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閑談問答錄

  第一輯

  問:寺院的柱子裏長了白蟻,按照戒律又不能殺生,如果不殺的話,怎麼保護寺院的柱子呢?

  答:沒事,再修一個水泥的(衆笑)。衆生的生命更寶貴!

  問:漢地有些寺院是自己耕種,您怎麼看這種現象?

  答:這要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曆史上的百丈禅師、虛雲老和尚等高僧大德,爲了使僧衆遠離喧囂繁雜的紅塵,確實提倡寺院自己種植糧食、蔬菜,此舉有利于護持清淨戒律、保證修行圓滿成功,故有一定的殊勝之處。且戒律中也明確規定:耕地屬于輕罪,若在耕地之前念一些儀軌,心裏作意如來教言,以慚愧心去做,罪業能夠得以清淨。

  但另一方面,假如明明知道這種行爲犯戒,自己也有條件不這麼做,但爲了打發時間而辟地耕種,不事聞思修行,以輕毀心去觸犯學處,這樣可能不太好。

  因此,寺院耕種是否有過失,關鍵在于以什麼心態去做。如果是慚愧心則過失不大,但若以輕毀心而爲,看一看翳羅葉龍王的公案,就知道自己的下場如何。

  問:即便以慚愧心去耕地,也會殺死很多小蟲,這該怎麼辦?

  答:建寺院、修佛塔也會殺很多小蟲,但若不是故意去殺,且所造的善根大于過失,這些行爲戒律中也有開許。

  問:一個人覺得活著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他該怎麼辦?

  答:叔本華不是說過嘛,該自殺!(衆笑)

  問:但自殺並不能獲得解脫。

  答:是不能解脫,但活得那麼痛苦也不能解脫啊。開玩笑!要祈禱叁寶。若能好好地祈禱叁寶,今天雖然這樣覺得,也許明天的心態就變了。我們藏族有句俗話:“晚上睡覺時的心態,早上醒來後就沒有了。”

  問:那爲什麼有的人會想自殺,這是前世的串習嗎?

  答:也許是暫時的違緣造成,也許是前世的惡業成熟,有兩種可能性。

  問:聖者通過自他交換代衆生受苦,那衆生還有沒有痛苦?

  答:有些也有痛苦,有些會減輕痛苦。

  問:衆生減輕痛苦後,他自己會不會知道呢?

  答:不一定知道。

  問:不知道的話,他就不會生起感恩心,善根也不會增長。

  答:那不要緊!大成就者並不希求感恩,我們凡夫才需要感恩。你看佛陀給我們宣講佛法,很多衆生並不知道感恩,但佛陀也從來沒有這個希求。

  問:怎麼樣使佛法很快融入自心?

  答:很多道友在悄悄告訴你:“好好地串習修行。”我也表示贊同: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問:《開啓修心門扉》中說:正法沒有融入自心,如同肺葉漂于湯面上。那正法真正融入自心,它是一種什麼狀態?

  答:華智仁波切說,身語意叁門就像腳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裏加入酥油一樣柔軟、調和。

  此時他深信因果,不希求世間八法,對上師叁寶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內心堪能,遇到任何違緣也不會退失道心。

  問:如果沒有出離心,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一般來說,沒有出離心的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即使生起來了,這種菩提心也不穩固,不具足菩提心的所有法相。

  問:但如果這個人證悟了空性,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這倒是可以。因爲衆生有兩種根基:一種是通過菩提心而證悟空性,另一種則是通過證悟空性而獲得菩提心。倘若你已經證悟了空性,這個空性不可能在“孤獨林”裏住很長時間,菩提心馬上就會生起來陪它。所以二者是俱生的,只不過有時間先後順序而已。

  問:一個人既沒有出離心,也不具菩提心,是否可以在上師的加持下往生?

  答:那要看這個上師的成就如何。

  問: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之間如何取長補短,以彌補各自的缺陷?

  答:藏傳佛教:向來對小乘、大乘、密乘叁乘的戒律格外重視,但由于地理環境等因素的限製,素食只爲少數行者所受持。相比之下,漢傳佛教的素食觀實在很殊勝,自古以來的素食傳統,不知饒益了多少衆生。若能學習這種慈悲爲懷的素食觀,則可減少現今藏傳佛教中的諸多過患。而與南傳佛教相比,藏地許多活佛、大德的住處過于奢華。我見過南傳僧人的寮房,屋裏除了法本和零星的生活用具以外,並無其他器物,整個房間自然透露著一種知足少欲的修行氣息,這些行爲都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漢傳佛教:雖有許多古代大德的論典與教言流傳于世,也有許多寺院與佛學院,但像藏傳佛教這樣系統聞思修佛法的道場卻極爲罕見。佛法的見修至關重要,如果缺乏對見解和修行的次第引導,即使有修行之心,恐怕也難以找到入門之處。若能像藏傳佛教這樣樹立起聞思修的體系,出家人一生的修行就會很有把握。而與南傳佛教相比,除了個別律宗道場以外,很多地方的威儀似有欠缺。南傳佛教中的托缽乞食在漢傳佛教中實現,恐怕有些困難,但除此之外的諸多威儀,如果能夠借鑒,漢傳僧人的形象會更引發人們的信心。

