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知結構的檢討(梁乃崇)

  

認知結構的檢討

  

梁乃崇

  

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研究員

  

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教授

  

所謂的「景象」都是透過人的意識來認知才有的,

  

離開意識就沒有其他途徑鑒別「景象」的存在性,

  

所以獨立的「真實景象」非意識可認知,所知的全是「認知景象」。

  

摘要:

  

「認知」是意識的功能,人具有意識,所以人能夠認知;電腦沒有意識,所以電腦不能認知。意識包含有種種貪、嗔、癡、慢、妒、我執、法執等預設煩惱,此等預設煩惱會幹擾扭曲認知,故欲得真實相,應清除意識中的預設煩惱,使意識清淨,即可證實相。「十二因緣」是佛教的認知結構,比現代心理學嚴謹精確,從「十二因緣」可以掌握人類的認知結構。

  

正文

  

一、認知作用

  

  

圖一:電腦認知景象圖

  

當一架配有電腦的攝影機(CCD )對准景象時,電腦的螢幕即呈現該景象。一般人會誤以爲電腦和人腦一樣,能夠認知該景象,其實電腦只是將此四十八個點的景象呈現在螢幕上,並未認知該景象爲「人臉」(見圖一)。因爲電腦沒有意識心,無法産生認知。螢幕上的四十八個點被付予「人臉」的認知,是由看見螢幕的人所給的,不是電腦給的,電腦並沒有這個能力。因此可知人具有電腦所沒有的認知能力,此認知能力即「意識」。

  

此外,人在看這景象時,景象仍留在原處,不會移到腦海、網膜……等處,但是電腦則會將此景象移到螢幕上,這也是意識與電腦的重要差異。借用此移動或轉換差異,可使我們更了解意識的認知作用並不是將景象移動或轉換。

  

二、認知的真僞

  

通常人看到景象時,會以爲「認知的景象」與「真實景象」疊合在一起,即「認知的景象」留在「真實景象」上,因此認爲所認知的是「真實景象」。可是鏡中像(認知的景象)卻否定了這種想法,鏡中像(認知的景象)並未與實物重合,因爲鏡中沒有實物存在,「認知景象」可以脫離實物獨立存在于鏡子中,因此「認知景象」不等于實物,也非真實景象。其次,所謂的「景象」都是透過人的意識認知才有的,離開意識就沒有其他途徑鑒別景象的存在,所以獨立的「真實景象」非意識可認知,所知的全是「認知景象」。因此「真實景象」是一種猜測性的存在,不是測知性的存在,故反而是虛妄的。在失去「真實景象」的對照下,我們沒有辦法說「認知景象」是真還是僞,所以「景象」就只有「認知景象」一種。

  

叁、如何産生認知

  

「認知的景象」是由意識透過大腦、感官和現象綜合創造出來的,所以「認知的景象」包含意識、大腦、感官和現象四者的特性,改變四者中任何一個的性質,均影響「認知的景象」。一般而言,大腦感官和現象的性質改變較少,意識可變幅度較大,故佛經雲:「相由心(意識心)生」。

  

意識中包含無數預設,預設因此也直接影響「認知的景象」,預設即是:假設、公設、成見、偏見、信仰、猜測、我執、法執、金科玉律、情、愛、恨……等。例如情人眼裏出西施,只因意識中有情愛與否而決定女孩子的美醜,明白顯示意識對「認知景象」的影響。

  

不同的預設産生不同的認知,不同的認知必製造爭論和沖突,爲化解人間的紛爭和沖突,所以要厘清何種認知是正確真實的。

  

四、認知如何趨近正確

  

因爲「認知的景象」是由意識、大腦、感官和現象綜合創造出來的,而意識又包含貪、嗔、癡、慢、妒、我執、法執等等無數預設煩惱,此等預設煩惱強烈地左右「認知的景象」,如情人眼裏出西施的例子。因此,欲得真實相,應先清除意識心中種種貪、嗔、癡、慢、妒、我執、法執等等預設煩惱,使意識心清淨至「本來無一物(預設煩惱)」,此時「認知的景象」是由清淨的意識和大腦感官、現象等綜合創造出來,未被意識中的預設煩惱所扭曲,故可接近正確。這也是《金剛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心」可證實相的道理,無所住即無預設煩惱,故可趨近正確。

