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百業經》、《賢愚經》中多有這樣的記載:佛陀爲衆眷屬宣說,此比丘于多少劫前曾造何業,以此業緣而于今世轉生爲人,並于佛前出家。這些公案中的時間、事件,均是佛以智慧現量照見並如實宣說,不用依靠什麼儀器,也沒有不可靠的推理揣測。因此,與科學相比,佛教是否更爲科學呢?
問:什麼叫“現空雙運”?
答:蘊界處等一切諸法的基,即是現空雙運。比如我們人類見一碗水,餓鬼見爲膿,地獄衆生見爲鐵水,天人見爲甘露……,六道衆生雖各有不同所見,但它有一個共同的現分——光明。實際上,這個現分的本體仍爲空性,這就是所謂的“現空雙運”。在聖者的根本慧定面前,離戲大空性現前的同時,這個光明也是不離開的。
現空雙運這一本體,雖然以教理可以成立,但無法在我們的分別心中建立。
問:對于“見修成正比”與“見比天高,行比海低”,應如何理解才互不相違?
答:所謂“見修成正比”,是指在理論上有怎樣的見解,才會攝持怎樣的修行,修行不會超越見解。而“見比天高,行比海低”,是指在行持的過程中,即使見解再高,也不能廢棄最細的取舍因果,正如蓮花生大師所雲:“是故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
要知道,即使見解再高,行持也應最低,即使見解是中觀空性見或無上大圓滿,行爲上也應小心翼翼,從小乘的行住坐臥諸威儀和斷惡行善等取舍因果做起。在行持的過程中,行爲不一定要跟隨見解,盡管見修行果成正比,但若不考慮周圍環境,以很高的見解去顯現超勝行爲,他人可能會接受不了。當然,假如一點見解都沒有,只是在行爲上“高”,別人更是受不了!
問:有人認爲在忏悔方面,念阿彌陀佛與持金剛薩埵心咒無別,只要念佛就可以了。是這樣嗎?
答:佛經裏有沒有這樣的記載?
問:他說從究竟而言,二者是一樣的。
答:從究竟而言,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空性,又何需念佛求往生?
觀待世俗緣起,念修金剛薩埵心咒忏悔業障,是極爲超勝的。盡管《阿彌陀經》中說過,念佛名號可以清淨罪業,《極樂願文》中也有類似教證,有些祖師大德還說:“即使造了五無間罪、謗法罪,只念阿彌陀佛,也有清淨的機會。”但作爲一個修行人,最好的修行方式就是:傳承上師怎樣做,我們也怎樣做。這是非常可靠的!
傳承上師讓我們觀想金剛薩埵,念誦金剛薩埵心咒,那我們就應當如是忏悔。金剛薩埵于因地時曾發願:“我成佛時,凡持我心咒者,可令一切罪障皆得清淨,五無間罪與謗法罪,也能無余清淨。若不清淨,我不取佛果。”
因此,我們應深信念修金剛薩埵的不共之處。雖然念阿彌陀佛是一種忏悔,發菩提心是一種忏悔,修習空性也是一種忏悔,但對一般凡夫來講,在不具這些超勝境界之前,念修金剛薩埵進行忏悔,是最可靠的!
問:有居士認爲,學了大圓滿以後,最後仍要走禅宗之路。這種說法對嗎?
答:衆生的分別念無量無邊,我沒有時間一一回答。
問:他的想法是不是不太合理?
答:對!不合理。
問:那該怎樣勸導他?
答:好好地聞思修行。實學,實修,才能實證!
問:沒有菩提心可以往生嗎?
答:不可以。
問:那殺牛人在地獄相現前時,猛厲念佛即得往生;打鐵人在“叮當”聲中念佛,命終也得往生,這怎麼解釋?
答:你怎麼知道殺牛人在猛厲祈禱時未生起菩提心?你憑什麼說打鐵人在“叮當”聲中沒有菩提心?
問:頂禮哪一尊佛的功德大?
答:“頂禮哪一尊佛的功德大”,我在有關經典中並未見過。不過我想:不論你頂禮哪一尊佛,若能觀想十方諸佛菩薩與此佛同一本體,這樣修就很好。《釋尊廣傳》中不是說過嘛,將所有忿怒、寂靜本尊以及諸佛菩薩,全部融入一尊佛的本體中,而行頂禮。
聽說有些人在家裏設佛堂時,將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佛堂分開,每一尊佛像前的供品也一定要相等,否則好像過意不去。其實不需要這樣,只要對一切殊勝對境都懷有清淨心供養,功德是平等的!
問:有位居士請了《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未經您開許,可以看嗎?
答:他看了還是沒有看?
問:已經看了。
答:看了以後再請示,不太合理吧!
問:那這個過失大嗎?
答:顯宗部分可以看,但密宗部分必須要得灌頂。如果他得過灌頂就可以,不一定要開許。
問:粗大的五蘊怎麼樣轉變爲清淨?
答:雲怎麼消于虛空中的?雲表示我們的身體,虛空表示法界。我們經常看到雲漂浮在虛空中,很漂亮、很好看,但以一些偶然的因緣,雲全部消于虛空中,爲什麼?
雲可以,我們的身體爲什麼不可以?一樣的道理!
問:抉擇現空雙運,對我們最關鍵的指導在哪裏?
答:見修行都很重要。
問:那爲什麼修的時侯沒有提到顯現?
