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思佛法 不思力足及寂靜
離思非思無相行 是行最上般若行
魔品第十一
法雲地攝智慧彼岸伽陀
佛告善現汝谛聽 凡夫聲聞緣覺地
斯即名爲如來地 一切如一彼無疑
所有稱贊離言說 從彼遍照如來時
乃至成所之作智 住持大金剛佛地
觀察無相住虛空 應知不斷佛種故
善現白佛言世尊 雲何菩薩之魔事
佛言菩薩魔事多 我今爲汝略宣說
有無數魔種種變 當書最上般若時
速離天宮如電滅 來于世間作魔事
或有示現樂欲說 或不聽受返嗔恨
不說名姓及氏族 如是魔事鹹應知
愚癡無智無方便 無根甯有枝葉等
聞般若已別求經 如棄全象返求足
如人先得百味食 或得稻飯爲上味
菩薩先得般若已 棄舍樂求羅漢果
或爲樂求于利養 心著族姓留種迹
舍彼正法行非法 是魔引入于邪道
若人聞此最上法 當于法師深信重
法師知魔不應著 身適悅及不適悅
複有無數種種魔 娆亂無數苾刍衆
欲求持誦此般若 不能獲得無價寶
佛母般若實難得 初心菩薩欲樂求
若十方佛而攝受 一切惡魔不能爲
卷 中
現世品第十二
如母愛子子疾病 當令父母心憂惱
十方諸佛般若生 般若攝受亦複爾
過現未來叁世佛 遍十方界亦複然
皆從佛母般若生 衆生心行無不攝
如是世間諸如來 乃至緣覺及羅漢
迨及般若波羅蜜 皆一味法離分別
過現大智諸菩薩 各各住此法空行
彼諸菩薩如實已 是故如來名作佛
般若園林華果盛 佛依止故甚適悅
十力諸根等淨衆 乃至聲聞衆圍繞
般若波羅蜜高山 十力諸佛而依止
叁塗衆生悉救度 度已不起衆生相
師子依山而大吼 諸獸聞已皆恐懼
人師子依般若吼 外道邪魔悉驚怖
如日千光住虛空 普照大地諸相現
法王住般若亦然 說度愛河之妙法
色無相以受無相 乃至想行亦複然
識亦如是五法同 是法無相佛佛說
起虛空見衆生相 虛空無相不可得
佛說法法非相應 不說非有非無相
不思議品第十叁
若如是見一切法 一切我見悉皆舍
佛行法及聲聞等 皆從般若而成就
如王不行于國邑 所有王務而自辦
菩薩離相依般若 自然獲佛功德法
譬喻品第十四
若菩薩發堅固心 修行最上般若行
超過聲聞緣覺地 速能證得佛菩提
如人欲渡于大海 所乘船舫忽破壞
不依草木命不全 若得依附達彼岸
若人不發堅信心 依于般若求解脫
溺輪回海無出期 處生老死常苦惱
若有信心持般若 解有無性見真如
是人獲福智有財 速證最上佛菩提
如人擔水用壞器 知不堅牢速破壞
若用堅牢器盛水 而無破壞無憂怖
不見具信諸菩薩 遠般若行求退墮
能發信心持般若 證大菩提超二地
未有商人欲入海 不造堅固大船舫
依堅固船無怖畏 獲多珍寶到彼岸
信心菩薩亦如是 離般若行遠菩提
若修最上大智行 當得無上菩提果
如百歲人複病患 是人不能自行立
若得左右扶侍者 隨意行往無所怖
菩薩般若力微劣 往菩提岸不能到
兼行最上方便行 得佛菩提無挂礙
天品第十五
所有菩薩住初地 發信心行般若行
爲求無上菩提故 親近善友及智者
大智功德雲何獲 當從般若波羅蜜
如是一切諸佛法 功德皆從善友得
修行六度般若行 一一回施于菩提
佛蘊非有不可求 勿爲初地如是說
