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事師五十頌釋▪P2

  ..續本文上一頁叁種,但此處指的是得受第一能成熟之因灌頂的上師,爲弟子的應敬處。本頌中的“殊勝”是指清淨之義,即依照續部中所說而如理進行灌頂。關于授予灌頂的金剛阿阇黎,《竅訣穗·第五穗》中雲:“金剛即菩提心,宣說菩提心之自性世間出世間之行爲者,乃爲金剛阿阇黎,即上師也。”

  對于上師,如果安住于東方等十方的一切如來也是于上午、中午、下午叁時之座間前來頂禮,那麼除此之外的其他諸位弟子應禮上師就更是不言而喻了。這裏主要是說明務必要恭敬上師的理由。

  關于這一點,《吉祥密集續》第十七品中雲:“善男子,簡而言之,十方世間界中住世之所有佛菩薩于叁時中莅臨,如來于彼阿阇黎前以供品供養後返回各自佛刹,並以金剛語贊道:吾等諸佛之父親,吾等諸佛之母親……吾等諸佛之導師。”歸納這其中所說之義,在《大幻化網》第十品中也有如是宣說。月稱論師、則樂瓦、賢德巴、無垢藏等許多成就者關于這一內容的注釋中(沒有了義、不了義的分析,而是)直截了當地作如是解釋。他們與《事師五十頌》作者的觀點一致,我本人也跟隨他們的這一共同觀點。之所以說如來尚且恭敬承侍上師,其余的所有弟子就更不用說了,也是爲了強調說明特別要恭敬上師的理由。《時輪金剛大疏》中引用了“得受殊勝之灌頂”這一偈頌,其中對此是以了義、不了義兩種方式加以闡述的,對如來的意義也是以其他方式說明的,雖然同是一個論典,可是由于出處不同而兩種說法不盡一致。如前所說,此處是爲了闡明初學者對于得受灌頂的上師需要特別恭敬的理由,對此如果按照其他的方式解釋,就不能成爲應恭敬的理由了。一般說來,續部中的每一金剛句都有多種不同說法,其實它們之間互不相違。

  在具足法相的上師前,諸佛作禮的觀點也並非是不合理的。如《修勝義續》中雲:“具功德之菩薩摧輪回,自身顯示梵天世間界,彼即具德上師非他者。無量佛陀亦恒供養之,十方佛陀菩薩恒禮之。”《經集論》 中引用《寶蘊經》雲:“阿難,若有菩薩入于馬車內歡喜享受五種欲妙,彼無有余者拉車,阿難,如來亦以頭引彼菩薩之馬車也。”這裏所說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戊二(做到恭敬之方式)分二:一、總說應敬之方式;二、特殊應敬之方式。

  己一、總說應敬之方式:

  以大信心叁時中,手捧具花束曼茶,

  合掌供養于上師,恭敬稽首禮其足。

  作爲弟子,應當于上午等叁時中,在爲自己開示金剛乘道的上師前,以頂禮膜拜其足的方式恭敬承侍。

  若有人想:“那是不是說單單頂禮就可以了呢?”並非如此。事先要供養中間放有花束的曼茶,再雙手合十虔誠作禮。依照恰羅紮瓦的譯文“供置花曼茶,合掌禮其足,如此敬上師”,則更好理解些。總而言之,要以無比清淨的大信心而敬重上師。

  己二、特殊應敬之方式:

  若有人想:如果自己是一位出家人,而金剛上師是一位在家人;或者自己是一位已經受了近圓戒的僧人,而上師是未受比丘戒的一般新僧人,那麼自己也要依照前面所說的方式恭敬上師嗎?

