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n="left">法王中文開示:
如果我們需要內心的平靜,需要回複心的清涼與光明,要怎麼做呢?我們先談不如法的狀況,就是不恰當的修行方式,這可以分爲叁種:
一、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
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
叁、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不要把修行當作工作,所以沒有「下班」時間!
法王中文開示:
首先,「不要把修行當成工作」是什麼意思呢?工作有時間性,但修行不能有時間性。如果自己對修行沒有養成習慣,突然間到了佛堂,努力一點、勉強自己一下,也許還可以修,但會覺得有點不舒服;進入佛堂前,什麼都沒有,到了佛堂,坐在墊子上面,感覺腦子空空的,然後好像要「迎請」那些善心,說「過來!過來!」(大衆笑)「菩提心,你在哪裏?」(大衆大笑)「善心,你在哪裏?過來!過來啊!」(大衆大笑),這樣就是勉強。
所以,我們修行,一定要養成習慣!這不是說,要到佛堂裏面去養成習慣,而是要在每天的生活當中、工作當中,一步一步去運用這些修行的心得,慢慢、慢慢把它培養出來,把本來就在心裏的東西,展現、培養出來,這樣你到了佛堂裏面,就有感覺喔。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中文開示:
這就像是我們運動或做瑜伽之前呢,要先暖身,不然就會不舒服,會傷身體。所以呢,修行不要傷自己的心,也要「暖身」,不要像對待犯人一樣,馬上去拷問他,「碰」一下想暴力解決(大衆笑);修行要自然、要平靜,要不斷不斷地去習慣,不斷、不斷地去培養,這樣,我們才能真的生出一種修行的心。
所以,我們不要把修行變成是一種有時間性、階段性的工作,像上班、下班這樣來對待修行。我自己並不會這樣,一天二十四小時,每天、每時、每刻都在修行中。如果我們沒有修持的習慣,突然進到佛堂,坐在墊子上,反而會覺得不太舒服,因爲你平時沒有練習、沒有觀修任何的慈悲,一坐在蒲團上,看到前面有一尊佛像,腦中卻一片空白,只好很刻意迎請慈心、呼喚悲心、勉強自己生起菩提心;但對于一個平時生活中都在思維慈悲的人來說,你看到了一個佛像,就會很自然生起慈悲心。
■不暖身就修行,你會傷了自己的心
有的人會發覺:怎麼我一坐下來,說要觀修菩提心,偏偏腦中出現的都是一些跟菩提心相反的事?這就表示:你在生活當中太少思維佛法了,你並沒有去習慣、去思維、去觀修慈悲心。這就好像不做暖身,就直接去做劇烈運動,很容易傷了筋骨或是抽筋;不先「暖身」就直接修行,其實你很容易傷到自己的心。我們可以從生活當中,慢慢的,從小地方開始去練習、觀修這些佛法。如果用的是「斷除法」,就要從大的地方開始去斷除煩惱;如果用的是「對治法」呢,就要從小處入手,開始很細微地去對治煩惱。總之,如果能在生活當中不斷去練習,就會發覺你很自然、不需要刻意勉強自己的,就能生起慈悲心或者菩提心。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修行,它是一種習慣,也就是你慢慢、慢慢不斷地去練習跟習慣的一個過程。它並不是一種,好像我馬上修,我就馬上得到一種什麼證悟。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就像是一個機器壞了,我們要慢慢看哪個地方出問題了,慢慢去修理,不能亂修,越修越糟就不叫修了,這樣就不用修理啦!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譬如說:我們常常要練習觀修慈悲,但是如果在工作中,遇到慈悲的對境,就是一個讓你生起慈悲的情況,你卻沒有去練習,你生活當中也不去思維的話,那你一坐下來,就說:好!我現在開始要修法了,剛開始念「願一切衆生都得到快樂跟快樂的因」,一念出來你都會覺得有些不舒服跟不順口,因爲你平時都沒有想衆生到底是誰,當你一念「願衆生…」的時候,可能忽然有點疑惑:「咦?這個衆生到底是誰?」然後腦中一片空白。
所以,修行是一個過程跟一種練習。譬如說「七重因果教授」的慈悲觀修法,它的口訣是有次第性的,你要從「知母」、「念恩」開始,從自己的母親開始慢慢的思維,然後一步步擴及到衆生,如果我們沒有這樣去練習,突然一下就想「一切衆生」,你反而什麼都想不清楚。這是我們真的要去好好思維的一件事情。
■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所以不要只增加次數!
