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俱舍論釋 第七品 分別智▪P4

  ..續本文上一頁生智六智。它在欲界至有頂之間的一切地均具有。

  此外的法無礙解與詞無礙解是世俗智。地:法無礙解在欲界與四靜慮中具有,而在無色界是不存在的,因爲無色界無有名聚之故;欲界與一禅具有詞無礙解,而這以上是沒有的,由于一禅以上無有引發言詞之尋的緣故。

  戊四、得法:

  若不具全一不得,彼六德依邊際獲,

  邊際有六靜慮邊,彼者隨順一切地,

  依次增上至究竟,佛外他者加行生。

  若問,那麼,獲得四無礙解中的一者就一定獲得所有的無礙解嗎?這是一定的,原因是四無礙解不具全而獲得其中之一的情況是沒有的。

  無染等六種功德是依何地而獲得的呢?這六種功德(無染、願智、四無礙解)是以第四靜慮邊際之加行而得到的。那麼邊際有多少種呢?邊際有六種,如果從意義上分析,則是前面所說的(無染、願智、四無礙解)六種,或者除開詞無礙解的五種,再加上第四靜慮邊際本身,共六種,詞無礙解之所以不包括在內是因爲它雖然是依第四靜慮而得,但實際上必定依于欲界與第一靜慮,也就是說因爲它是欲界與一禅地所攝的緣故,如雲:“詞依欲界初靜慮”。這六種功德稱爲邊際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有原因的,第四靜慮的邊際隨順一禅至有頂之間順行(由欲界至有頂)或逆行(從有頂至欲界)的一切地,之後從下品至中品、由中品到上品逐步遞增,趨至究竟。所有六種功德都是同樣,在佛陀以外他者相續中具有的是由加行勤作而生,而佛無有加行,因爲佛陀是功德自在者之故。

  丁二(與凡聖二者共同功德)分五:一、分類;二、本體;叁、法之差別;四、神通所攝之功德;五、廣說第一神通。

  戊一、分類:

  神境天耳他心通,宿命生死漏盡通。

  若問:既然說“無礙解通等”那麼神通有多少種呢?神通有六種,即神境智證通、宿住隨念通、天耳智證通、他心智證通、生死隨念智證通與漏盡智證通(關于六通,大小乘阿毗達磨說法不同,此處是大乘阿毗達磨說法,按照小乘自宗應將其中的宿住隨念通換成天眼智證通。)。

  戊二、本體:

  彼爲解脫道慧攝,其中四通世俗智,

  他心通則爲五智,漏盡通如漏盡力。

  總的來說,六通均是解脫道的智慧。分別而言,除了第叁他心通與第六漏盡通以外的四通本體是世俗智,因爲它們是所知自相的有境。他心通:是緣他心而了知彼之差別的神通,如果所緣是無漏法,則是法智、類智與道智,所緣若是有漏法,則再加上世俗智與他心智本身共五智。漏盡通:如同漏盡力一樣,就漏法滅盡而言是六智,就相續中具有而言爲十智。

  戊叁、法之差別:

  五通依于四靜慮,自與下地爲對境,

  所得由修熟離貪,他心通具叁念住,

  神境天耳眼唯身,眼耳無記余皆善。

  若問:那麼,此等通在何地具有呢?前五通在四靜慮正禅中具有,由于它們依于易道之故。第六漏盡通則于九地中具有,因爲這些均是自己所依之自地與下地的有境。

  那麼,它們是依何而獲得的呢?所得的一切神通均是依靠前世于輪回中修習熟練遠離欲貪而得,如果修行尚未達到純熟則由加行而得。

  那麼,此等神通屬于什麼念住呢?第叁他心智證通具有除身念住以外的叁念住,因爲它唯一緣相應法之故。神境智證通與天耳通、天眼通唯一是身念住,這是由于它們緣色與聲的緣故。

  此六通是善、不善、無記法哪一種呢?天眼通與天耳通是無覆無記法,其余的神通均是善法。

  戊四(通所攝之功德)分二:一、宣說叁明;二、宣說叁神變。

  己一、宣說叁明:

