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聞聲心中無聲

  

耳聞聲心中無聲

  

梁乃崇教授

  

我們練習「返聞聞自性」,可以藉由「眼見色心中無色」、「耳聞聲心中無聲」、「意想念心中無念」入手。

  或許有人會覺得奇怪,爲什麼我們要用我們的感官去攀緣?比如說「耳聞聲心中無聲」就是用耳朵去聽我們的能知,但能知根本就是不能被聽的,那爲什麼要用我們的聽覺去聽?

  「耳聞聲心中無聲」的重點是要用我們的「能聽」去體悟。爲什麼要用能聽去體悟?因爲能聽有這個習慣、功能──會一直想要聽東西。或許有人說聽覺是識心六根本就具備的功能,可是這個識心一定要有本明合在一起時才能作用,單獨的識心是不能作用的。

  我們的耳朵可以聽到各種聲音,但百分之百絕對聽不到本來面目;既然怎麼聽都聽不到,爲什麼我們要一直做「反聞」的動作?這個用意就是告訴我們,你這樣去聽,你一定聽不到,聽不到,你就會放棄聽,這時就體悟了。

  放棄就會體悟?那是不是幹脆直接放棄聽就好了,爲什麼要這麼麻煩去聽了再放棄?巧妙就在這裏,如果你真的能夠放棄聽就對了,如果你放棄不了,你就沒有辦法。也並不是說你把耳朵摀起來不要聽就可以了,這樣是不行的,巧妙不會産生。

  當我們「耳聞聲」的時候,是向外馳求的,是追求那個被聽的東西,這樣子是不對的,這樣子就是顛倒;那我們現在要聽,但又聽不到東西,要聽的功能又在,但是沒有東西聽到,這就對了,能做到就是入定。

  不是說我們不聽,我們是要聽,但沒有東西被聽到,聲音還在那裏呀,可是你聽而不聞。你能做到這樣,你就會聽到一個空空蕩蕩,沒有東西,但你的能聽還在,但被聽就是沒有了。這時,如果你一旦跨過去,巧妙就發生了,你會聽到所有的聲音,這宇宙裏所有的聲音你都可聽到,但等于沒有聲音。

  這不是神通,這就是跨越過去,當你做到的話,你想要它多清楚就多清楚,你不要聽它就沒有,是有自主權的。就像觀音菩薩一樣,能聽到所有衆生向祂求救的聲音,那個時候聽到跟沒有聽到是一樣的。不然的話,如果你要聽,只能聽到局部的,不可能聽到所有的。

  是要透過「不聽」,但是「能聽」還是在,這也就是「耳聞聲心中無聲」。(本文摘選自20021223共修)(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返聞聞自性 眼見色心中無色 耳聞聲心中無聲 意想念心中無念 感官 耳朵 能知 聽覺 能聽 被聽 體悟 識心 六根 本明 觀音菩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