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闲谈问答录

  第一辑

  问:寺院的柱子里长了白蚁,按照戒律又不能杀生,如果不杀的话,怎么保护寺院的柱子呢?

  答:没事,再修一个水泥的(众笑)。众生的生命更宝贵!

  问:汉地有些寺院是自己耕种,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这要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历史上的百丈禅师、虚云老和尚等高僧大德,为了使僧众远离喧嚣繁杂的红尘,确实提倡寺院自己种植粮食、蔬菜,此举有利于护持清净戒律、保证修行圆满成功,故有一定的殊胜之处。且戒律中也明确规定:耕地属于轻罪,若在耕地之前念一些仪轨,心里作意如来教言,以惭愧心去做,罪业能够得以清净。

  但另一方面,假如明明知道这种行为犯戒,自己也有条件不这么做,但为了打发时间而辟地耕种,不事闻思修行,以轻毁心去触犯学处,这样可能不太好。

  因此,寺院耕种是否有过失,关键在于以什么心态去做。如果是惭愧心则过失不大,但若以轻毁心而为,看一看翳罗叶龙王的公案,就知道自己的下场如何。

  问:即便以惭愧心去耕地,也会杀死很多小虫,这该怎么办?

  答:建寺院、修佛塔也会杀很多小虫,但若不是故意去杀,且所造的善根大于过失,这些行为戒律中也有开许。

  问:一个人觉得活着的痛苦大于死亡的痛苦,他该怎么办?

  答:叔本华不是说过嘛,该自杀!(众笑)

  问:但自杀并不能获得解脱。

  答:是不能解脱,但活得那么痛苦也不能解脱啊。开玩笑!要祈祷三宝。若能好好地祈祷三宝,今天虽然这样觉得,也许明天的心态就变了。我们藏族有句俗话:“晚上睡觉时的心态,早上醒来后就没有了。”

  问:那为什么有的人会想自杀,这是前世的串习吗?

  答:也许是暂时的违缘造成,也许是前世的恶业成熟,有两种可能性。

  问:圣者通过自他交换代众生受苦,那众生还有没有痛苦?

  答:有些也有痛苦,有些会减轻痛苦。

  问:众生减轻痛苦后,他自己会不会知道呢?

  答:不一定知道。

  问:不知道的话,他就不会生起感恩心,善根也不会增长。

  答:那不要紧!大成就者并不希求感恩,我们凡夫才需要感恩。你看佛陀给我们宣讲佛法,很多众生并不知道感恩,但佛陀也从来没有这个希求。

  问:怎么样使佛法很快融入自心?

  答:很多道友在悄悄告诉你:“好好地串习修行。”我也表示赞同:如是如是,善哉,善哉!

  问:《开启修心门扉》中说:正法没有融入自心,如同肺叶漂于汤面上。那正法真正融入自心,它是一种什么状态?

  答:华智仁波切说,身语意三门就像脚踩在棉花上或者米粥里加入酥油一样柔软、调和。

  此时他深信因果,不希求世间八法,对上师三宝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内心堪能,遇到任何违缘也不会退失道心。

  问:如果没有出离心,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一般来说,没有出离心的菩提心是不能生起的。即使生起来了,这种菩提心也不稳固,不具足菩提心的所有法相。

  问:但如果这个人证悟了空性,是否可以生起菩提心?

  答:这倒是可以。因为众生有两种根基:一种是通过菩提心而证悟空性,另一种则是通过证悟空性而获得菩提心。倘若你已经证悟了空性,这个空性不可能在“孤独林”里住很长时间,菩提心马上就会生起来陪它。所以二者是俱生的,只不过有时间先后顺序而已。

  问:一个人既没有出离心,也不具菩提心,是否可以在上师的加持下往生?

  答:那要看这个上师的成就如何。

  问: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佛教之间如何取长补短,以弥补各自的缺陷?

  答:藏传佛教: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相比之下,汉传佛教的素食观实在很殊胜,自古以来的素食传统,不知饶益了多少众生。若能学习这种慈悲为怀的素食观,则可减少现今藏传佛教中的诸多过患。而与南传佛教相比,藏地许多活佛、大德的住处过于奢华。我见过南传僧人的寮房,屋里除了法本和零星的生活用具以外,并无其他器物,整个房间自然透露着一种知足少欲的修行气息,这些行为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汉传佛教: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佛法的见修至关重要,如果缺乏对见解和修行的次第引导,即使有修行之心,恐怕也难以找到入门之处。若能像藏传佛教这样树立起闻思修的体系,出家人一生的修行就会很有把握。而与南传佛教相比,除了个别律宗道场以外,很多地方的威仪似有欠缺。南传佛教中的托钵乞食在汉传佛教中实现,恐怕有些困难,但除此之外的诸多威仪,如果能够借鉴,汉传僧人的形象会更引发人们的信心。