  最後叁通即爲明,遣前際等無明故。

  無學漏盡初二者,彼相續生故謂明。

  許有學具無明心,是故經中未稱明。

  阿羅漢相續中的最後叁通是明,爲了對治前際無明、後際無明、中際無明而分別宣說了宿住智證明以及“等”字所包括的死生智證明與漏盡智證明。宿住憶念明能對治前際無明,由于憶念往昔自性衰敗而生起厭離的緣故。死生智證明對治後際愚癡,原因是由隨念其他所化相續的未來衰敗而心生厭離。漏盡智證明能遣除中際愚癡,因爲現量證悟現在之實相。爲什麼稱無學位明呢?其中的漏盡智證明既是無學也是彼之明覺。前二明在無學位者相續中能生起,從這一角度而稱爲無學明,當然直接來說,這兩種明是有漏法,因而既非有學也非無學。既然離貪有學者也具宿住智與死生智,那爲何不安立爲明呢?雖然承認有學者也具有此等,但由于它們是在被無明勝伏之相續中存在的,故經中並未將它們稱爲明,因爲無明與明自相矛盾。

  己二、宣說叁神變:

  神境他心漏盡通,即叁神變教爲勝,

  此必毫無錯謬成,能引利樂之果故。

  此等神通中第一神境通、第叁他心通、第六漏盡通依次爲神境神變、記說神變與教誡神變,因爲此等能打動所化衆生之心的緣故。那麼這叁者中哪一神變最爲殊勝呢?教誡神變最爲殊勝,因爲它必定是無有錯謬而形成的,並能引利益之果(指增上生之人天果報)及安樂悅意之果(指決定勝涅槃之果)故。

  戊五(廣說第一通)分叁:一、宣說神境通;二、宣說天眼耳通;叁、遣疑說余通。

  己一(宣說神境通)分叁:一、本體及對境;叁、宣說化心;叁、神境通之分類。

  庚一、本體及對境:

  神境乃爲叁摩地,從中幻化與運行,

  佛陀唯有意勢行,余者運身勝解行。

  欲界化外四處二,色界所攝二幻化。

  既然說“神境通”,那麼到底什麼是神境呢?所謂的神境指的就是等持,爲何稱爲神境呢?從中能産生、成就一切功德故。所産生的是什麼功德呢?即是自在幻化與行于種種對境。那麼,行有多少種呢?有叁種,一、意勢行(極遠方舉心緣時即能至);二、運身行,快如飛禽;叁勝解行,由作意遠方成近距離所生之行(即極遠處作意爲近處便可速至)。哪些補特伽羅具有此等行呢?意勢行唯獨佛陀才有,其余的聲聞等也有運身行與勝解行。

  幻化有兩種,即欲界攝幻化與色界攝幻化。其中欲界化爲何是色香味觸處四幻化,而不是幻化眼等幻化呢?這是由于在衆生種類中前所未有不能重新幻化的緣故。之所以無有聲化,是因爲聲不存在同類的相續。也不是法處與意處幻化,原因是它們無有化心。幻化有兩種,即自己轉變爲獅子等與自身相聯幻化,以及使對方轉變爲獅子等與他身相聯幻化。屬于色界的幻化只是色化與觸化兩種,而不化香與味,因爲色界不存在香味之故。那裏同樣也有與自身相聯及與他身相聯兩種幻化。

  庚二、宣說化心:

  能化之心有十四,定果次第二至五,

  非化上界所生心,依于靜慮得化心。

  若問:只有神通才能作幻化之事嗎?並非如此,因爲神通能知曉需要怎樣幻變,而是由神通中起始、依靠現前化心來幻化的。此等化心也分爲十四種。是哪十四種呢?四靜慮正禅中生自地與所有下地的化心之果,也就是說,一禅地的果是自地與欲界的兩個化心(2),二禅有自地與下二地的叁個化心(+3),叁禅産生四個化心(+4),四禅有五個化心(+5),依此次第而了知。由此可見,下地的靜慮之果不可能化現上地所生的化心,否則就有下地可幻化上地的過失了。

