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闲谈问答录▪P3

  ..续本文上一页来,平时就不容易散乱,也不会无意义地虚度时光。

  问:《喇荣课诵集》里有藏、汉二种语言,以这两种方法念诵都一样吗?

  答:仪轨最好用藏语念,如果实在不行,法王如意宝以前也开许用汉语念。

  问:为什么佛经中经常讲女众的过失?

  答:因为女众的烦恼比较深重,佛经中说,女众有五种过失是男众没有的。这主要是针对女众身体低劣而言。有些人尤其是西方人不喜欢听,一听到讲女众过失,女士们就站起来反抗。有位美国的上师曾说:“千万不能讲她们过失,尤其是《宝鬘论》和《入行论.静虑品》,你要讲的话,下面就没有人听了。”但实际上,《宝鬘论》中也说:“女众的过失,如身体不净,男众同样也有。”但心理上有些复杂的习气,女众确实比男众多一些。

  尽管佛陀在《药师经》、《妙法莲华经》中讲了女众的诸多过失,但若知道这些过失后精进修行,女众也能获得成就,这一点没有任何怀疑。早在十多年前,我就写过一篇文章,专门引用教证来说明女身能即生成就。在《密宗断惑论》、《密宗虹身成就略说》中,我也摘录过这方面的一些事迹。从历史上来看,不管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女众如果精进修行,不比任何男众差。所以佛陀呵斥谴责女众,也是针对不同的众生,这是佛陀教言的一大特点。

  问:女众若发愿弘扬佛法,应该怎么做?

  答:首先威仪很重要,应时刻以正知正念来守护根门,然后自己的见解不可动摇,因为女众的心变得比较快,很容易随外境而转,所以见解和性情要稳定。第二要有利他心,希望将自相续中的智慧、功德无条件地传递给众生。第三要有能力、有智慧。如果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凡是与自己有缘的众生,都是可以利益的。

  如果弘法不是贪著自利,出发点纯粹是利他之心,世人也不得不认可你。因为整个世间特别需要善良的人,不管是女众还是男众,只要有能力帮助众生,大家都不会排斥的。

  现在也有一些非常了不起的女众,如台湾的证严法师、内地的隆莲法师,对弘法利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某些道友弘法利生的发心也会成熟的!

  问:弟子感到心不安,请上师用密宗的方法帮弟子安心。

  答:你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问:没有分别念,处于一种光明的状态中。

  答:那你学灯泡就可以了!

  问:有居士在绕佛塔时,左绕感到身心轻松,右绕觉得有压力,不是很舒服,这是什么原因?

  答:他业力现前。

  问:但那里每个人都左绕,这是否与佛经的说法相违?

  答:对。每个人必须右绕!

  问:左绕佛塔会怎么样?

  答:没有功德,反而有过失。

  问:以什么样的验相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往生了?

  答:有些往生并不一定有验相,比如在中阴时获得成就便没有验相,但显宗中很少提及这种现象。还有一种就是临终往生,这种往生的验相,一些大乘教典中说,会出现各种舍利。但法王如意宝曾说:“有舍利也不一定就是往生,即生做过很多善法的人,临终时也会出现舍利。”对此,乔美仁波切也持相同观点。

  假如一个人在临死时,对佛陀有不共的信心,一边虔诚地念佛,一边在诚信中往生。死了以后,头顶上出现一些黄水(开顶),外面出现彩虹、光、巨响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往生的验相。

  问:汉地有些人说《维摩诘所说经》是伪经,这种说法对吗?

  答:让他们说出伪经的理由。

  问:第一个理由,维摩诘是在家居士,却把佛的出家弟子如舍利子、目犍连、阿难都训斥了一顿,作为在家人,这样做是不如法的;第二个理由,经名是《维摩诘所说经》,并不是佛陀所说。因此,这部经是后人所造。

  答:第一个理由不成立,因为这样的公案在佛经中相当多。第二个理由也不成立,比如《心经》就是观音菩萨所说。因此,我认为伪经的理由不充分,而且这部经在藏文中也有。

  问:伪经的说法主要来自于出家人,他们说在家人没有资格训斥出家人。

  答:佛陀在经中说,如果有智慧的话,并不一定以出家身份为主。《三戒论释》中也讲过:“一般而言,出家人胜过在家人。但在特殊情况下,具有智慧即相续中具足得地等殊胜功德者为主。”

  问:那这部经是真的?

  答:对!

  问:现代心理学如何看待佛教?

  答:很多心理学家对佛教理念很感兴趣。比如加拿大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有个小孩从墙上摔下来,当他母亲看到后,从远方快速跑过去接住他。事后人们发现当时二者的距离相当远,一般的速度根本做不到。对于这种现象,心理学家百思不得其解,但在佛教的《俱舍论》、《智者入门》等论典中,对此就有充分的说明。

  现在有些学者,通过最微妙的观察方法也得出一种结论:佛教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而是中道的一门宗教。

  问:作真实供养,感果肯定是真实的,但如果是意幻供养又没有等持力,感果会不会是虚幻的呢?

