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細煩惱──五利使

  

認識細煩惱──五利使

  

梁乃崇教授

  

我們識心的煩惱,有粗煩惱和細煩惱。粗煩惱就是貪瞋癡慢妒,這一類就算是粗煩惱。我們說它是粗,就是很明顯、很大塊、大條,我們就稱它是粗。另外還有細煩惱,細煩惱又稱爲五利使,它有五個;稱它細煩惱,是相對于粗煩惱來講,它比較細小,或者說比較不容易察覺。

  

像貪、瞋、癡、慢、妒,很容易就看出來了,相較之下,細煩惱就不明顯、不容易看到。細煩惱五利使是哪五個?第一個是身見,第二個是邊見,第叁個是邪見,第四個見取見,第五個戒禁取見,就是這五個。

  

大家聽這些名詞,不見得能夠知道它在講什麼,我把這五利使解說一下。

  

第一個身見。先解釋「見」是什麼意思,見的意思是觀念,身見的意思就是,你有身體的觀念,這個就是第一個細煩惱。我們都有身體、肉體這個觀念,這個觀念就是細煩惱。

  

這個觀念會呈現出很多不同的樣貌,其實都是身見。譬如說,我們說有我執,我執跟身見是同一個東西。我們在說「我」的時候,是不是都是指自己這個身體?所以,這個我執跟身見是關連的、相通的。另外,我們講到很多事情,譬如說,我們在說明很多事情的時候,討論一些觀念、一些名詞的時候,我們都會問一個問題:「它的本體是什麼?」你要探討一個項目、或者一個名詞、或者一個哲學問題,你都會問這個問題「它的本體是什麼?」或者會問:那個體性是什麼?你自己就會産生這個問題,這個都是身見。有人可能會想,這樣子的內容不是滿有學問的嗎?考慮得滿深刻的,探討得很深入,才會問體性如何,本體是什麼?才會提這種問題嘛!但是我告訴大家,這個就是身見,這個就是細煩惱。

  

第二個,邊見是什麼?我用比較科學的名詞來說,它就是Boundary Condition邊界條件。任何一門科學、或是數學,前面都要先定出一個邊界條件。像現在的軟體,就算是遊戲軟體,開始要寫這個軟體的時候,先就要定下它的邊界條件;邊界條件設定好了,往下才可以發展軟體,才寫得出來。科學也是這樣,任何一門學科,譬如數學好了,一定要把前面的基本假定先設定好,那就是邊界條件,然後往下才能夠推演、發展數學理論。

  

這樣子講這個邊見還是太深奧了,現在我講一個大家都有過的經驗。當我們是小學生的時候,兩個人同坐一張桌子,你坐這邊、我坐那邊,中間就要畫一條線。你不可以靠過來、我不可以靠過去;那個就是邊見生出來的線,如果沒有邊見,就不會生出這一條線來。

  

當你從邊見──一種觀念,變成了桌子上的一條線;就「十二因緣」來看的話,這桌子上的一條線已經是從「無明」往下滾、滾、滾,滾到「有」這個地方。

  

這個怎麼生出來的?就是從無明那裏的邊見生出來的;如果無明那裏沒有邊見,是生不出這條線來的。我們就可以看到,邊見會有這麼實際的呈現,它不只是觀念,它會真實的呈現在物質世界。地球上一個個的國家,是不是都有國界?地球本身哪裏有國界,這個國界是人劃分出來的嘛!這些人爲什麼會搞出國界?就是因爲有邊見,所以才搞出國界,是反應了人類識心裏的細煩惱而生出來的。所以,不要看這個是細煩惱,它呈現出來可是很巨大的;它緣著「十二因緣」會變出來、長出來。

  

我們再來看第叁個,邪見。邪見就是不正確的觀念。什麼叫做正確?什麼叫做不正確?這裏的定義是:不接受叁世因果的,就是不正確的觀念;合乎叁世因果的觀念,就是正確的觀念。我們這個世界,有很多人不相信因果、不接受因果,那些不接受因果的觀念,就是邪見;指的就是跟因果相抵觸、不合的觀念,就是邪見。

  

第四,見取見。見取見就是:我有了一個觀念,根據這個觀念産生出另外一個觀念,這個就是見取見。在學術的領域、哲學的領域、科學的領域裏面,見取見是多得不得了,從這個觀念再産生另外一個觀念,就變成新觀念了。這一類都是細煩惱。

  

佛法在這個地方說這是細煩惱,但是在佛法領域以外的地方,這可不是煩惱,反而變成聰明才智。很多人讀書,要拿到比較高的學曆,就是要會見取見。

  

再來第五個,戒禁取見。何謂戒禁取見?就是根據一個戒條、一個戒律,所産生的另一個觀念。譬如說,根據不可殺生這個戒律,産生了「要吃素」的觀念,這就是戒禁取見。根據一個戒律,再産生一個見解、一個觀念,這就是戒禁取見。

  

當然也可以根據一個禁忌,産生一個觀念,也是戒禁取見。另外還有一個狀況,也是屬于戒禁取見,就是根據一個自己信奉的金科玉律,再産生一個見解、産生一個觀念,這也是戒禁取見。科學裏面更多了,例如我們根據牛頓力學,産生日蝕的預測方法,都算是戒禁取見。

  

這五個全部都是細煩惱。我們修行,粗煩惱消除了以後,就要做消除細煩惱的工作。如果我們修行修到一個地方,根本不知道這是細煩惱,還以爲是自己的學問高超,以爲自己智慧高超才會有這些想法、這些觀念,根本不知道那就是細煩惱,當然更不可能去把它消除,這是大家要警惕的。(本文摘選自20110714周四開示)(憶玫整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