖然他可以一下子躍過十二因緣的許多環節,但這樣頓入本明,是很粗糙的,對十二因緣的細節部份,就無法有清楚的了解。
所以,我們如果要進入本明,而且要對每一個環節部份都很細膩的又清楚的了解,就需要從feeling下手。當你從feeling下手,你就會很細膩的了解整個過程。當然有些feeling是很粗的,例如像看見光等等,但我們早就認爲那只是感覺到視覺的影相,而不是feeling。當我們在講feeling時,都已經進入比較抽象的部份,也就是進入末那識、阿賴耶識的層次,也就是進入識心無明的環節了。我們要講的feeling,就是在講這種環節的feeling。在這種環結裏面,這些feeling都非常的細膩,也非常的抽象。
這種東西,我們有沒有呢?有的,我們每個人都有!十二因緣的每個環節每個人都有,而且時時刻刻都在用。
我之所以要提出feeling,就是要讓大家有feeling,而且不能只做很粗糙的修行,還要做細的。細的部份要怎麼入手去做呢?就是要從feeling入手。但強調多了,有些人又會誤解,以爲feeling就是本明、就是本來面目,要知道,feeling只是一個工具,一個過程,並不是本明、本來面目,它只是比較靠近而已。這個地方大家要非常小心謹慎。(本文摘選自19990119共修)(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流行語 名詞 Fufeeling 第六識 表相 外六塵 內六塵 法塵 第七識 時間 被知 本明 十二因緣 觸受 取有 末那識 阿賴耶識 識心 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