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遣疑明炬▪P35

  ..續本文上一頁的那樣“深入經藏”、飽覽經卷;一方面也說明先生始終將本人的言談、修證境界當作判定一切佛法現象的准繩這種作風,業已發展到蔑視經教、完全抛開、無視釋迦牟尼佛教言教法的地步。這種評價絕非言之無據,相信讀者看了下文的分析後自會得出公正的結論。

  顯密大乘佛法的一切修證法門,其理論依據都是“叁界唯識,萬法唯心”,這一點想必一直“弘揚”如來藏及唯識學思想的蕭先生應該不感陌生。在身口意叁業之中,身與口的行爲屬于無記法,而意業則扮演了領導者的角色,惡意與善意帶動下的身口之行爲才能成爲相應的惡法與善法。明朝中鋒和尚就說過:“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爲真;利己者私,私則爲假;又根心者真,襲迹者假;又無爲而爲者真,有爲而爲者假。”另外,下面的這首偈頌大家可能早就耳熟能詳,它講述的依然是以心忏罪的道理:“罪由心造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一切堅信般若空性之理的佛教徒,無不承認萬法包括罪業等的本質空性,以心而幻造,以心而空之,只有那些一切執實的人才會以爲不論供養還是忏罪,都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叁輪體空,所有這些行爲舉止都得抓住我與我所,否則就太簡單省事,也便宜了欲行忏罪與供養之衆。

  而《宣說四法經》中則雲:“彌勒,菩薩若具四法則能壓製所造所積之一切罪業。何爲四法?即厭患對治力、現行對治力、返回對治力、所依對治力。厭患對治力指若行不善業則多生悔心;現行對治力指雖做不善業,亦極爲精勤行善;返回對治力指真實受戒後獲得不再造罪之戒心;所依對治力指皈依佛、法、僧叁寶與不舍菩提心。”

  正是在上述以及衆多經論、教言的指導下,密法中才出現了那麼多極具加持力及清淨傳承的觀想忏罪等殊勝、方便之法門。而且這些方便法絕不是密宗所獨具之修行捷徑,更談不上是密宗“獨有之妄想”,顯宗經典中也早就有了釋尊親口宣講過的同樣修法之詳述,如果蕭先生硬要將觀想修法羅列在密教的邪法分支之中,則先生本人是否也徹底地將顯宗佛法、將釋迦牟尼佛統統都打入妄想邪法以及大妄想者的行列?因世尊在多種顯教經典中都廣爲介紹、弘傳過此種法門。如《德藏請問經》雲:“何人作合掌,觀十方諸佛,頂禮作供養,隨喜諸福德,忏悔諸罪業,祈禱轉*輪,祈請不涅槃,彼之福德量,恒時遍虛空。”對此段偈頌中的“觀十方諸佛,頂禮作供養”等內容,如果按照蕭先生的理解,是不是需要行者一一來到十方諸佛面前頂禮、供養、忏罪、隨喜、請轉*輪等等?除了極個別如先生一般的大成就者之外,大多數修行者面對這樣的修法要求,豈不要望而卻步?離開觀想,請先生爲大家想出一種不屬妄想之法的“新想法”來。有關此種修法的詳細說明,諸位可參見《普賢行願品》,那裏面的觀想修法已遠遠超越了屬于“密宗獨有之妄想”的觀想忏罪、觀想供養的領地,其觀想的範圍幾乎涵蓋了佛法一切積資忏罪的領域。

  又如《十方廣大經》雲:“誰人若欲忏罪淨,身體端直觀真義,真實義中觀真義,若見真義則解脫,此乃殊勝之悔淨。”《叁摩地王經》中也說:“散步安坐站立臥,何人憶念能仁尊,本師恒時住彼前,彼者將獲廣大果。”此經又雲:“身體宛若純金色,世間怙主極莊嚴,何者之心專注此,菩薩彼者即入定。”而在《佛說觀佛叁昧海經》中,佛陀則完整、細致地闡述了觀想佛之相好能滅除重罪、觀像與觀佛自身等無有異等觀點,並對具體的觀想禮拜、供養之修法以很長篇幅做了完整介紹。下面就從這部殊勝佛經中摘錄一些片斷以供讀者參照,目的就是想讓大家看個清楚明白,到底是密宗獨辟邪徑、發明了觀想妄法,還是某些人自己智識淺薄、在根本未深入經論的前提下就急急忙忙、別有用心地抛出自己的妄見。在是與非面前,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毫無疑問是唯一也是最可靠及最後的判定標准,如果我們還是一個佛教徒的話,那就必須在世尊教誨與某些人個人的分別念之間做出選擇。(不管此人都給多少人印證過其修證境界,也不管此人歪批過多少祖師大德,俨然自己的修證層次早就淩駕于這些未見道者之頭上。)你是要聽世尊的話,還是要死心塌地跟著違背世尊教言的人跑?既然這個人整天都在高喊、教育你們應該“依法不依人”,那就對照著下面的佛法,自己好好抉擇一番吧。

  此經《六譬品第一》中雲:“佛告父王,如是如是。未來世中,諸善男子善女人等及與一切,若能至心系念在內,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不爲諸惡之所覆蔽,于未來世,雨大法雨……佛告父王,念佛之心亦複如是。以是心故,能得叁種菩提之根……佛告大王,諸善男子及善女人,系心思維諸佛境界,亦能安住諸叁昧海,其人功德不可稱計,譬如諸佛等無有異。”