  

假若我們的大腦、感官和現象是相同的(或相差很少),意識又同樣清淨至「本來無一物(預設煩惱)」,這樣産生的認知應該是相同的(或者相差甚少),于是不同的認知消除了,世間的紛爭沖突也化解了;如果只有一部份人做到「本來無一物」,他們的認知未被預設煩惱所扭曲,是接近真實的「清淨認知」,由「清淨認知」對世間不同認知之沖突作裁決,也可以化解世間的認知沖突。

  

五、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是佛教的認知心理結構,是由「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等十二個項目所組成,從「無明」一直緣「生」至「老(病)死」(見表一)。「無明」即第八識;「行」即第七識,現代心理學稱之爲「潛意識」;「識」即意識(第六識);「名色」包含「名」與「色」,完整地講「色」應包含「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六入」即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等,「意根」即大腦神經系統;「愛」包含「惡」;「取」包含「舍」,其他不需另作解釋。

  

我們從「六入」與「名色」這裏看起,「名色」代表六塵,它們的位置似應放在「有」這裏,而爲什麼放在「六入」之前,而由「名色」生「六入」呢?現在我們可做一個小實驗,各位請將眼睛閉起來,本頁文稿的形象是否仍留在你心中?當然在你心中,這就是「名色」。所以「名色」是留在內心的,不是留在外面的世界,所以「十二因緣」將「名色」放在「六入」之前是正確的。這裏也呼應本文第二節「認知的真僞」中所指出的:只有「認知的景象」而沒有「真實景象」。此處「名色」即「認知的景象」。正如有位遊方僧開悟時所說:「遊遍四方,原來是在心頭走,白費了草鞋錢」。

  

  

表一:十二因緣表

  

「識」緣「名色」,表示「名色」是被「識」所認知的,不是被「六入」所認知的;簡化來看,「六入」和「觸→受→愛→取」可以合並在「六入」中,合並後的「六入」即現代人所稱的肉體感官。「名色」緣「六入」的意義是在表示:我們的肉體感官是依「名色」的圖案生長的,並不是依上帝的形像創造的。佛教有觀想的修行方法,如《觀無量壽佛經》中所述,想象自己的身體如無量壽佛,持之以恒,即可以延長壽命。而觀想的作用即在改造「名色」部份,「名色」一旦被改造以後,「六入」也就自動隨著改變。在坊間一些勵志書中,也常鼓勵年輕人模仿一位偉人,藉以增強自己的能力,其功用與觀想是類似的。

  

六、結論

  

透過以上認知結構的檢討,人可以放心的做認知地主人,因爲電腦不具備認知能力,機器人不可能取代人的地位;俟它有獨立的認知能力時,再擔心不遲。

  

「真實景象」是無法測知的,可以測知的只有「認知景象」一種。「認知景象」與「真實景象」並不聯屬,也不相關,認爲它們相等是一廂情願的誤解。「認知景象」與「真實景象」不相關,表示「認知景象」與真實無關,「認知景象」與佛經中「相」這一字的定義是同樣的,故印證《金剛經》當中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宇宙萬象皆屬「認知景象」,故宇宙萬象亦是虛妄。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經中講的實相又是如何産生的?是不是由清淨意識、大腦、感官和現象綜合創造的呢?嚴格而言,並不是,這樣也只能接近實相。實相必須是泯去大腦、感官和現象,單獨由清淨意識認知而成,並非僅泯除預設煩惱可得;若就「十二因緣」來講,從「老死」一路向上泯除至「無明」,泯除「無明」後即得「本明」,由「本明」所得的認知方爲實相,實相是佛的境界,凡夫難以企及,但可欣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