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閑談問答錄▪P9

  ..續本文上一頁

  答:一般而言,在直指心性方面,禅宗有非常甚深的教言,這一點從很多證悟者的公案中也可以看出。但現在修禅宗的人有一些誤區,有人一聽說“萬法了不可得”,就連世俗中的因果正見都舍棄了,沒有開悟反而認爲開悟了,這種現象不太可取。

  我剛才是開玩笑,密宗和禅宗在見修行果上還是有很大差別,並不僅僅在于灌頂。密宗本身有些超勝的境界,二者要一模一樣,恐怕是不行的。但禅宗與密宗也有相同之處,比如《大圓滿禅定休息》中一些明樂無念的境界和覺受,在禅宗的書裏基本上也找得到。因此,“禅宗是顯宗的大手印”,這樣解釋應該是可以的。因爲大手印有顯宗、密宗之分,顯宗部分不需要灌頂,通過四種瑜伽將心一緣安住,這種境界如同法王如意寶在《直指心性》的前行中講的那樣,從起現分別念的角度來講,要觀察心的來源、住處、去處;從安住的角度來講,通過大手印來安住自己的心。所以,沒有經過大圓滿的正行灌頂,這一點也是可以修的。

  若按傳承上師的教言,禅宗屬于大圓滿前行寂止的一種修法,也就是說,還沒有正式修大圓滿正行之前,心要修持安住一緣,這在《六中陰》、《禅定休息》中均有闡述。當然,這種修法,對某些利根者來講,在安住心性的當下就可能獲得開悟。

  問:怎樣以清淨心來調服自相續?

  答:在佛教中,觀清淨心是很重要的。阿底峽尊者曾說:“叁個人當中,一定有境界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諸佛菩薩會顯現各種身相調化衆生。”我們平時覺得這個人很壞、那個人精神不好……,很有可能面對的是諸佛菩薩的化身。因此,對任何一個衆生,包括路邊的旁生,我們也應當觀清淨心,將其視爲諸佛菩薩的化身。

  作爲一個凡夫,有時候心態很難調整,這是我們每個人的通病,但如果以佛經的道理來經常要求自己,久而久之,心是可以改變的,清淨心的範圍也會越來越廣。

  當然,想做到這一點,關鍵還是靠自己的長期精進!

  問:《前行》中說:“獲得密宗灌頂,比獲轉輪王位還難得。”但現在有些人沒有皈依就去灌頂,後來又誹謗舍棄上師,這樣的話,給他灌頂是利大還是弊大?

  答:沒有守誓言的話,過失相當大!戒律中曾講過:“如果對方不知取舍而隨便賜予灌頂,猶如將寶劍交給屠夫讓他殺生一樣,過失極爲嚴重。”

  問:對初學佛的人來說,依止一位上師好,還是依止多位上師好?

  答:法王如意寶曾說:“如果清淨心觀得非常好,依止的上師應該多多益善,就像阿底峽尊者一樣。但若在依止的過程中,喜歡看上師的過失,經常産生各種邪見,那依止的上師越少越好。”

  因此,依止上師的數量多少,關鍵在于你的信心和清淨心。

  問:什麼才叫依止上師?是不是一定要見上師?

  答:真正的依止上師,就是自相續中得到了佛法的利益。如果不懂佛法的話,依止了多少個上師也沒有用。

  我認爲,見不見上師並不是特別關鍵,最關鍵的是將上師所傳的法首先弄明白,然後在實際行動中去行持。如果你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利益,那麼見上師也可以,不見上師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而言,這就是依止上師。

  許多高僧大德的傳記中記載:他們並沒有見過上師,但依靠上師的教言,最終獲得了究竟的證悟。所以,見不到上師不是特別重要,最重要的是依靠上師通, , 達佛法的意義。

  問:受了菩薩戒的在家居士,怎麼樣取舍細微的因果?

  答:首先,要了知佛陀在有關經典中規定的菩薩戒條。假如不了知菩薩戒的根本學處、細微的支分學處,在日常生活中根本沒辦法取舍。

  然後,不管是學顯宗還是學密宗,即使自己的證悟、見解非常高深,取舍因果也不能輕易舍棄,在緣起規律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亘古不變的原則。蓮花生大師也說:“縱然見解比虛空還高,取舍因果也要比粉末還細。”當然,具體怎樣取舍因果,關鍵還是看修行人自己。

  總之,大家先要懂得所有的戒律,對佛陀具有無比的恭敬心,然後在此基礎上,盡量護持一切學處,假如不慎違越了,則當勵力去忏悔。

  問:如何判別相續中的菩提心是真實的,還是相似的?

  答:這個界限比較好分。菩提心有世俗、勝義兩種,勝義菩提心遠離一切戲論,這是凡夫人難以獲得的。但世俗菩提心卻比較容易,如果沒有別人勸你,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想到:“我要度化衆生,讓一切老母有情獲得佛果,爲了他們我要精進努力。”這種沒有造作的心一旦生起來,或者心心念念在這種心態的攝持下,則說明我們相續中生起了菩提心。但若只是偶爾想一下衆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自私自利,這不叫真實的菩提心。

  打個比方說,一個員工不願意在某公司幹了,下定決心要離開,這叫做出離心;而在工作的過程中,時刻想要度化衆生,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的事情了,這就是菩提心。因此,我們到底有沒有生起菩提心,通過這個比喻也可以衡量。

  問:既然一切衆生本來是佛,又怎麼會有衆生呢?

