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精進與貪有何不同?(下)

  

精進與貪有何不同?(下)

  

智崇上師

  

我們該如何檢視自己到底是貪心還是精進?我的方法一下子就鑒別出來了。精進和貪心的差別其實就是菩提心和識心的差別,他們的差別就是這樣。這樣來做的話,就非常容易鑒別。

  

不過,你這麼一鑒別下來會發現,唉喔!大部分都是貪耶!原來都在貪耶!不過,有這樣子的發現就是進步,總比還把貪心當作是精進好太多了!

  

在貪心的結構裏面,一定要不斷的得、不斷的得,好像得到了,但是不夠,還會想要再多一點,所以,如果一個人把他要不斷得的那個心當作精進的話,他會說,我在不斷的努力,我在不斷的成長!其實那個不是精進,那個就是貪。我以愛情爲例好了,很多人的愛情是貪,這個愛情他要得到,所以,他在跟他的對象談戀愛的時候,他就要得到呀!怎麼樣才可以得到?結婚嘛!對不對?這一結婚了以後,就得到了。你說,他滿足了嗎?就滿足那一下,如果他是貪心結構,結婚那個時候是滿足了,結完婚以後已經得到了,還能再得嗎?不能再得了啦!所以,結婚就是他愛情的結束,因爲不能再滿足了,貪心結構不能滿足要怎麼辦呢?還要再得,結果就是去搞外遇!去偷情!爲什麼?還要再得,再去追求,以滿足他的貪心結構。

  

精進的心就不是這樣了,有了就是一直在滿足呀!因爲他沒有要再得,他並沒有呀!他就一直在愛情中,一直精進的。這樣子精進的心,在愛情的這個婚姻關系裏面,他就不會出問題了。因爲他不是以得爲他的進步、爲他的精進!所以,那個需要一再得、一再得的那種精進,就是貪!那不是精進,那是貪!這樣子的話,我們就很容易鑒別出來,何謂貪?何謂精進?很容易鑒別。

  

不但能夠鑒別精進或貪,現在我知道,這個啊!根本就是在鑒別什麼是菩提心?什麼是識心?如果你把它用來做這樣子的鑒別,那就會知道,爲什麼蓮師在《無染覺性》裏面,就叫你不要想,不思、不作、不爲,什麼都不作,就要無爲、無住、無作。爲什麼?因爲這才是菩提心的性質,那些有作、有爲、有住,全都是識心的模式。所以,我們只要精進,不要得、不要有作、也不要有住、也不要有爲。我們這樣做,能夠做到真正的精進,就是進入菩提心,這才是一個菩提心的運作模式。

  

這個鑒別法,你不要得,你有得就不是了!運用在你的生活裏,你所面對的任何事情,你都能夠把持住,這個方法就讓你進入菩提心,那麼,你的菩提心就能夠作主了。如果你把持不住,就是要得、要得,學佛也要得,要成佛,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你就結束了!所以,雖然我們還是講要成佛,要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但是,都告訴你,那個得就是沒有得,得即非得,成即非成,是要達到是名狀態,都一再提醒這樣子的事情。(本文摘選自20110612連線法會)(憶玫整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