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閑談問答錄▪P3

  ..續本文上一頁來,平時就不容易散亂,也不會無意義地虛度時光。

  問:《喇榮課誦集》裏有藏、漢二種語言,以這兩種方法念誦都一樣嗎?

  答:儀軌最好用藏語念,如果實在不行,法王如意寶以前也開許用漢語念。

  問:爲什麼佛經中經常講女衆的過失?

  答:因爲女衆的煩惱比較深重,佛經中說,女衆有五種過失是男衆沒有的。這主要是針對女衆身體低劣而言。有些人尤其是西方人不喜歡聽,一聽到講女衆過失,女士們就站起來反抗。有位美國的上師曾說:“千萬不能講她們過失,尤其是《寶鬘論》和《入行論.靜慮品》,你要講的話,下面就沒有人聽了。”但實際上,《寶鬘論》中也說:“女衆的過失,如身體不淨,男衆同樣也有。”但心理上有些複雜的習氣,女衆確實比男衆多一些。

  盡管佛陀在《藥師經》、《妙法蓮華經》中講了女衆的諸多過失,但若知道這些過失後精進修行,女衆也能獲得成就,這一點沒有任何懷疑。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寫過一篇文章,專門引用教證來說明女身能即生成就。在《密宗斷惑論》、《密宗虹身成就略說》中,我也摘錄過這方面的一些事迹。從曆史上來看,不管是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女衆如果精進修行,不比任何男衆差。所以佛陀呵斥譴責女衆,也是針對不同的衆生,這是佛陀教言的一大特點。

  問:女衆若發願弘揚佛法,應該怎麼做?

  答:首先威儀很重要,應時刻以正知正念來守護根門,然後自己的見解不可動搖,因爲女衆的心變得比較快,很容易隨外境而轉,所以見解和性情要穩定。第二要有利他心,希望將自相續中的智慧、功德無條件地傳遞給衆生。第叁要有能力、有智慧。如果具備了這叁個條件,凡是與自己有緣的衆生,都是可以利益的。

  如果弘法不是貪著自利,出發點純粹是利他之心,世人也不得不認可你。因爲整個世間特別需要善良的人,不管是女衆還是男衆,只要有能力幫助衆生,大家都不會排斥的。

  現在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女衆,如臺灣的證嚴法師、內地的隆蓮法師,對弘法利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某些道友弘法利生的發心也會成熟的!

  問:弟子感到心不安,請上師用密宗的方法幫弟子安心。

  答:你需要達到什麼程度?

  問:沒有分別念,處于一種光明的狀態中。

  答:那你學燈泡就可以了!

  問:有居士在繞佛塔時,左繞感到身心輕松,右繞覺得有壓力,不是很舒服,這是什麼原因?

  答:他業力現前。

  問:但那裏每個人都左繞,這是否與佛經的說法相違?

  答:對。每個人必須右繞!

  問:左繞佛塔會怎麼樣?

  答:沒有功德,反而有過失。

  問:以什麼樣的驗相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往生了?

  答:有些往生並不一定有驗相,比如在中陰時獲得成就便沒有驗相,但顯宗中很少提及這種現象。還有一種就是臨終往生,這種往生的驗相,一些大乘教典中說,會出現各種舍利。但法王如意寶曾說:“有舍利也不一定就是往生,即生做過很多善法的人,臨終時也會出現舍利。”對此,喬美仁波切也持相同觀點。

  假如一個人在臨死時,對佛陀有不共的信心,一邊虔誠地念佛,一邊在誠信中往生。死了以後,頭頂上出現一些黃水(開頂),外面出現彩虹、光、巨響等等,這些都可以說是往生的驗相。

  問:漢地有些人說《維摩诘所說經》是僞經,這種說法對嗎?

  答:讓他們說出僞經的理由。

  問:第一個理由,維摩诘是在家居士,卻把佛的出家弟子如舍利子、目犍連、阿難都訓斥了一頓,作爲在家人,這樣做是不如法的;第二個理由,經名是《維摩诘所說經》,並不是佛陀所說。因此,這部經是後人所造。

  答:第一個理由不成立,因爲這樣的公案在佛經中相當多。第二個理由也不成立,比如《心經》就是觀音菩薩所說。因此,我認爲僞經的理由不充分,而且這部經在藏文中也有。

  問:僞經的說法主要來自于出家人,他們說在家人沒有資格訓斥出家人。

  答:佛陀在經中說,如果有智慧的話,並不一定以出家身份爲主。《叁戒論釋》中也講過:“一般而言,出家人勝過在家人。但在特殊情況下,具有智慧即相續中具足得地等殊勝功德者爲主。”

  問:那這部經是真的?

  答:對!

  問:現代心理學如何看待佛教?

  答:很多心理學家對佛教理念很感興趣。比如加拿大曾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有個小孩從牆上摔下來,當他母親看到後,從遠方快速跑過去接住他。事後人們發現當時二者的距離相當遠,一般的速度根本做不到。對于這種現象,心理學家百思不得其解,但在佛教的《俱舍論》、《智者入門》等論典中,對此就有充分的說明。

  現在有些學者,通過最微妙的觀察方法也得出一種結論: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中道的一門宗教。

  問:作真實供養,感果肯定是真實的,但如果是意幻供養又沒有等持力,感果會不會是虛幻的呢?