答:怎麼沒提到呢?所有的中觀修法,都不會離開現空雙運,絕不會只是一個單空的修法。如果你覺得這根柱子是空性的,但沒有顯現,這說明你還沒有懂得中觀的道理。
對于任何一法,雖然在原文中不一定提到它是現空雙運,但你在見解上要了知它是現空雙運,修行上也要修持現空雙運。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講得很清楚:見解上,離開顯現抉擇不出空性。見解若沒有抉擇好,怎麼修呢?在修行上,雖然見解已抉擇了現空雙運,但修的時候只修一個單空,這合理嗎?對格魯派的觀點,全知麥彭仁波切怎麼說的,你還記得嗎?
問:中陰身比活著的時侯迷惑還是清醒?
答:蓮花生大士的教言及某些經典中說:一般來說,中陰身的意識要比生前敏銳七倍。當然,也有迷惑的情況。
問:一個人要往生,若有親人攔阻,怎麼辦?
答:進入中陰時,若有正見要往生,途中遇到有人來勸阻:“我是你的某某親友,你不能去啊!”“你應該考慮我們的痛苦,回來啊!”此時應想:這是我往生的一種障礙,不能聽他們的!然後就勇往直前。
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裏有一則比喻:往生極樂世界時,對一切都不要貪戀,應像從網中解脫出來的老鷹一樣,義無反顧地沖向天空。
問:人在臨死之前,還需要有哪些准備?
答:如果有一些財産,則應盡量舍棄,比如用來供養僧衆、供養叁寶等;倘若實在來不及,就從內心裏放棄,這也很重要!
有些阿彌陀佛的修法要訣中說:我們在臨終時,裏裏外外的死相已經出現,自己也知道肯定活不了了,那時候不要執著任何財産,也不要執著這樣那樣的東西,假如來不及舍棄,就在心裏想:“我從無始以來于輪回中一直流轉,今生終于遇到了往生法,我一定要舍棄對眷屬、財産的貪戀,唯一希求往生。”
這就是上師們的教言,是非常重要的教言!臨死時,我們很可能貪著“我的親人”、“我的房屋”、“我的資具”等等,如果出現了這些念頭,就不可能真正往生。所以,不能貪戀任何事物,要全部放棄!
現在所學的教言,有些可能用在臨終時,有些用在中陰時,不論是臨終還是中陰,大家都要盡量憶念這些教言,並實際起用,這是相當重要的!
問:《寶鬘經》中說:“念誦文殊菩薩名號及心咒的功德,超勝于念誦千百萬億佛陀的名號。”這該如何理解?
答:從不同的功德而言,某些佛號的作用也不相同。比如說,在臨死衆生的耳邊念誦“寶髻佛”名號,這個衆生就不會墮入惡趣,而其他佛號就沒有這一作用。當然,並不是其他佛不具有這樣的功德,而是因爲寶髻佛以不共願力所成就的這一功德,佛經中作了宣說,對其他佛則未作宣講。
同理,從開啓智慧而言,文殊菩薩的名號及心咒更爲超勝。文殊菩薩雖現爲菩薩身份,實乃古佛再來。《寶鬘經》中說:“文殊菩薩早已成佛。”《文殊菩薩淨土莊嚴經》中說:“文殊菩薩以菩薩形象利益衆生。”另有經典說:“文殊菩薩于未來成佛。”由此可知,文殊菩薩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同樣是佛,諸佛名號的功德自然平等一味,但從文殊菩薩因地不共的願力而言,若要開啓智慧,念誦文殊心咒,威力決定超勝其他諸佛名號。
問:有些人破斥帶業往生,這合理嗎?
答:怎麼破的?
問:他說應該消業才能往生,帶業往生違背因果。
答:帶業應該可以往生。爲什麼呢?因爲即使你已得菩薩位,相續中還是有業,至少所知障尚未斷盡。因此,帶業往生並非不成立,只不過按照某些淨土宗的教言,帶業往生只能得下品位。
問:跟法王結緣的衆生都能往生極樂世界,請問是何時往生?
答:即生也可以,臨終也可以,中陰也可以,後世也可以。
問:什麼才叫跟法王結緣呢?
答:所謂結緣有各種方式,比如按法王的要求念阿彌陀佛聖號、獲得法王的灌頂、得過法王的教授,以及對法王見聞憶觸等,這些都算是結緣。
問:與東方琉璃世界、兜率天、蓮師刹土相比,極樂世界是否有超勝之處?
答:從教證來看,對于極樂世界,佛經中確有“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即可獲得往生”的字句,但對兜率天、蓮師刹土、琉璃世界等刹土,佛經中並沒有明確記載。
從器世界來講,有些刹土不如極樂世界那樣莊嚴,蓮師刹土在某些持明者面前有顯現,但從外觀上看,那裏就是一個羅刹世界;兜率天仍屬叁界中的欲界天,雖有彌勒菩薩等清淨聖衆,但也住有一些不清淨衆生;東方琉璃世界雖然功德很大,也與極樂世界同樣莊嚴,但要往生彼刹土特別困難。
所以,曆來高僧大德所推崇的,多是極樂世界。
問:往生琉璃世界如何困難?是不是登地以上才可以?
答:有一部經專門講了琉璃世界的功德莊嚴,上師如意寶在圓寂前的六、七個月,曾讓一位堪布在身邊誦這部經典。當時我也閱讀了這部經,感覺琉璃世界與極樂世界無有差別。
但往生這…
《閑談問答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