  在家抑或新僧侶,爲斷世間人誹謗,

  陳設佛經等之前,持禁戒者意禮師。

  在自己是一位出家人、上師是一位在家人等情況下,一般而言,在需要頂禮等時,應在面前擺設經書、佛像等,身體直接頂禮叁寶所依,而心裏觀想禮拜上師。因爲身體若直接對上師頂禮,有世間人在場的時候容易使他們誹謗教法,所以這樣做就是爲了避免這一點。當然,如果無有所避諱的人,也就不應當這麼做了。“持禁戒者”是指受持出家學處的沙彌等僧人。

  若有人又想:“如果對在家等身份的上師身體不直接頂禮之時,是不是所有的承侍都不應當做呢?”

  供養坐墊身起立,幫助上師做事等,

  具禁戒者皆當行,不作頂禮斷劣事。

  如此上師之前,不需做洗腳等的劣事以及五體投地的頂禮,除此之外的所有承侍,具禁戒的弟子都應當盡力而爲。

  那麼,對上師該做什麼承侍呢?

  上師未來之前敷設坐墊,上師到達之時起立迎接,全力以赴協助上師辦事,供養財物等承侍,都是受持戒律的弟子應該做的。《勝樂上釋》中雲:“上師雖是在家身份或沙彌,然而供養坐墊等承侍需做,頂禮、洗腳等承侍不需爲。”佛在續部中說:“所謂的不頂禮上師,也是指除了講經說法以外的時間,在傳法時前面陳設經書等而作頂禮。”《無垢光釋》中也對這兩部論中的說法進行了闡述,並且《勝樂上釋》中也宣說了對于新受戒的比丘金剛持上師同樣應當作禮拜等一切恭敬之事。

  聲聞部對此是這樣辯論的:“你們大乘的經典中說出家僧人對某些在家人作禮,本來戒律中說頂禮的對境是本師和那些戒臘高于自己的僧侶,這兩種說法顯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大乘並非是佛語。”

  《燃智論》在駁斥此種觀點時,旁征博引了許多講述出家人頂禮在家菩薩的佛經。所以說,在通常情況下,比丘對在家金剛持上師頂禮並非是不合理的。但是,如果任何時候都毫不忌諱地這麼做,則會引起某些人的非議,這樣一來,對佛教之根本的戒律必然會造成危害,爲了避免這一點,而說不要直接對在家上師禮拜。在不産生任何誹謗的某些場合中,持戒的出家人仍然需要對在家上師頂禮。此外,《無垢光釋》中說:“如果有比丘金剛持在的時候,不能對在家金剛持上師承侍。”其密意是爲了使人們對戒律尤爲恭敬,進而令佛法長久住世。

  對此,有些金剛大阿阇黎發表看法說:“所謂的在家身份或新出家者,是就他們尚未作金剛上師之前而言的,否則與上面所提到的一切佛陀也頂禮金剛上師的說法已經相違。”這種說法是不合理的。因爲上面特殊地說明了爲避免別人誹謗,出家僧衆不能對在家身份的上師作禮,如果按照你們的觀點,頂禮的時間是在當金剛上師之前的話,那麼作禮時間就錯亂了。

  戊叁(觀察恭敬對境與所依)分二:一、師徒需要互相觀察之原因;二、觀察後當取舍之理。

  己一、師徒需要互相觀察之原因:

  若有人想:“那麼,所恭敬的對境上師與能恭敬的弟子二者在結爲師徒關系之前,是否需要相互觀察呢?”

  上師以及諸弟子,相同失毀誓言因,

  是故勇士先觀察,上師弟子之關系。

  本頌中的“勇士”,是指傳授金剛乘教言的上師以及聽受的弟子。上師在傳授金剛乘教法之前,首先要慎重觀察弟子是否堪爲法器。同樣,弟子在得受教言之前,也需要詳細觀察上師是否具足法相。通過如是觀察,而抉擇是否應當結爲師徒關系。

  如果未經過此種觀察,而草率地結成師徒關系,則上師會因爲對非法器泄露密法而失毀誓言,弟子也由于不能守護所承諾的所有誓言而破誓言。正是鑒于上師弟子二者同樣都會有破誓言的可能性,所以相互觀察了解才是有必要的。

