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有感覺
梁乃崇教授
《圓覺經》〈圓覺品第十一〉:「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于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靜極便覺」,「覺」字其實就是「感覺」。也就是在修奢摩他當中,先把心慢慢地靜下來,靜到一個程度便産生一些覺受,這就是所謂「禅定中的感覺」。
這種感覺正如同《圓覺經》〈圓覺品第十一〉中所提到的:「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複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這也說明了一點,如果你能把心空到極點,便能生出很多很多的感覺,這些感覺是不受空間、時間和物質所限製的。
而外道所說的心「靜」了,便能「空」了;心「空」了,便是「無」了,這是落入「無記空」,和《圓覺經》所說的「靜極便覺」完全是兩回事。這些感覺並不是刻意往外抓的,也不是透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感覺,而是一種禅定中所生的感覺。
如果不懂得《圓覺經》所說的「靜極便覺」的意思,而刻意往外抓,那麼遍滿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個念頭,都往你的腦袋塞進去,它不炸掉才怪哩!
孔子在《論語》一書中提到了「仁」字,孔子所說的「仁」其實也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感覺」,孔子可以說是一個懂「感覺」的人。他曾經提起他最高興的一件事是帶一些門生去河邊玩玩水,吹吹風,然後吟歌而返。這種快樂只有懂「感覺」的人,才能體會其中的樂趣。反觀現在的人以賺錢、謀權勢、好享樂爲最大的樂事,是不能比較的。
其實孔子提倡「仁」,就是在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覺罷了。如果我們的社會疏忽了人與人之間的感覺,漸漸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疏離了,便造成種種社會問題,這就是現代社會犯罪率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我們能夠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感覺,社會問題和犯罪率自然而然會減少。
就醫學來說,中醫比較重視自己身體狀況的感覺;而有些疾病在西醫檢查不出原因,于是就把它歸爲心理上或精神上的疾病,就中醫的觀點並不以爲然,所以中西醫合診是有必要的。
近世紀科學的發達與進步也帶來了一個問題,由于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和電腦、機械接觸很多,人類的思考漸漸變得機械化或電腦化,日久便疏忽了人與人之間的感覺,自然心靈便走向機械化或物質化,也就不重視自己或別人的感覺。這樣發展下去,怎麼能創造一個和諧與關愛的淨土呢?孔子對于沒有「感覺」的人,以「麻木不仁」來形容,真是最恰當不過。
如何把「感覺」應用在修行上,是修行人應該注重的問題。就念佛來說,如果並不明白念佛的感覺,也就失去了念佛的真谛。只是一味地念口簧、執持名號,而不重視心靈上任何感覺,和死念書又有何差別呢?
在修本尊法時也要有感覺,如果做起來沒有感覺,那就要多努力,自然漸漸就會有感覺。有時在修本尊法時,頭上會麻麻的,其實這就是本尊住頂的一種感覺。每個人的感覺不同,有的人覺得熱熱的,有的人覺得清涼感,有的人覺得空空的。修行一有感覺,你就會對修行感到興趣;如果一點感覺都沒有,你對修行自然就提不起勁來。
最後引《金剛經》一個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所有的相都是虛妄的,而我所指的「感覺」是不落于相的。修行的感覺並不是刻意往外去抓的,而是在修奢摩他時,「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所産生的禅定的感覺。(本文摘選自《圓覺之友》第14期)(憶玫、滿妹整理)
關鍵字:圓覺經 衆生 奢摩他 感覺 禅定 靜 空間 時間 無記空 六根 孔子 論語 仁 醫學 科學 麻木不仁 修行 念佛真谛 本尊法 金剛經 相 虛妄 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