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執著是覺性,執著是識心
梁乃崇教授
我們知道細煩惱五利使包括: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個,我們修行,把貪瞋癡慢妒粗煩惱消除了以後,就要做消除細煩惱的工作。
但就有人問:如果這些都要消,我們消除了以後,不就變得憨憨呆呆了嗎?現在要給大家解這個問題。這些觀念、想法爲什麼算是煩惱,而不算是智慧?它之所以會成爲煩惱,或者我們說它是識心、不是覺性,這中間怎麼區別?它之所以會是煩惱,因爲它有一個性質──就是執著。如果有執著的成分在,它就是煩惱;如果沒有執著的成分,譬如說,我還是知道有所謂的身見、邊見,我還是有一想法,但是我對這些東西沒有執著,這些邊界條件我可以隨時撤換,並不是非要這樣才可以,不然就不行;沒有這樣的執著,就不是煩惱。
這種執著有輕有重,輕的好像會被染,重一點的就會被粘。粘的話,又有微弱的粘、或是像強力膠一樣的粘,那又是不一樣的。粘到後來,它會變成固體一樣的堅固,完全接合,那又是更執著了。還有,不但把你粘粘,還會把你捆綁起來,綁得死死的;這樣子的話,執著更重了。所以執著有好多好多層次,只要有執著,就是煩惱。不過,你也可以有這些觀念,這些觀念你都有,你也知道,但是你就是不執著,那就是覺性。
並不是說,覺性就什麼觀念都沒有了,不是這樣的;有,只是不執著。所以,是不是煩惱,就是看你有沒有執著。當你一有執著的時候,這個執著産生出的作用,是非常複雜而龐大的。因爲執著上面會加執著,另外的執著跟這個執著結合起來,又會産生另外的一種執著。所以執著會産生無量無邊的執著,變得非常龐大。
我們有巨大的、網絡一樣的、各式各樣的執著,每一個人都會從他的執著裏作出反應;當他的執著被挑戰了,他就會反應,爲了維護他的執著,就會采取行動。那些行動就叫什麼呢?造業。如果你有這些觀念,但是沒有執著,就産生不了巨大的反應;那些大的執著、大塊的東西就産生不了,因此就細煩惱也沒有、粗煩惱也沒有,都沒有,因爲沒有執著。當你沒有執著的時候,你的心靈還是運作的;只是沒有那些千千萬萬的執著在影響你。因爲你只是有那些觀念而已,你的觀念都是在執著之前、不是執著之後的東西,你就不會有因爲執著産生的煩惱。
以前,我把覺性和識心之間的邊界,切得太嚴了。怎麼說呢?我就用「被知的都不是」把它切開,只要被知的就是識心,不被知的、無法被知的,才是覺性。所以覺性沒有相,是不可被知的;只要有相就是識心。
現在我知道,我這樣子的劃分不適合,太嚴格了。那個劃分點不是在「不可被知」這裏,覺性還是可以被知,但是祂沒有執著。譬如說這個「見」,身見、邊見,這些都是,你能夠有這個觀念,就是被你知道,它是被知的;那麼,它什麼時候是識心呢?不是說它被知了就是識心,不是;它是被知的,同時它又有執著,那個地方才是識心。是否執著了,這才是界線。有執著就是識心;被知,但是沒執著,那就不是識心,祂是覺性。(本文摘選自20110714周四開示)(憶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