  南傳佛教:一直以來秉持人無我的小乘見解,缺乏大乘空性見與菩提心的教授。若能像藏傳佛教這樣進行廣大的聞思,必可真正步入自利利他的菩提之路。而與漢傳佛教相比,其素食觀念也略顯不足。雖然“叁淨肉”並未違背小乘戒律,但與大乘悲憫有情的精神仍是相違。並且,盡管南傳中也有利濟社會的善舉,但與漢傳中廣大弘法與饒益社會人群的善行相比,顯得過于狹隘。

  如果叁大傳承的高僧大德能聚集一堂,共同協商並學習彼此的優勢,對整個佛教的發展應該有很大利益。有了溝通和理解後,即使不能百分之百地完善自他教派,至少也可消彌彼此的排斥與誹謗。

  叁大佛教的交流是一個曆史性問題,消除隔閡是整個佛教界和合與發展的基礎。除了彼此的見解以外,交流本身並不困難。如果是在過去,即使在散居村落之間開個小型會議也很困難,但當今時代各種條件都極爲便利,上百個國家的大型會議也是頻頻召開。因此,佛教界具有能力並真正對佛教前途深入思考的大德,舉行一次這樣的佛教交流,並非難以成辦之事。當然,何時能具足如是因緣,也是一個未知數。

  最後我想強調一點: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叁大體系,包括了整個世界的一切佛教,這是不爭的事實。只有叁大佛教互相團結與學習,才能真正促成佛教的發展。鑒于此,本人合掌祈請所有關心佛教的有智之士對此叁思!

  問:怎樣以理證成立“一切衆生皆爲我們的父母”?

  答:這個問題無法以理證成立,只能用教證成立。《釋量論》中說:“倘若屬于第叁處(即聖教量。第一處爲現量,第二處爲比量),則當采用聖教量。”無始以來衆生當過我們的父母,這是現量無法觸及的隱蔽部分,就像叁世因果一樣,憑我們的理證智慧也觀察不出來。所以因明中說:現量的對境以現量成立,比量的對境以比量成立,對于特別隱蔽的部分,應以聖教量來成立。

  問:可是對于初學佛的人,不相信佛陀說的話怎麼辦?

  答:那沒關系!在這部分人面前,我們先以理證成立“釋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如此一來,佛陀所說的話就真實無欺了。

  問:我們平時有兩種說法:一是衆生都做過自己的父母,還有一種是“如母有情”,衆生如同父母一般。這兩種說法有一些差別,哪一種更准確呢?

  答:“如母有情”的說法,在藏文中沒有這樣確切的字眼。

  問:那就是說,衆生確確實實都當過我們的父母?

  答:對!

  問:作爲一個修行人,要知慚有愧,也要有佛慢,這二者應該如何圓融?

  答:什麼樣的佛慢?“我是釋迦牟尼佛”嗎?

  問:不是,我們具有如來藏,都可以成佛。但又要知慚有愧,我不知道該怎麼圓融。

  答:這個不相違吧。我們都有如來藏,總有一天肯定會成就,所以在修行時對自己有一種信心,也即《入菩薩行論》中所說的信力,這就是佛慢。而知慚有愧是無慚無愧的違品,無慚無愧是一種煩惱的心所,《二規教言論》中講了很多這方面的教言,我們應該盡量避免。

  傲慢和佛慢應該區分開,我們不要傲慢,但應該有佛慢。

  問:有些上師說:“放生可以代替修五十萬加行,這種善行功德更大,磕大頭只不過是爲了鍛煉身體。”這種說法對嗎?

  答:不太對吧。釋迦牟尼佛並不需要大家鍛煉身體,佛陀在經中說:“磕一個大頭,將感受自己身體以下乃至金剛大地以上所覆蓋的所有微塵數的轉輪王之安樂。”難道鍛煉身體會有這種果報嗎?

  放生雖然是一種善舉,但如果要代替傳承上師所傳下來的五加行,這可能需要充分的教證或理證。在我們甯瑪巴當中,從來沒有這種傳統,如果將這些善法混爲一談可能不太好。

  當然,放生是很好,這一點我贊歎!

  問:您如何看待臺灣的佛教界?有些人說臺灣佛教就像泡沫經濟一樣,只有一些表面形式,缺少真正的實修實證,您怎麼認爲?

  答:總的來說,臺灣的佛教與其他地方相比,要自由得多。那裏大概有六個佛教電視臺,白天、晚上二十四小時都有講經說法。報紙上也經常宣傳:今天哪裏有講經、明天哪裏有灌頂等等。所以從某個角度而言,臺灣的佛教比較繁榮昌盛。

  1993年上師如意寶從法國回來時,路經臺灣,並在那裏住了七天。當時臺灣還不像現在這樣開放,但與我們這裏相比,言論還是比較自由。當然,這種情況也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各大宗派沒什麼約束,有很廣闊的發展空間,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但也有一些真真假假、魚目混珠的局面存在。

  不管怎麼說,在行持佛法方面,臺灣遠遠超過其他大城市。以前星雲大和尚將佛指舍利迎請到臺灣,每天的朝拜者都超過十萬;證嚴法師創辦的“慈濟功德會”,所做的一切令整個世界矚目;海濤法師廣納衆長,爲各教派互相溝通做出了極大貢獻……。臺灣有許多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那裏的佛教徒聽得多、看得也多,有機會接觸小乘、大乘、密乘等不同佛法,應該說是相當有福報的…

《閑談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供燈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