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閑談問答錄▪P2

  ..續本文上一頁

  至于實修實證方面,不僅僅是臺灣,現在普遍來講都比較缺乏。其實臺灣也有很多清淨的道場,有些修行人在那裏長年累月地修持,也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就。

  問:自己本來在聽聞佛法,後聽說某處有灌頂,去灌頂的話又要斷傳承,這該怎麼辦?

  答:灌頂雖然很重要,但法王如意寶從不提倡斷傳承去灌頂,他老人家反複強調:“故意中斷傳承的話,有摧毀一千座佛塔的過失。”但若不去灌頂,過失應該沒有這麼大。因此,不斷傳承可能好一點。

  問:衆生都具足佛性,爲什麼學壞那麼容易,學好那麼困難?

  答:這也不能一概而論。從具足佛性的角度來講,衆生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肯定越學越有進步,從凡夫位開始,逐漸圓滿資糧道、加行道等五道十地的功德。

  但由于無始劫來的實執嚴重,很多人在修行時難免一進叁退,改變習氣相當困難,俗話說“學壞叁天,學好叁年”,原因也在于此。

  當然,這並不是固定規律,從曆史上來看,許多修行人身處逆境時,無論環境再怎麼惡劣,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也不退轉,甯舍生命也不舍棄菩提心,這些情況都足以說明學壞不太容易,學好也不困難。

  問:爲讓世間人廣泛地了解佛教,社會慈善事業勢在必行,但從另一個角度,若是成天忙于幫助他人,定會影響個人的修行,對此您持什麼態度?

  答:我自己認爲,所謂的實修實證,不一定非要在山洞裏面修持,如果有能力的話,應該去做一些慈善事業。有了這些善舉,世人也會對佛教産生好感及信心。可以看到,眼下的臺灣、新加坡等地,都有一些佛教的慈善機構。

  關于慈善事業,我以前很少去想,不過這幾年也發了願,經常去一些學校,對貧困學生做點幫助。這也是學習外面一些法師的做法,我覺得這樣挺好。爲什麼呢?我們作爲佛教徒,如果只管自己吃好、穿好、修行得好,跟世間人一點也不溝通,那在他們的眼裏,佛教就會遙不可及,所謂的慈悲,也只是修行人的口頭禅而已。假如我們有錢的時候,幫助一些因貧困而辍學的學生,對他們一生會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前段時間,我在爐霍資助了一些大學生,我對他們說:“作爲一個出家人,我的錢不會隨隨便便亂花,但在你們最困難的時候,我還是拿出來幫助你們。供養你們讀書,並不是讓你們以後找個好對象,自己過著快樂的生活。只希望你們回來以後,一方面爲我們民族文化著想,另一方面,如果有能力,一定要利益衆生,哪怕一個衆生也可以。”

  當然,他們之中或許會有忘恩負義的人,但我想:當多數人憶念起佛教的慈悲時,會不會引發一點點感恩之舉呢?若能這樣的話,那我們出家人的慈悲,便成了他們利益人群的原動力。所以,佛教的慈悲不是僅蘊含于自己的修持中,也不是稍微投射到周圍的旁生身上,而應真實關照到每一個可憐衆生。

  我並不是在極力提倡“人間佛教”。如果將佛法的全部精神淡化成人間佛教,顯然深度不夠。我只想讓大家明白:利濟社會人群的慈善事業,不僅是我們內心修行的體現,也是我們修積資糧的方便和助緣。或許有人害怕社會,不敢接觸人群,所以就去獨自修行。如果你確實能安住于寂靜深山中獨修,這非常好;如果不能,爲何不以實際行動去關懷整個社會呢?倘若所有的修行人一輩子都呆在寺院中或山溝裏,與社會沒有任何瓜葛,那在世人眼中,佛法不就成了社會的副産品,不具任何實義了嗎?

  所以,面對複雜的社會和可憐的衆生,我們應做好兩方面的准備。

  問:對上師生起真佛般的信心,是在凡夫位還是聖者位?

  答:凡夫位。

  問:怎樣才能生起這種信心?

  答:經常思維上師的功德,經常憶念上師的恩德,經常看如何依止上師的教言、上師與佛無二無別的教證,若對這些經常串習,自相續就會逐漸轉向清淨,對上師能生起真佛般的信心。

  問:很多活佛、堪布、上師經常到大城市裏傳法,卻很少光顧偏僻貧窮的農村,那農村的衆生怎麼辦?

  答:應將上師、活佛們請到農村去!(衆笑)

  現在的確有這種情況。新疆、蒙古、甯夏、甘肅等經濟條件差氣候惡劣的地方,諸佛菩薩的化身可能去得少一點。而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據國家情報局私下統計,一年中來的活佛就有2442位。有些上師喜歡攝受文化程度高、經濟條件好、長相也不錯的眷屬,而農村等偏僻地方,基本上都不願意去。

  其實,越是貧窮的地方,越需要佛法。以前我到武漢時,去過一個特別窮的地方,那裏的人們非常虔誠,雖然不可能接受一些大法,但讓他們念觀音心咒還是可以的,以此也能種下殊勝的善根。

  所以,大家今後應發心到一些偏僻的地方去傳法,我們不需要什麼供養,也不需要其他條件,只要提供一個說法的場合,自己出一些費用,去給可憐的人傳法就可以了。盡管他們文化程度不高,經濟條件也不好,但他們畢竟是衆生,如果講一些簡單的法門,他們肯定會行持的!