法王中文開示:
第二:「不要把修行當成功課」,我們都修本尊儀軌,做四加行,你們說那叫「功課」,大家都說「上師給我功課」,很多人想要「功課」,領了功課就急著做,想要馬上做完大禮拜,本來次數有很多,要拜十萬多拜,我把它減少一點(大衆大笑),剩一千,有人還是覺得很多(大衆大笑)覺得次數很重要,急得不得了!
但急著修沒什麼用啊!修行重點是信心的進步,不是次數上的進步。有些人做完四加行,回頭一看,有的是什麼呢?有的只是次數,只有數字增加,心裏卻沒有什麼改變。(大衆笑)增加了幾個「零」,結果還是「零」!(大衆大笑鼓掌)然後,fired,被當掉了!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在信心上進步,這個考試就沒過!
有些人做功課,就像小學生交功課給老師,希望老師看了高興:「哦!我已經做完這四加行,看看啊!」好像做完大禮拜,你就已經畢業了,上師就會說:「哦,現在你可以修某某本尊了」,或修什麼大儀軌了。不是這樣的。(大衆笑)我覺得這不是上師所要看到的,也不是給上師看的,是讓自己看的!要讓自己的心成爲修行,自己的威德、功德,要展現給自己、獻給自己、給自己看。修行不是次數,也就是說,要增益(增長進步)的,是自己的心,而不是次數!修行不是外在的東西,修行就是:讓自己的心成爲慈悲心,讓自己的心成爲那個修行!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法王藏文開示:
很多人都急著完成大禮拜,覺得次數很重要,而且急得不得了!很多人大禮拜還會刻意選那種比較滑、比較平順的木頭(大衆笑),就可以滑得特別快。還可以跟別人比賽,「好!我可以比他快!」(大衆大笑)這個情況不太好,這樣急著修是沒有用的,因爲修行的重點是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的進步,而不在次數上。這也不是一個上師想看到的。所以真正的四加行修持,像大禮拜、獻曼達這些功課,都是自然的,都會變成你自己的東西,當修行變成你的一部份,跟你是一體的,它就不會「用完就丟」。譬如說我觀修了慈悲,我觀修了這些法,並不會修完了就把它丟掉,而是自然成爲你自己的東西,跟你是一體的。
■不要把修行當儀式,要看到背後的涵義
法王中文開示:
第叁呢就是「不要把修行當成儀式」。很多人把本尊法當作一種儀軌,光是注意要打什麼手印、念什麼咒,卻沒想過要改變自己的心。密乘裏面很多儀軌、手印、咒語,但那些外在儀式不是修行,重點是那個內容啊,那個涵義才是修行。譬如說藏密有「四臂觀音」,好像觀世音菩薩突然之間多了兩只手,(大衆笑)誰給的?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給的啊?(大衆大笑)好像觀世音菩薩做得很好,釋迦牟尼佛就「欽此」多給了兩只手?不是這樣的。(大衆大笑)也不是藏人裝上去的。(大衆大笑)不是我們藏人做的!(大衆大笑)還有千手千眼…(大衆大笑)哎唷!這觀想倒是很難,有時候覺得那個千手、那個胳臂要長在哪裏啊?(大衆大笑)其實,這些都是有含義的!「四臂觀音」,代表著「四無量心」,就是無量的「慈」,無量的「悲」、無量的「喜」、無量的「舍」。
以前傳承比較嚴格的時候,一般人不會看到這種密法的本尊,修行人經過密乘的灌頂、口訣教授,才准去看這些密乘的本尊。那些有修行口訣的人,一看到「四臂觀音」、看到那四只手的時候,就會想起那個涵義,就會感覺到那個「四無量心」。
也就是說,密教的儀式、手印、咒語,重點都是在「涵義」。不要把那些珍貴的法,當成鄉村的祭祀一樣,把它做得很奇怪,不要這樣!
(法王自己翻譯成藏文)
■熱騰騰、香噴噴的法,就在生活中
法王中文開示:
我們上面談了叁個「不要」,不要這樣、…
《修行:修自己的心,用到行爲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