  答:佛陀並沒有說,意幻供養必須要獲得一地菩薩的等持。

  問:那會得到真實的果?

  答:對!

  問:怎樣將佛教與社會結合起來?

  答:當年太虛法師弘揚“人間佛教”,是以比較淺顯的理念打動人心,對社會淨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若真有人願意去研究,佛教可以在心理學、神經學、醫學、營養學等方方面面利益人類。

  然而,佛教中比較深奧的境界,世人可能很難以理解。且不說密法的甚深奧義,即使《心經》對空性的诠釋,跟世人溝通也有很大的困難。

  問:佛教徒應如何與基督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人士相處?

  答:秉持佛教的見解和修行,同時與其他宗教和睦相處。

  這個問題,國外的高僧大德有不同看法:有些法師提倡宗教合一,有些法師則不贊同。我個人的意見是,作爲佛教徒,至少要把握兩點:首先,皈依叁寶的原則堅決不能變,尤其是自宗的見修,更應珍惜,不能舍棄。與此同時,可以贊歎他們某些善舉,學習他們的長處和優點,以此也可利益社會,並與衆生廣結善緣。

  因爲我們是皈依叁寶,不論從內心的見修,還是表面威儀,都應有別于其他宗教。在見解方面,必須堅持佛教的觀點;在修行方面,可以學習他們的世俗善舉;在行爲方面,佛教的威儀不能與他們混在一起,但可博取衆長,借鑒他們的優勢。

  在此基礎上,佛教徒應與所有的宗教和睦相處,這一點非常重要!

  問:藏地有沒有比丘尼戒的傳承?

  答:沒有。現在藏地、印度有很多大德,希望有機會與漢傳佛教互動,將藏傳佛教比丘尼戒的法脈接上。曾有一位宗教領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現在藏傳佛教中,斷絕了比丘尼的法脈。許多人爲此做過努力,希望這種情況能得到改變,多年來我也希望叁大佛教傳承中的高僧大德們,能聚集一堂,共同商討這個問題,可計劃一直沒有得到實現。”

  以前上師如意寶在世時,我也問過是否有必要恢複比丘尼戒的傳承。上師後來在課堂上說:“佛陀在世的時候,女衆業力比較深重,所製戒條也相當多。盡管我們藏地沒有比丘尼戒的傳承,但沙彌尼戒的戒條也很細微,末法時代真正能守的又有幾個?”上師當時的密意不知如何,但原話是這樣說的。

  問:《六祖壇經》中說“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對此應該如何理解?

  答:無垢光尊者在《上師心滴.正行光明藏講義》中也有相似的教言:前念還沒有認識時,是煩惱的本體,後念通過上師的加持、直指以及自己的觀心,在前念滅盡的當下認識煩惱的本性,這就是佛陀的本來面目。

  但上師如意寶以前講《文殊大圓滿》時說:“認識煩惱的本性或者說滅盡煩惱,不一定都是成佛。有些屬于資糧道的認識,有些屬于見道的認識,也有些像國王恩紮布德那樣,直接獲得無學地的佛果。一般而言,認識煩惱的本性只是資糧道的認識。”

  這種說法與有些法師的觀點也不相同,如慧律法師認爲六祖已經獲得了佛果,境界上跟佛沒有什麼差別,只不過是他不成佛而已。

  問:遠距離灌頂是否存在?

  答:一般來講,灌頂必須具足一定的因緣,但有信心的話,應該能得到相應的境界,可是跟現場灌頂完全一模一樣,這可能有點困難。

  當然,有些大成就者例外。以前蓮花生大師在藏地灌頂時,包括小蟲以上的衆生都得到了灌頂,所以大成就者的行爲,是我們凡夫人難以測度的。

  問:用電話灌頂可以嗎?

  答:要看這個上師和這個弟子。如果上師非常了不起,弟子也非常了不起,那有可能!

  問:會供時可以吃肉嗎?

  答:如果不是貪執肉味,完全將其觀想爲諸佛菩薩的供品、自身觀想爲壇城,以這種作意而享用肉食,沒有任何過失。但若想趁此機會一飽口福,對供品的肉食大塊多頤,那是不合理的。

  問:假如起了惡念,但沒有去做,會不會受到果報?

  答:如果以正念來攝持,就不會受果報。但若既沒有正念,也沒有忏悔,産生貪心、嗔心等都有果報。

  問:如果自己忏悔了,還受不受果報呢?

  答:看你忏悔的四對治力具不具足。

  問:某人尚處于臨死狀態,瑜伽士說他已轉生爲狗;某道友的爺爺剛剛去世,瑜伽士說他已轉生爲某地縣長。這種說法可靠嗎?

  答:現在很多神通是假的,靠不住!這些所謂的“瑜伽士”、“空行母”,總是亂猜,有時猜得准,有時猜不准。

  一般來講,凡夫在生命未終結前,不可能轉生爲其他衆生。一期生命的體現,必定有神識存在,如果一息尚存,神識豈能去別處投生?因此,人還沒死的話,不可能已經轉生爲狗。當然,如果是聖者則另當別論。聽說藏地就有上師尚未圓寂,別處卻出現了他的轉世活佛。此現象有兩種可能性:一、諸佛菩薩的示現不可思議,他于生前即可顯現另一化身;二、通過某位大成就者不可思議的加持,受加持者便成了化身。法…

《閑談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供燈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