  在觀察時,上師如果發現弟子不能堪爲法器,則不可傳講密法。《金剛鬘講續》中雲:“猶如獅子乳,不應置土器,大瑜伽續部,切莫傳非器。”見到未經觀察而隨意灌頂的嚴重過患後,彼續中又雲:“十二年間需觀察,若不了知久觀察。”

  己二(觀察後當取舍之理)分二:一、所舍上師之法相;二、應依上師之法相。

  庚一、所舍上師之法相:

  若想:“如果需要觀察所依止的上師是否具備資格,那何種人不具備上師的條件呢?”

  具慧弟子切莫依,無有悲心憎恨害,

  驕傲貪執愛炫耀,不護根門之上師。

  具有智慧的弟子不能依止哪些上師呢?即從“無有悲心”到“愛炫耀”之間的所有過患樣樣俱全的上師。“無有悲心”是指不願意救度苦難深重有情的無有悲心者,不能堪任密乘的善知識。“憎恨”是指嗔心十分強烈。“害”指的是言行舉止喜歡損害他衆或者懷恨在心。“驕傲”指貢高我慢,傲氣十足。“貪執”是指愛財如命,死抓不放。“不護根門”即叁門松懈,不守諸學處。“愛炫耀”是指自己稍有功德,便向他人誇耀顯示。

  此外,《金剛空行續》第叁十二品中雲:“嗔恨具谄诳,語言極粗暴,滿足己功德,勿依此上師。”

  庚二、應依上師之法相:

  若問:“那麼,應當依止具備哪些法相的上師呢?”

  穩重平和具智慧,安忍正直無谄诳,

  了知密咒續部事,具仁慈心通論典,

  了達十種真如義,擅長繪畫壇城事,

  精通傳講密宗法,極具敬信根調柔。

  “穩重”是指身體威儀嚴謹慎重。“平和”指語言溫文爾雅。“具智慧”到“無谄诳”之間是指護持意根。根嘎釀波尊者在《大幻化網釋》中雲:“具智慧即是妙慧高。”“安忍”即是堪忍容納作害、苦行、深法。“正直”是指以清淨心善待關愛一切衆生。“谄诳”是指諸如貪圖名利而引發的貪心癡心任何一種皆包括在內,對自己的此等過患,想方設法予以掩蓋隱瞞,本來沒有功德卻裝出一副具足功德的模樣。“無谄诳”即無有諸如此類的過失。

  “了知密咒續部事”:根嘎釀波尊者在《大幻化網釋》中特別著重地講解了“了知密咒續部事”是指能得心應手地運用密咒與妙藥遣除魔障。巴瓦巴劄在《金剛空行續》第叁十二品中解釋“了知密咒續部事”時說道:“所謂的密咒是指八句等;續部指所有的妙藥;事即是功用之義;了知則爲了如指掌。”也就是說,上師對于依靠密咒、聖物各自的作用而息滅魔障等事,均應通達無礙。

  “具仁慈心”是希望衆生遠離痛苦的慈愛憐憫之心十分強烈。關于“通論典”,《金剛帷幕續》中雲:“通達一切諸學問。”這裏主要講的是通曉內明中的叁藏等經論之義。

  “十種真如”:無上瑜伽續《金剛藏莊嚴續》最後一品中雲:“二遮遣儀軌,秘密智慧灌,降伏之儀軌,食子金剛誦,猛修之儀軌,開光修壇城,即內十真如;壇城與等持,手印姿勢誦,坐式火施供,加行與收攝,乃外十真如。”這裏已經宣說了內十真如與外十真如。兩種遮遣是指諸如通過修十忿怒金剛來遣除病魔,以及通過繕寫系帶而遣除。此續中雖然只講了秘密與智慧兩種灌頂,實際上秘密灌頂已經包括了寶瓶灌頂,第叁智慧灌頂中也包括了第四灌頂,這麼說來…

《事師五十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