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实修实证方面,不仅仅是台湾,现在普遍来讲都比较缺乏。其实台湾也有很多清净的道场,有些修行人在那里长年累月地修持,也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
问:自己本来在听闻佛法,后听说某处有灌顶,去灌顶的话又要断传承,这该怎么办?
答:灌顶虽然很重要,但法王如意宝从不提倡断传承去灌顶,他老人家反复强调:“故意中断传承的话,有摧毁一千座佛塔的过失。”但若不去灌顶,过失应该没有这么大。因此,不断传承可能好一点。
问:众生都具足佛性,为什么学坏那么容易,学好那么困难?
答:这也不能一概而论。从具足佛性的角度来讲,众生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肯定越学越有进步,从凡夫位开始,逐渐圆满资粮道、加行道等五道十地的功德。
但由于无始劫来的实执严重,很多人在修行时难免一进三退,改变习气相当困难,俗话说“学坏三天,学好三年”,原因也在于此。
当然,这并不是固定规律,从历史上来看,许多修行人身处逆境时,无论环境再怎么恶劣,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也不退转,宁舍生命也不舍弃菩提心,这些情况都足以说明学坏不太容易,学好也不困难。
问:为让世间人广泛地了解佛教,社会慈善事业势在必行,但从另一个角度,若是成天忙于帮助他人,定会影响个人的修行,对此您持什么态度?
答:我自己认为,所谓的实修实证,不一定非要在山洞里面修持,如果有能力的话,应该去做一些慈善事业。有了这些善举,世人也会对佛教产生好感及信心。可以看到,眼下的台湾、新加坡等地,都有一些佛教的慈善机构。
关于慈善事业,我以前很少去想,不过这几年也发了愿,经常去一些学校,对贫困学生做点帮助。这也是学习外面一些法师的做法,我觉得这样挺好。为什么呢?我们作为佛教徒,如果只管自己吃好、穿好、修行得好,跟世间人一点也不沟通,那在他们的眼里,佛教就会遥不可及,所谓的慈悲,也只是修行人的口头禅而已。假如我们有钱的时候,帮助一些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对他们一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前段时间,我在炉霍资助了一些大学生,我对他们说:“作为一个出家人,我的钱不会随随便便乱花,但在你们最困难的时候,我还是拿出来帮助你们。供养你们读书,并不是让你们以后找个好对象,自己过着快乐的生活。只希望你们回来以后,一方面为我们民族文化着想,另一方面,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利益众生,哪怕一个众生也可以。”
当然,他们之中或许会有忘恩负义的人,但我想:当多数人忆念起佛教的慈悲时,会不会引发一点点感恩之举呢?若能这样的话,那我们出家人的慈悲,便成了他们利益人群的原动力。所以,佛教的慈悲不是仅蕴含于自己的修持中,也不是稍微投射到周围的旁生身上,而应真实关照到每一个可怜众生。
我并不是在极力提倡“人间佛教”。如果将佛法的全部精神淡化成人间佛教,显然深度不够。我只想让大家明白:利济社会人群的慈善事业,不仅是我们内心修行的体现,也是我们修积资粮的方便和助缘。或许有人害怕社会,不敢接触人群,所以就去独自修行。如果你确实能安住于寂静深山中独修,这非常好;如果不能,为何不以实际行动去关怀整个社会呢?倘若所有的修行人一辈子都呆在寺院中或山沟里,与社会没有任何瓜葛,那在世人眼中,佛法不就成了社会的副产品,不具任何实义了吗?
所以,面对复杂的社会和可怜的众生,我们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问:对上师生起真佛般的信心,是在凡夫位还是圣者位?
答:凡夫位。
问:怎样才能生起这种信心?
答:经常思维上师的功德,经常忆念上师的恩德,经常看如何依止上师的教言、上师与佛无二无别的教证,若对这些经常串习,自相续就会逐渐转向清净,对上师能生起真佛般的信心。
问:很多活佛、堪布、上师经常到大城市里传法,却很少光顾偏僻贫穷的农村,那农村的众生怎么办?
答:应将上师、活佛们请到农村去!(众笑)
现在的确有这种情况。新疆、蒙古、宁夏、甘肃等经济条件差气候恶劣的地方,诸佛菩萨的化身可能去得少一点。而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据国家情报局私下统计,一年中来的活佛就有2442位。有些上师喜欢摄受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好、长相也不错的眷属,而农村等偏僻地方,基本上都不愿意去。
其实,越是贫穷的地方,越需要佛法。以前我到武汉时,去过一个特别穷的地方,那里的人们非常虔诚,虽然不可能接受一些大法,但让他们念观音心咒还是可以的,以此也能种下殊胜的善根。
所以,大家今后应发心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去传法,我们不需要什么供养,也不需要其他条件,只要提供一个说法的场合,自己出一些费用,去给可怜的人传法就可以了。尽管他们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条件也不好,但他们毕竟是众生,如果讲一些简单的法门,他们肯定会行持的!