  答:從實相而言,一切衆生本來是佛,這在《楞伽經》、彌勒菩薩的《寶性論》中均有明確宣說。但從現相來講,衆生在沒有了悟心性之前,被無明迷亂所障,跟佛陀之間有天壤之別。

  密宗中也有一個比喻:就像流落街頭成爲乞丐的王子,雖然他的種姓尊貴,將來會成爲一國之君,但現在卻身無分文、窮困潦倒。盡管如此,有朝一日他回到王宮、登上王位之後,本體上跟現在的乞丐無有任何差別。

  同樣的道理,衆生在實相上與佛無二無別,但就現相而言,衆生被迷亂實執所縛,認爲“夢裏明明有六趣”,可是一旦夢醒過來,才知道“覺後空空無大千”,自己所執著的一切根本不存在。

  對此若欲進一步了解,不妨翻閱《入中論》、《寶性論》等教典。

  問:您對外面的在家居士有什麼看法和期望?

  答:他們非常需要佛教的基礎教育!有些居士本身很有信心,上師怎麼樣說,他們還是很聽話的,但我始終有種感覺:好多上師只是爲了自己的利益,並沒有認真地教他們。

  作爲上師,應該學會關心弟子,這種關心並不是給一個東西安慰安慰,而是要給他們佛法的利益。如果自己有能力,應開示一些取舍的道理,讓他們守持哪怕一分以上的居士戒,在此基礎上,再學習一些知識,修一些簡單的法(如金剛薩埵、阿彌陀佛),每個人應該有自己專修的法門。

  現在很多居士相當不錯,可惜的是,佛教基礎太差了。如果懂佛法的話,以自己的能力組織一些大大小小的團體,在社會上盡量宣揚佛教的真理,以佛法去影響別人,對社會應該非常有利益。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在家人的文化素質比較高,他們通過各種方式傳播佛法還是很有能力的,盡管即生中沒有出家的因緣,但他們也可以成爲一個很好的佛教徒。如今美國有很多在家人舉辦的佛教中心,對整個佛教的影響相當不錯。中國以前因爲種種原因,這方面不是特別提倡,但我希望現在的居士們盡可能建立自己的學佛團體,此舉對自他也有極大的意義。

  問:現在有些女居士,對高僧大德的恭敬心有點過頭了,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答:外面的女居士們,有些對上師的信心比較大,也有些比較痛苦——

  前段時間,一位女居士跟她的上師開車到九寨溝,去的時候一路上談笑風生,但到了那裏以後,她不小心看到上師手機裏有些不太正常的信息,心裏就非常不高興,在最美的風景區裏,她的哭聲是最大的。那位大德也十分尴尬,雖然住的是高級賓館,但感覺上非常痛苦。那個女居士特別傷心,到處說這個上師不要說大悲心,就連做人的基本道德都沒有……,誹謗得很厲害。前不久,臺灣幾家電視臺也公開揭露有些上師的不如法行爲,一些女弟子在記者面前發了言,給藏傳佛教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通過這些小範圍的信息了解,現在有些女居士跟藏傳佛教某些上師的關系,的的確確不太合理,今後這方面若不改善的話,恐怕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整個藏傳佛教。當然,短時間內馬上改變也有點困難,1993年法王如意寶去美國時,當時的美國就像現在的中國一樣,凡是去美國的出家人,出家身份幾乎都保不住了。因此,去漢地傳法的藏地大德們,如果沒有正知正念,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況發生。

  對我而言,這種事情並非喜聞樂見,畢竟藏傳佛教在漢地開花結果很不容易,在學院聞思多年的道友應該知道,真正的藏傳佛教是純潔無垢的。然而,這樣無垢的佛法,也許就被個別“上師”染汙了。

  所以,女弟子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應該保持清淨心。前段時間我講課時說過:“現在有些女居士,信心和感情分不清楚,上師和丈夫分不清楚……”事後我對這些話有點後悔,但自己經常聽到外面的一些事情,抱著對佛教負責的態度,也想發表一下內心的看法。當然,我沒有名聲,也沒有地位,只是在小範圍內講,不一定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如果不講的話,有些人就因爲不注意,最後對佛教産生邪見,摧毀了自己的今生來世。

  因此,在學佛的過程中,女居士應該在各方面注意,除此之外可能也沒有萬全之策了。

  問:平時什麼都不修,死時將希望全部寄托在上師身上,是否可以獲得往生?

  答:假如上師是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通過他的殊勝加持,再加上自己的前世因緣,可能會産生一些奇迹。但一般來講,最保險的方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次第,在自己沒有死之前,該修的法一定要修,尤其是臨終時想解脫的話,必須要修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法。如果相續中具有正見,對極樂世界有不退轉的信心,依靠這種捷徑法門,必定可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佛陀的無欺之語。

  將一切希望寄托在上師身上,雖然也有一定的好處,但佛陀常說:“我爲汝說解脫之方便,當知解脫依賴于自己。”大家最好還是按照佛陀或上師的教言,自己踏踏實實地修行!

  問:怎樣在最短的時間內,將上師的一切智慧融入自己的相續?

  答:按高僧大德的傳記中所講,要對上師具有無比的信心,將上師視爲佛陀來對待。噶當派的金厄瓦格西說:“心髒是身體的核心,除去心髒的話,身體就成了一個血淋淋的肉團。同樣,上師瑜伽是所有修法的核心,沒有了上師瑜伽,一切修法皆無法成功。”《華嚴經》中亦雲:“善男子,汝當令善知識生喜,以此可盡知福德與非福德資糧,故能盡除一切流轉輪回之因。”又雲:“善男子,如是依止承侍善知識,則恒常回憶宿世、利樂衆生、值遇諸善知識、成就地道殊勝等持。”

  因此,將上師智慧融入自相續的最快方法,就是修持上師瑜伽!

  問:剛入佛門的修行人,應該看什麼書?

  答:《大圓滿前行》和《入菩薩行論》。

  

《閑談問答錄》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供燈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