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闲谈问答录▪P9

  ..续本文上一页

  答:一般而言,在直指心性方面,禅宗有非常甚深的教言,这一点从很多证悟者的公案中也可以看出。但现在修禅宗的人有一些误区,有人一听说“万法了不可得”,就连世俗中的因果正见都舍弃了,没有开悟反而认为开悟了,这种现象不太可取。

  我刚才是开玩笑,密宗和禅宗在见修行果上还是有很大差别,并不仅仅在于灌顶。密宗本身有些超胜的境界,二者要一模一样,恐怕是不行的。但禅宗与密宗也有相同之处,比如《大圆满禅定休息》中一些明乐无念的境界和觉受,在禅宗的书里基本上也找得到。因此,“禅宗是显宗的大手印”,这样解释应该是可以的。因为大手印有显宗、密宗之分,显宗部分不需要灌顶,通过四种瑜伽将心一缘安住,这种境界如同法王如意宝在《直指心性》的前行中讲的那样,从起现分别念的角度来讲,要观察心的来源、住处、去处;从安住的角度来讲,通过大手印来安住自己的心。所以,没有经过大圆满的正行灌顶,这一点也是可以修的。

  若按传承上师的教言,禅宗属于大圆满前行寂止的一种修法,也就是说,还没有正式修大圆满正行之前,心要修持安住一缘,这在《六中阴》、《禅定休息》中均有阐述。当然,这种修法,对某些利根者来讲,在安住心性的当下就可能获得开悟。

  问:怎样以清净心来调服自相续?

  答:在佛教中,观清净心是很重要的。阿底峡尊者曾说:“三个人当中,一定有境界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诸佛菩萨会显现各种身相调化众生。”我们平时觉得这个人很坏、那个人精神不好……,很有可能面对的是诸佛菩萨的化身。因此,对任何一个众生,包括路边的旁生,我们也应当观清净心,将其视为诸佛菩萨的化身。

  作为一个凡夫,有时候心态很难调整,这是我们每个人的通病,但如果以佛经的道理来经常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心是可以改变的,清净心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

  当然,想做到这一点,关键还是靠自己的长期精进!

  问:《前行》中说:“获得密宗灌顶,比获转轮王位还难得。”但现在有些人没有皈依就去灌顶,后来又诽谤舍弃上师,这样的话,给他灌顶是利大还是弊大?

  答:没有守誓言的话,过失相当大!戒律中曾讲过:“如果对方不知取舍而随便赐予灌顶,犹如将宝剑交给屠夫让他杀生一样,过失极为严重。”

  问:对初学佛的人来说,依止一位上师好,还是依止多位上师好?

  答: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清净心观得非常好,依止的上师应该多多益善,就像阿底峡尊者一样。但若在依止的过程中,喜欢看上师的过失,经常产生各种邪见,那依止的上师越少越好。”

  因此,依止上师的数量多少,关键在于你的信心和清净心。

  问:什么才叫依止上师?是不是一定要见上师?

  答:真正的依止上师,就是自相续中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如果不懂佛法的话,依止了多少个上师也没有用。

  我认为,见不见上师并不是特别关键,最关键的是将上师所传的法首先弄明白,然后在实际行动中去行持。如果你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利益,那么见上师也可以,不见上师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这就是依止上师。

  许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记载:他们并没有见过上师,但依靠上师的教言,最终获得了究竟的证悟。所以,见不到上师不是特别重要,最重要的是依靠上师通, , 达佛法的意义。

  问:受了菩萨戒的在家居士,怎么样取舍细微的因果?

  答:首先,要了知佛陀在有关经典中规定的菩萨戒条。假如不了知菩萨戒的根本学处、细微的支分学处,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没办法取舍。

  然后,不管是学显宗还是学密宗,即使自己的证悟、见解非常高深,取舍因果也不能轻易舍弃,在缘起规律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亘古不变的原则。莲花生大师也说:“纵然见解比虚空还高,取舍因果也要比粉末还细。”当然,具体怎样取舍因果,关键还是看修行人自己。

  总之,大家先要懂得所有的戒律,对佛陀具有无比的恭敬心,然后在此基础上,尽量护持一切学处,假如不慎违越了,则当励力去忏悔。

  问:如何判别相续中的菩提心是真实的,还是相似的?

  答:这个界限比较好分。菩提心有世俗、胜义两种,胜义菩提心远离一切戏论,这是凡夫人难以获得的。但世俗菩提心却比较容易,如果没有别人劝你,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到:“我要度化众生,让一切老母有情获得佛果,为了他们我要精进努力。”这种没有造作的心一旦生起来,或者心心念念在这种心态的摄持下,则说明我们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但若只是偶尔想一下众生,大多数的时间都是自私自利,这不叫真实的菩提心。

  打个比方说,一个员工不愿意在某公司干了,下定决心要离开,这叫做出离心;而在工作的过程中,时刻想要度化众生,除此以外,再没有其他的事情了,这就是菩提心。因此,我们到底有没有生起菩提心,通过这个比喻也可以衡量。

  问:既然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怎么会有众生呢?