问:风水对我们修行有影响吗?
答: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影响的。一般来说,凡夫人最好能选择大成就者加持过的圣地,莲花生大师也讲过:“在别的地方呆一百年,不如在我加持的地方住一晚。”莲花生大师的《密咒宝鬘论》还引用《时轮金刚》的教证说:“看风水虽然是一种著相,但二取执著没有消于法界之前,修行还是离不开风水。”
那找什么样的风水呢?以前法王如意宝说:“应该是高僧大德加持过的地方,若在该地修行,一般不会出现违缘。”比如我们喇荣山沟,就是法王如意宝所加持的圣地,有了这种加持,其他的山形地貌不观察也可以。
关于风水的问题,不要特别去执著,外在的风水不重要,内心的风水才重要。在不执著的情况下,风水也没有特别大的利害。
问:《梵网经》中说:“食众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如果断了大慈悲佛性种子,对大乘行人来讲是很严重的,为什么戒律中只将其安立为轻罪呢?
答:吃肉并不能将相续中的大悲心全部瓦解,如果能的话,佛陀早将其立为根本罪了。之所以说它断大慈悲佛性种子,是因为能部分损坏大悲心,从性质而言非常严重。但从戒体的角度来讲,吃肉并不是罪无可赦。
问:如果一个人证悟了,是否就一定会讲法呢?
答:按照华智仁波切的观点,既然证悟了如所有智,他的尽所有智不应该很笨。虽然证悟了以后不一定会传法,但他肯定可以讲法。反过来说,如果他不会讲法,说明这个人根本没有证悟。
当然,有些大德尽管已经证悟了,但由于为人谦虚或者众生因缘不成熟,而说自己不会讲法,故也不能以这种表面现象来判断一个人是否证悟了。
问:除佛教以外,目前各大宗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默罕默德、耶稣,他们当中谁证悟了空性?
答:我并没有他心通,不知道谁证悟了空性。但总的来讲,这些宗教所提倡的善妙行为,对社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比如西方国家如果没有宗教的约束,对人类的生存会有极大危害。正由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自己的宗教有虔诚信仰,社会各界人士也有一定的宗教水平,所以做事情会想起祖师所传下的教言。
至于他们有没有证悟空性,世界上有各种说法。一位法师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讲道:“从证悟的见解方面讲,肯定释迦牟尼佛是最究竟的,但其他宗教导人向善的道理,对社会也有很大的贡献。”我觉得他的说法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问:《前行》说:“出现死相后,五根隐没次第,上师需要为他直指心的本来面目,这是超度的最佳时刻。”但此时耳识灭尽,只是听到一片嗡嗡声,那如何接受上师的引导呢?
答:这有两种情况:如果自己有听受能力,则可直接接受上师的引导;倘若已丧失听受能力,上师可用口对着你的耳根,大声指示心的本来面目,如此也能达到这种效果。此乃无垢光尊者在一些大圆满修法中的教言。
问:什么叫做金刚道友?在金刚道友之间制造矛盾、破坏和合,会有什么严重后果?
答:明朗大师在《三戒论注疏》中引用《誓言光明续》的教证说:“所谓的金刚道友,是从获得灌顶乃至菩提果之间永远不分离,犹如灯油和灯芯一样密切。”也即是说,从初发心到成佛的漫长道路上,大家一直是非常好的“同学”。
假如在金刚道友之间挑拨是非,导致彼此之间不和睦,从密宗的角度来讲,会有破坏密宗大僧团的严重过患;十四条根本戒律中的第三条中说,对金刚道友生嗔恨心,也间接损害了根本上师;此外,还违背了在一个坛城内灌顶时所发的誓言“乃至菩提果之间互相和合”。
问:道友之间平时应该怎样和合?
答:小乘《毗奈耶经》中规定,对一切众生以慈悲心来对待;从大乘来讲,视众生为自己的父母;从密乘而言,对总的金刚道友、近的金刚道友、密的金刚道友,应该像兄弟那样对待,心中应想:“在修行过程中,没有他们我不可能成佛,所以平时不能对他们起嗔恨心,不应该观他们的过失。”《前行》中也说,应将道友观为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若能如此,道友之间的和合应该可以做得到。
问:金刚道友不和睦,会不会影响上师长久住世?
答:会影响。佛教中有一种说法:“弟子不和合,是上师圆寂的征兆。”以前观音菩萨的化身也说:“金刚道友之间和睦,对上师的长久住世有很大利益。上师住不住世,关键是看他老人家的愿力,但如果道友之间和合,对上师长寿会制造一种很好的缘起。”
问:密宗念诵咒语时,为什么要规定数量,而且还要在念珠上做记号,这样是为了达到一心不乱吗?
答:不是,这是为了约束自己,让每天念诵有一个数量。如果没有做记号,念三遍和念一万遍的感觉都一样,对自己就没有鼓励的作用了。如果发愿念一亿遍心咒,每天规定一个数量,并在念珠上做记号,这样一…
《闲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