  南传佛教:一直以来秉持人无我的小乘见解,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若能像藏传佛教这样进行广大的闻思,必可真正步入自利利他的菩提之路。而与汉传佛教相比,其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虽然“三净肉”并未违背小乘戒律,但与大乘悲悯有情的精神仍是相违。并且,尽管南传中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中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的善行相比,显得过于狭隘。

  如果三大传承的高僧大德能聚集一堂,共同协商并学习彼此的优势,对整个佛教的发展应该有很大利益。有了沟通和理解后,即使不能百分之百地完善自他教派,至少也可消弥彼此的排斥与诽谤。

  三大佛教的交流是一个历史性问题,消除隔阂是整个佛教界和合与发展的基础。除了彼此的见解以外,交流本身并不困难。如果是在过去,即使在散居村落之间开个小型会议也很困难,但当今时代各种条件都极为便利,上百个国家的大型会议也是频频召开。因此,佛教界具有能力并真正对佛教前途深入思考的大德,举行一次这样的佛教交流,并非难以成办之事。当然,何时能具足如是因缘,也是一个未知数。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包括了整个世界的一切佛教,这是不争的事实。只有三大佛教互相团结与学习,才能真正促成佛教的发展。鉴于此,本人合掌祈请所有关心佛教的有智之士对此三思!

  问:怎样以理证成立“一切众生皆为我们的父母”?

  答:这个问题无法以理证成立,只能用教证成立。《释量论》中说:“倘若属于第三处(即圣教量。第一处为现量,第二处为比量),则当采用圣教量。”无始以来众生当过我们的父母,这是现量无法触及的隐蔽部分,就像三世因果一样,凭我们的理证智慧也观察不出来。所以因明中说:现量的对境以现量成立,比量的对境以比量成立,对于特别隐蔽的部分,应以圣教量来成立。

  问:可是对于初学佛的人,不相信佛陀说的话怎么办?

  答:那没关系!在这部分人面前,我们先以理证成立“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如此一来,佛陀所说的话就真实无欺了。

  问:我们平时有两种说法:一是众生都做过自己的父母,还有一种是“如母有情”,众生如同父母一般。这两种说法有一些差别,哪一种更准确呢?

  答:“如母有情”的说法,在藏文中没有这样确切的字眼。

  问:那就是说,众生确确实实都当过我们的父母?

  答:对!

  问:作为一个修行人,要知惭有愧,也要有佛慢,这二者应该如何圆融?

  答:什么样的佛慢?“我是释迦牟尼佛”吗?

  问:不是,我们具有如来藏,都可以成佛。但又要知惭有愧,我不知道该怎么圆融。

  答:这个不相违吧。我们都有如来藏,总有一天肯定会成就,所以在修行时对自己有一种信心,也即《入菩萨行论》中所说的信力,这就是佛慢。而知惭有愧是无惭无愧的违品,无惭无愧是一种烦恼的心所,《二规教言论》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教言,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傲慢和佛慢应该区分开,我们不要傲慢,但应该有佛慢。

  问:有些上师说:“放生可以代替修五十万加行,这种善行功德更大,磕大头只不过是为了锻炼身体。”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太对吧。释迦牟尼佛并不需要大家锻炼身体,佛陀在经中说:“磕一个大头,将感受自己身体以下乃至金刚大地以上所覆盖的所有微尘数的转轮王之安乐。”难道锻炼身体会有这种果报吗?

  放生虽然是一种善举,但如果要代替传承上师所传下来的五加行,这可能需要充分的教证或理证。在我们宁玛巴当中,从来没有这种传统,如果将这些善法混为一谈可能不太好。

  当然,放生是很好,这一点我赞叹!

  问:您如何看待台湾的佛教界?有些人说台湾佛教就像泡沫经济一样,只有一些表面形式,缺少真正的实修实证,您怎么认为?

  答:总的来说,台湾的佛教与其他地方相比,要自由得多。那里大概有六个佛教电视台,白天、晚上二十四小时都有讲经说法。报纸上也经常宣传:今天哪里有讲经、明天哪里有灌顶等等。所以从某个角度而言,台湾的佛教比较繁荣昌盛。

  1993年上师如意宝从法国回来时,路经台湾,并在那里住了七天。当时台湾还不像现在这样开放,但与我们这里相比,言论还是比较自由。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利有弊,有利的是各大宗派没什么约束,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但也有一些真真假假、鱼目混珠的局面存在。

  不管怎么说,在行持佛法方面,台湾远远超过其他大城市。以前星云大和尚将佛指舍利迎请到台湾,每天的朝拜者都超过十万;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所做的一切令整个世界瞩目;海涛法师广纳众长,为各教派互相沟通做出了极大贡献……。台湾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那里的佛教徒听得多、看得也多,有机会接触小乘、大乘、密乘等不同佛法,应该说是相当有福报的…

《闲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供灯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