  答:从实相而言,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在《楞伽经》、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均有明确宣说。但从现相来讲,众生在没有了悟心性之前,被无明迷乱所障,跟佛陀之间有天壤之别。

  密宗中也有一个比喻:就像流落街头成为乞丐的王子,虽然他的种姓尊贵,将来会成为一国之君,但现在却身无分文、穷困潦倒。尽管如此,有朝一日他回到王宫、登上王位之后,本体上跟现在的乞丐无有任何差别。

  同样的道理,众生在实相上与佛无二无别,但就现相而言,众生被迷乱实执所缚,认为“梦里明明有六趣”,可是一旦梦醒过来,才知道“觉后空空无大千”,自己所执著的一切根本不存在。

  对此若欲进一步了解,不妨翻阅《入中论》、《宝性论》等教典。

  问:您对外面的在家居士有什么看法和期望?

  答:他们非常需要佛教的基础教育!有些居士本身很有信心,上师怎么样说,他们还是很听话的,但我始终有种感觉:好多上师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没有认真地教他们。

  作为上师,应该学会关心弟子,这种关心并不是给一个东西安慰安慰,而是要给他们佛法的利益。如果自己有能力,应开示一些取舍的道理,让他们守持哪怕一分以上的居士戒,在此基础上,再学习一些知识,修一些简单的法(如金刚萨埵、阿弥陀佛),每个人应该有自己专修的法门。

  现在很多居士相当不错,可惜的是,佛教基础太差了。如果懂佛法的话,以自己的能力组织一些大大小小的团体,在社会上尽量宣扬佛教的真理,以佛法去影响别人,对社会应该非常有利益。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家人的文化素质比较高,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传播佛法还是很有能力的,尽管即生中没有出家的因缘,但他们也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佛教徒。如今美国有很多在家人举办的佛教中心,对整个佛教的影响相当不错。中国以前因为种种原因,这方面不是特别提倡,但我希望现在的居士们尽可能建立自己的学佛团体,此举对自他也有极大的意义。

  问:现在有些女居士,对高僧大德的恭敬心有点过头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答:外面的女居士们,有些对上师的信心比较大,也有些比较痛苦——

  前段时间,一位女居士跟她的上师开车到九寨沟,去的时候一路上谈笑风生,但到了那里以后,她不小心看到上师手机里有些不太正常的信息,心里就非常不高兴,在最美的风景区里,她的哭声是最大的。那位大德也十分尴尬,虽然住的是高级宾馆,但感觉上非常痛苦。那个女居士特别伤心,到处说这个上师不要说大悲心,就连做人的基本道德都没有……,诽谤得很厉害。前不久,台湾几家电视台也公开揭露有些上师的不如法行为,一些女弟子在记者面前发了言,给藏传佛教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通过这些小范围的信息了解,现在有些女居士跟藏传佛教某些上师的关系,的的确确不太合理,今后这方面若不改善的话,恐怕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整个藏传佛教。当然,短时间内马上改变也有点困难,1993年法王如意宝去美国时,当时的美国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凡是去美国的出家人,出家身份几乎都保不住了。因此,去汉地传法的藏地大德们,如果没有正知正念,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发生。

  对我而言,这种事情并非喜闻乐见,毕竟藏传佛教在汉地开花结果很不容易,在学院闻思多年的道友应该知道,真正的藏传佛教是纯洁无垢的。然而,这样无垢的佛法,也许就被个别“上师”染污了。

  所以,女弟子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应该保持清净心。前段时间我讲课时说过:“现在有些女居士,信心和感情分不清楚,上师和丈夫分不清楚……”事后我对这些话有点后悔,但自己经常听到外面的一些事情,抱着对佛教负责的态度,也想发表一下内心的看法。当然,我没有名声,也没有地位,只是在小范围内讲,不一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如果不讲的话,有些人就因为不注意,最后对佛教产生邪见,摧毁了自己的今生来世。

  因此,在学佛的过程中,女居士应该在各方面注意,除此之外可能也没有万全之策了。

  问:平时什么都不修,死时将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师身上,是否可以获得往生?

  答:假如上师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通过他的殊胜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前世因缘,可能会产生一些奇迹。但一般来讲,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次第,在自己没有死之前,该修的法一定要修,尤其是临终时想解脱的话,必须要修往生极乐世界的捷径法。如果相续中具有正见,对极乐世界有不退转的信心,依靠这种捷径法门,必定可往生极乐世界,这是佛陀的无欺之语。

  将一切希望寄托在上师身上,虽然也有一定的好处,但佛陀常说:“我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大家最好还是按照佛陀或上师的教言,自己踏踏实实地修行!

  问: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上师的一切智慧融入自己的相续?

  答:按高僧大德的传记中所讲,要对上师具有无比的信心,将上师视为佛陀来对待。噶当派的金厄瓦格西说:“心脏是身体的核心,除去心脏的话,身体就成了一个血淋淋的肉团。同样,上师瑜伽是所有修法的核心,没有了上师瑜伽,一切修法皆无法成功。”《华严经》中亦云:“善男子,汝当令善知识生喜,以此可尽知福德与非福德资粮,故能尽除一切流转轮回之因。”又云:“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识,则恒常回忆宿世、利乐众生、值遇诸善知识、成就地道殊胜等持。”

  因此,将上师智慧融入自相续的最快方法,就是修持上师瑜伽!

  问:刚入佛门的修行人,应该看什么书?

  答:《大圆满前行》和《入菩萨行论》。

  

《闲谈问答录》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供灯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