  答:佛陀并没有说,意幻供养必须要获得一地菩萨的等持。

  问:那会得到真实的果?

  答:对!

  问:怎样将佛教与社会结合起来?

  答:当年太虚法师弘扬“人间佛教”,是以比较浅显的理念打动人心,对社会净化起到了很大作用。所以,若真有人愿意去研究,佛教可以在心理学、神经学、医学、营养学等方方面面利益人类。

  然而,佛教中比较深奥的境界,世人可能很难以理解。且不说密法的甚深奥义,即使《心经》对空性的诠释,跟世人沟通也有很大的困难。

  问:佛教徒应如何与基督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人士相处?

  答:秉持佛教的见解和修行,同时与其他宗教和睦相处。

  这个问题,国外的高僧大德有不同看法:有些法师提倡宗教合一,有些法师则不赞同。我个人的意见是,作为佛教徒,至少要把握两点:首先,皈依三宝的原则坚决不能变,尤其是自宗的见修,更应珍惜,不能舍弃。与此同时,可以赞叹他们某些善举,学习他们的长处和优点,以此也可利益社会,并与众生广结善缘。

  因为我们是皈依三宝,不论从内心的见修,还是表面威仪,都应有别于其他宗教。在见解方面,必须坚持佛教的观点;在修行方面,可以学习他们的世俗善举;在行为方面,佛教的威仪不能与他们混在一起,但可博取众长,借鉴他们的优势。

  在此基础上,佛教徒应与所有的宗教和睦相处,这一点非常重要!

  问:藏地有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

  答:没有。现在藏地、印度有很多大德,希望有机会与汉传佛教互动,将藏传佛教比丘尼戒的法脉接上。曾有一位宗教领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在藏传佛教中,断绝了比丘尼的法脉。许多人为此做过努力,希望这种情况能得到改变,多年来我也希望三大佛教传承中的高僧大德们,能聚集一堂,共同商讨这个问题,可计划一直没有得到实现。”

  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我也问过是否有必要恢复比丘尼戒的传承。上师后来在课堂上说:“佛陀在世的时候,女众业力比较深重,所制戒条也相当多。尽管我们藏地没有比丘尼戒的传承,但沙弥尼戒的戒条也很细微,末法时代真正能守的又有几个?”上师当时的密意不知如何,但原话是这样说的。

  问:《六祖坛经》中说“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对此应该如何理解?

  答:无垢光尊者在《上师心滴.正行光明藏讲义》中也有相似的教言:前念还没有认识时,是烦恼的本体,后念通过上师的加持、直指以及自己的观心,在前念灭尽的当下认识烦恼的本性,这就是佛陀的本来面目。

  但上师如意宝以前讲《文殊大圆满》时说:“认识烦恼的本性或者说灭尽烦恼,不一定都是成佛。有些属于资粮道的认识,有些属于见道的认识,也有些像国王恩扎布德那样,直接获得无学地的佛果。一般而言,认识烦恼的本性只是资粮道的认识。”

  这种说法与有些法师的观点也不相同,如慧律法师认为六祖已经获得了佛果,境界上跟佛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他不成佛而已。

  问:远距离灌顶是否存在?

  答:一般来讲,灌顶必须具足一定的因缘,但有信心的话,应该能得到相应的境界,可是跟现场灌顶完全一模一样,这可能有点困难。

  当然,有些大成就者例外。以前莲花生大师在藏地灌顶时,包括小虫以上的众生都得到了灌顶,所以大成就者的行为,是我们凡夫人难以测度的。

  问:用电话灌顶可以吗?

  答:要看这个上师和这个弟子。如果上师非常了不起,弟子也非常了不起,那有可能!

  问:会供时可以吃肉吗?

  答:如果不是贪执肉味,完全将其观想为诸佛菩萨的供品、自身观想为坛城,以这种作意而享用肉食,没有任何过失。但若想趁此机会一饱口福,对供品的肉食大块多颐,那是不合理的。

  问:假如起了恶念,但没有去做,会不会受到果报?

  答:如果以正念来摄持,就不会受果报。但若既没有正念,也没有忏悔,产生贪心、嗔心等都有果报。

  问:如果自己忏悔了,还受不受果报呢?

  答:看你忏悔的四对治力具不具足。

  问:某人尚处于临死状态,瑜伽士说他已转生为狗;某道友的爷爷刚刚去世,瑜伽士说他已转生为某地县长。这种说法可靠吗?

  答:现在很多神通是假的,靠不住!这些所谓的“瑜伽士”、“空行母”,总是乱猜,有时猜得准,有时猜不准。

  一般来讲,凡夫在生命未终结前,不可能转生为其他众生。一期生命的体现,必定有神识存在,如果一息尚存,神识岂能去别处投生?因此,人还没死的话,不可能已经转生为狗。当然,如果是圣者则另当别论。听说藏地就有上师尚未圆寂,别处却出现了他的转世活佛。此现象有两种可能性:一、诸佛菩萨的示现不可思议,他于生前即可显现另一化身;二、通过某位大成就者不可思议的加持,受加持者便成了化身。法…

《闲谈问答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供灯之功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