菩薩修行功德海 救度世間無度者
求菩提意離顛倒 說最上法如電光
發于最上菩提心 不求名稱不嗔恚
離蘊識界及叁乘 不退不動不可取
于如是法得無礙 達甚深理離妄想
聞般若信及化他 知此菩薩住不退
彼甚深法佛難知 無有人得不可得
爲利益故證菩提 此非初心衆生知
衆生愚癡複盲冥 樂住世間求境界
法無所住無取得 從無所住生世間
如實品第十六
東方虛空界無邊 南西北方亦如是
乃至上下及四維 無種種相無分別
過去未來及現在 一切佛法及聲聞
一切如實不可得 不可得故無分別
菩薩樂求如是法 應行方便般若行
離種種相即菩提 菩薩離此無由證
如鳥能飛百由旬 折翅翼故飛無半
忉利天及閻浮人 忘失般若故自墜
難修前五波羅蜜 經多俱胝那由劫
複以廣大願資持 離方便墜聲聞位
樂行佛智心平等 猶如父母觀一切
當行利益及慈悲 常宣善軟妙言教
不退地祥瑞品第十七 此品攝普遍光明佛地
時須菩提瞻仰問 不退菩薩何殊勝
離言聲相雲何說 願佛說彼功德藏
不住沙門婆羅門 及行十善離叁塗
大智離于種種相 如山谷響聲相應
若欲法無礙行化 一向善說諸言教
行住坐臥四威儀 一念觀心悉通達
叁業清淨如白衣 不爲利養故樂法
降魔境界及化他 觀四禅定而不住
不求名譽無嗔恚 乃至在家塵不染
或爲富貴及脫命 不染纖毫之欲塵
本來寂靜無所有 更互相相業所緣
若求清淨不退時 當行最上般若行
求正遍知心柔順 不求二地離邊地
爲法舍命如須彌 是名不退之菩薩
空品第十八
色受想行識甚深 本來寂靜而無相
如海之深杖莫測 得般若蘊亦如是
菩薩知此甚深法 住真如乘不可染
六塵十二界體空 無蘊甯有所得福
如人思彼染欲境 心著女色如目見
乃至日日心所行 菩薩思覺亦如是
若多俱胝劫布施 羅漢緣覺持戒者
不如說行般若法 百千萬分不及一
若菩薩觀般若理 安住說法而無相
回施一切證菩提 彼叁界師無有等
所說成就而無相 非空非實不可得
若如是行名覺智 得受成就義無邊
于一念知一切法 信佛所說及他說
演說俱胝那由劫 法界不增亦不減
此得名佛波羅蜜 菩薩于中而說法
如名施已心不著 亦不言證無上覺
昂誐天姊品第十九
譬如燈光從衆緣 假以膏油芯火等
光非芯火及膏油 非火非芯光不有
或有菩薩初發心 不求無上菩提果
豈唯不得證菩提 亦複不得寂靜故
從種生樹及華果 無種華果悉皆無
發心不爲佛菩提 修行終遠菩提果
從種子生麥谷等 彼果非有亦非無
佛菩提果亦如幻 離彼有性及無性
譬如涓滴水細微 漸次必能盈大器
初心爲求無上果 久修白法終能證
行空無相無願行 不求寂靜無行相
亦如船師善濟渡 不著兩岸非中流
菩薩修行無所著 乃得受佛菩提記
若了菩提非所有 此即是行佛般若
譬如疾疫饑馑道 菩薩中行無怖畏
小人知已悉往來 得無苦惱如微塵
善解方便品第二十
菩薩奉行佛般若 了知本來蘊不生
佛法衆生界悉空 以空叁昧起悲智
如人有德力最勝 善解一切幻化法
乃至器仗及工巧 而能一向爲世間
彼人父母妻及子 遊行遠路多冤中
是人勇猛衆所知 安樂還家無怖畏
大智菩薩爲衆生 安住第一叁摩地
降伏四魔離二乘 亦複不求佛菩提
譬如虛空無所有 風水火地皆依住
世間衆生得快樂 虛空無意住非住