  問:風水對我們修行有影響嗎?

  答:對初學者來說還是有影響的。一般來說,凡夫人最好能選擇大成就者加持過的聖地,蓮花生大師也講過:“在別的地方呆一百年,不如在我加持的地方住一晚。”蓮花生大師的《密咒寶鬘論》還引用《時輪金剛》的教證說:“看風水雖然是一種著相,但二取執著沒有消于法界之前,修行還是離不開風水。”

  那找什麼樣的風水呢?以前法王如意寶說:“應該是高僧大德加持過的地方,若在該地修行,一般不會出現違緣。”比如我們喇榮山溝,就是法王如意寶所加持的聖地,有了這種加持,其他的山形地貌不觀察也可以。

  關于風水的問題,不要特別去執著,外在的風水不重要,內心的風水才重要。在不執著的情況下,風水也沒有特別大的利害。

  問:《梵網經》中說:“食衆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如果斷了大慈悲佛性種子,對大乘行人來講是很嚴重的,爲什麼戒律中只將其安立爲輕罪呢?

  答:吃肉並不能將相續中的大悲心全部瓦解,如果能的話,佛陀早將其立爲根本罪了。之所以說它斷大慈悲佛性種子,是因爲能部分損壞大悲心,從性質而言非常嚴重。但從戒體的角度來講,吃肉並不是罪無可赦。

  問:如果一個人證悟了,是否就一定會講法呢?

  答:按照華智仁波切的觀點,既然證悟了如所有智,他的盡所有智不應該很笨。雖然證悟了以後不一定會傳法,但他肯定可以講法。反過來說,如果他不會講法,說明這個人根本沒有證悟。

  當然,有些大德盡管已經證悟了,但由于爲人謙虛或者衆生因緣不成熟,而說自己不會講法,故也不能以這種表面現象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證悟了。

  問:除佛教以外,目前各大宗教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默罕默德、耶稣,他們當中誰證悟了空性?

  答:我並沒有他心通,不知道誰證悟了空性。但總的來講,這些宗教所提倡的善妙行爲,對社會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比如西方國家如果沒有宗教的約束,對人類的生存會有極大危害。正由于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對自己的宗教有虔誠信仰,社會各界人士也有一定的宗教水平,所以做事情會想起祖師所傳下的教言。

  至于他們有沒有證悟空性,世界上有各種說法。一位法師在接受西方媒體采訪時,講道:“從證悟的見解方面講,肯定釋迦牟尼佛是最究竟的,但其他宗教導人向善的道理,對社會也有很大的貢獻。”我覺得他的說法有一定的實在意義。

  問:《前行》說:“出現死相後,五根隱沒次第,上師需要爲他直指心的本來面目,這是超度的最佳時刻。”但此時耳識滅盡,只是聽到一片嗡嗡聲,那如何接受上師的引導呢?

  答:這有兩種情況:如果自己有聽受能力,則可直接接受上師的引導;倘若已喪失聽受能力,上師可用口對著你的耳根,大聲指示心的本來面目,如此也能達到這種效果。此乃無垢光尊者在一些大圓滿修法中的教言。

  問:什麼叫做金剛道友?在金剛道友之間製造矛盾、破壞和合,會有什麼嚴重後果?

  答:明朗大師在《叁戒論注疏》中引用《誓言光明續》的教證說:“所謂的金剛道友,是從獲得灌頂乃至菩提果之間永遠不分離,猶如燈油和燈芯一樣密切。”也即是說,從初發心到成佛的漫長道路上,大家一直是非常好的“同學”。

  假如在金剛道友之間挑撥是非,導致彼此之間不和睦,從密宗的角度來講,會有破壞密宗大僧團的嚴重過患;十四條根本戒律中的第叁條中說,對金剛道友生嗔恨心,也間接損害了根本上師;此外,還違背了在一個壇城內灌頂時所發的誓言“乃至菩提果之間互相和合”。

  問:道友之間平時應該怎樣和合?

  答:小乘《毗奈耶經》中規定,對一切衆生以慈悲心來對待;從大乘來講,視衆生爲自己的父母;從密乘而言,對總的金剛道友、近的金剛道友、密的金剛道友,應該像兄弟那樣對待,心中應想:“在修行過程中,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成佛,所以平時不能對他們起嗔恨心,不應該觀他們的過失。”《前行》中也說,應將道友觀爲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若能如此,道友之間的和合應該可以做得到。

  問:金剛道友不和睦,會不會影響上師長久住世?

  答:會影響。佛教中有一種說法:“弟子不和合,是上師圓寂的征兆。”以前觀音菩薩的化身也說:“金剛道友之間和睦,對上師的長久住世有很大利益。上師住不住世,關鍵是看他老人家的願力,但如果道友之間和合,對上師長壽會製造一種很好的緣起。”

  問:密宗念誦咒語時,爲什麼要規定數量,而且還要在念珠上做記號,這樣是爲了達到一心不亂嗎?

  答:不是,這是爲了約束自己,讓每天念誦有一個數量。如果沒有做記號,念叁遍和念一萬遍的感覺都一樣,對自己就沒有鼓勵的作用了。如果發願念一億遍心咒,每天規定一個數量,並在念珠上做記號,這樣一…

《閑談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供燈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