  若問:化心是如何獲得的呢?獲得化心的方式:在靜慮的正行中以遠離下地之貪的方式而獲得。

  淨定自生彼生二,以自地心能幻化,

  化語由下亦可言,非佛必具幻化者。

  那麼,化心如何入出呢?首先現前化心,入化心時務必要從淨定中起現,相續時由化心本身中産生。在未從化心定中起定之前只生化心自己的相續,要出化心定時,必須要入淨定而起,因爲未入定就不能起化心之故。所有幻化均是同樣,只有以自地的化心才能起現自地的幻化,而以異地的化心不能起現他地的幻化。然而,要令所幻化者言語的說心在二禅以上自地中是無有的,因此要現前下地一禅的尋伺才能言說。“亦”字是指欲界、一禅地的化身以自地的說心而言談。人天導師佛陀的幻化身要言說,佛陀不必親自開口,可以隨意令化身言說。除此之外的所有幻化身均需要具足幻化者來說。

  加持令他言亡具,不穩固無余許非。

  若問:既然一相續中不能同時産生二心,那麼有說心時無有化心,有化心時無有說心,又如何令幻化身言說呢?最初加行時化心現化身後說“願我的這一幻化身長久存在,爾後願以說心而言”,逐漸通過加持而令化身言說,到最後不依化心而僅以說心便可言談,因此無有上述過失。

  那麼僅僅活者才有加持嗎?克什米爾論師承許說:死者也有加持,比如加持大迦葉的骨鎖留存而在此期間一直保存,然而不堅固的身肉等無有加持。而其余論師則認爲:死者也無有加持,迦葉尊者的骨鎖之所以能留存實際上是依靠所有清淨天人的威力而留存的。

  初時多心化一身,純熟之後則相反。

  由修而生無記法,俱生而得有叁種。

  若問:那麼,多化心只能化現一化身還是一化心才能化現一化身呢?最初未熟練時,多化心只能化現一化身,因爲需要長久勤作之故。後來神通已達純熟時,則與前相反,一化心也能化現多種化身。若問:化心的本體是善、不善等何法呢?修所生之化心必定是無記法,天龍羅刹等的生得化心也能爲了作利害之事而化現,又可以是等舍狀態,因此有善、不善、無記法叁種。

  庚叁、神境通之分類:

  神境通由五種生,即由咒藥業所成。

  若問:神境通只有修得與生得嗎?不只是如此,神境通有修得、生得、咒成、藥成與業成五種。其中咒成神境通:諸如依靠甘達熱等密咒而成的神境通。藥成神境通:諸如由龜精、孔雀翎等妙藥所成的神境通。業成神境通:諸如我乳國王與中有衆生的神境通是由業力所生。

  己二、宣說天眼耳通:

  一切天眼與天耳,靜慮之地清淨色,

  恒時有依無或缺,能取遠細等對境,

  羅漢麟角喻佛陀,次見二叁千無量。

  若問:天眼與天耳是以天人真正的眼耳還是相似而得名的呢?天眼與天耳這兩者與色界的天眼天耳無有差別,因爲是借助禅定力而在此二根之群體中形成彼禅與彼地的清淨色。這兩者具有心識而取境,因此恒時是有依根。無有盲、聾等殘疾現象。它們的對境是色與聲,而且也是遙遠、細微以及“等”字所包括的遮障之色與聲的有境,所以遠遠超勝肉眼。

  那麼,天眼通能見多遠距離呢?聲聞阿羅漢、麟角喻獨覺、人天導師佛陀的天眼依次能照見二千世界、叁千世界與無數世間界,這也是就現行而言的,不就現行而言,前叁者按次第能照見一千、二千與叁千世界。

  己叁、遣疑宣說余通:

  俱生不能見中有,他心通則有叁種,

  尋思明咒成亦爾,獄初知人無生得,

  若問:只有神境通是生得還是其他通也有生得的呢?神境通以外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住隨念通也有生得,生得的天眼不能見中有身,因爲中有是修得天眼的對境。生得的他心通從意樂的角度而言有善、不善、無記法叁種。尋思者由他人的身語之相中得來的他心通與明咒所成的他心通也是善、不善、無記法叁種,而修生的他心通唯是善法。地獄衆生的他心通與宿住隨念通從最初剛剛出生直至苦受未擾亂心之間能了知,在此之後連自己尚且不能憶念,就更不可能了知他心了。天人、旁生、餓鬼等其他衆生具有的生得他心通恒時能了知他心。人類的神境通等具有前面所說的修得、尋思成、明咒成、藥成與業成五種,此等通之所以不具備生得,是因爲人類的神境通等不能僅僅依靠出生而具有。

  俱舍論第七分別智品釋終

  

  

《俱舍論釋 第七品 分別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