菩薩住空亦如是 現于世間種種相
以衆生智及願力 非彼寂靜非空故
若菩薩行大智時 住空寂靜叁摩地
此中不見一切相 亦複不見彼非相
菩薩行此解脫門 非求寂靜非行相
如鳥飛空而往來 非住虛空非住地
亦如有人習射法 習之不住經多歲
射法久習得盡妙 一一箭發無不中
最上般若行亦爾 修習智慧及方便
直至衆善悉圓滿 方獲最上神通力
若苾刍證神通力 現神變化住虛空
行住坐臥四威儀 經俱胝劫不退倦
住空菩薩亦如是 修無相行到彼岸
行種種行現世間 經俱胝劫不退倦
如人經險遇大風 二手持蓋心專注
是人怖險不能行 直至無風乃前進
大智菩薩住大悲 智慧方便爲二手
執空無相願法蓋 見法不住于寂靜
如人求寶往寶洲 獲寶安隱而還家
是人心足而快樂 豈有眷屬心苦惱
詣空寶洲亦如是 獲得根力禅定寶
菩薩不住歡喜心 令諸衆生離苦惱
商人爲利悉所經 聚落國城諸裏巷
雖達寶所亦非住 大智善道而複還
大智菩薩悉了知 聲聞緣覺解脫智
乃至佛智亦非住 何況行彼有爲道
大智菩薩爲世間 住空無相願叁昧
若得寂靜無所著 乃可得知于無爲
譬如人生人未識 稱其名故衆乃知
菩薩若行解脫門 于解脫門衆知識
菩薩聞彼甚深法 而于諸根悉照明
住空無相無願法 無退無思無授記
觀于叁界如夢幻 不求聲聞緣覺地
如佛說法爲世間 名不退地應授記
知諸衆生墮叁塗 發願刹那滅惡道
以真實力滅火蘊 名不退地應授記
諸惡宿曜及鬼神 作種種疫惱世間
真實願力悉滅除 無我能作應授記
魔業品第二十一
我得授記非能所 是實願力得增長
若見授記及能所 是名執著及少智
菩薩有執魔即知 現親友相來娆惱
或作父母七代人 言汝名此佛可證
魔所現作無數相 皆雲愍汝作利樂
菩薩聞已有所忻 是名少智魔所著
或住城隍及聚落 山林曠野寂靜處
自稱己德毀他人 應知少智爲魔作
雖住城隍聚落中 不求聲聞緣覺證
此心爲度衆生故 我說是名爲菩薩
五百由旬山險深 共諸惡獸多年住
若見逼迫著我慢 若無分別知菩薩
菩薩住彼爲世間 得力解脫叁摩地
彼著山野寂靜行 此亦知彼魔所作
雖住城隍及山野 樂佛菩提離二乘
修如是行利世間 一念如秤名菩薩
善友品第二十二
有大智者依師學 速疾得證無上覺
亦如良醫除衆患 學從善友心無疑
菩薩行佛菩提行 依彼善友波羅蜜
此最上地能調伏 爲二種事證菩提
過去未來十方佛 行此正道無異路
行佛菩提最上行 說波羅蜜如電光
如彼般若空無相 知諸法相亦如是
了知一切法皆空 此即名行佛般若
系著色欲及飲食 常在輪回不休息
此愚迷人所見倒 于不實法生實想
譬如得食疑有毒 以虛妄見而不食
愚人妄心生我想 以我想故有生死
亦如恒說諸煩惱 于諸煩惱不著相
煩惱清淨俱無有 如是菩薩知般若
如閻浮提諸衆生 皆發無上菩提心
多千俱胝劫布施 回施一切證菩提
若複有人于一日 奉行最上般若行
千俱胝施不及一 行般若功無爲故
菩薩大悲行般若 度衆生故不起想
恒行乞食于國城 是得一切名大智
菩薩欲度于人天 乃至叁塗極苦衆
皆令速到于彼岸 晝夜勤行于般若
如人欲求無價寶 必…
《般若攝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