  《觀相品第叁之二》中雲:“若我滅後佛諸弟子,舍離諸惡,去愦鬧相,樂少欲法,不務多事,晝夜六時,能于一時,于一時中分爲少分,少分之中能須臾間念佛白毫,令心了了,無謬亂想,分別正住,注意不息念白毫者,若見相好若不得見,如是等人,除卻九十六億那由他恒河沙微塵數劫生死之罪。”

  《觀相品第九》則雲:“佛告彌勒,阿逸多,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滅後多有衆生,以不見佛作諸惡法。如是等人當令觀像,若觀像者,與觀我身等無有異。若有衆生觀像坐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未來值遇賢劫千佛;過賢劫已,星宿劫中,值遇諸佛數滿十萬,一一佛所受持佛語,身心安穩,終不謬亂。一一世尊現前授記,過算數劫得成爲佛。”

  又經中《念十方佛品第十一》中說:“雲何供養?是人出定入塔見像念持經時,若禮一佛當作是念:正遍知佛心智無有限礙,我今禮一佛即禮一切佛;若思維一佛即見一切佛,見一一佛前有一行者,接足爲禮,皆是己身。若以一華供養佛時,當作是念:諸佛法身功德無量,不住不壞湛然常安。我今以華奉獻諸佛,願佛受之。作是念已,複當起想:我所執華從草木生,持此供養可用擬想。即當作想身諸毛孔,令一毛孔出無數華雲,以此華雲運想擬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華臺,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供養香時亦複如是,香煙香雲于十方界施作佛事,作佛事已還成金臺在行者前。若凡夫人欲供養者,手擎香爐執華供養,亦當起意作華香想,當發是願:願此華香滿十方界,供養一切佛、化佛並菩薩、無數聲聞衆,受此香華雲以爲光明臺,廣于無邊界無邊作佛事。禮佛若坐禅,起是供養心,常當發是願。缯蓋幢幡音樂偈頌,當作是願:我今設此少分供具,願此供具遍供十方一切諸佛。諸佛受之,于幢幡中化光明雲,于伎樂中偈頌之中演妙法音。作是願已,坐時應想:令身毛孔一一孔中,作無量幢幡想,一一幢幡中作無量偈頌想。作是想時,心如香爐,流出金色香煙香雲;身毛孔中如好華樹,踴出阿僧祇無量雜華雲。是諸華雲于十方界諸佛之上,化爲一切諸莊嚴具。爾時當于身心分中,起一切供養具想。若得飲食、若施人一錢,當起空無我想檀波羅蜜。如是等無量供養,皆當起心從心想出,供養十方一切諸佛,是名坐時功德從心想海生。如是坐時,入深禅定無量境界諸叁昧海,但于心中,出息入息、念念想想,相續不絕。于一心中運其心意,作無數供具雲,上供諸佛下施一切,作是念者名學普施。此想成時,漸漸減消諸煩惱結。觀想無相無相力故,當得甚深六波羅蜜多。”

  以上所引即爲《佛說觀佛叁昧海經》中有關觀想的部分內容,從這部顯宗經典中,我們當可看出觀想法門是否爲密宗獨創之妄想方便法門。如果蕭先生閱後又要想方設法痛斥此經爲密宗祖師僞造之續部經典,我們也只有無話可說,因該說的話早已說盡了。

  爲加深讀者印象,使大家都能在佛經中找到真正的依止處,下面再不憚啰唆引用兩段經文,以幫助大家明白到底是誰在妄言、妄想。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中雲:“佛告阿難,谛聽谛聽……我今當說其憶念法……當學是觀……一一華上有一玉女,顔色紅輝有過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樂器以爲眷屬……于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贊歎大乘一實之道……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佛陀又于《般舟叁昧經·行品第二》中說道:“佛言:專念故得往生,常念佛身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巨億光明徹照,端正無比……”

  既然如此衆多的顯宗經典都在講述觀想滅罪及供養的法門,再將之列爲密宗獨有的“妄想”法恐怕就有失公允,至少也應將其定罪爲顯密共有的“妄想法門”。我們已經領教過先生的密法修養,想來作爲被弟子們稱道的善知識及“深入經藏”的典範,顯教基礎理應具備一點吧,誰知又是這個樣子!

  其實,密宗行者的觀想忏罪絕非如一些人想象的那樣,屬于明知故犯、事後臨時抱佛腳般的投機舉動。他們在守持叁昧耶戒的同時,亦受持嚴格的別解脫戒與菩薩戒。若違反別解脫戒及菩薩戒的戒條,則需要依照羯磨法來忏悔幹淨;至于叁昧耶戒的違犯,則更非僅憑形式上的觀想就能忏悔並恢複好。而觀想忏罪的應用,主要是依四力來清淨阿賴耶識中以往所造罪孽的種子習氣。而“造惡業已,觀想後就可還債”這樣輕飄飄的話,經論中從未說過,因爲若屬故意造罪,即便如何觀想,這種投機取巧的忏悔方式也無法使所作罪業徹底消除。

  蕭先生還說“終未見世尊曾說此法”,這也許是孤陋寡聞所致,除了上引教證外,佛陀尚于《禅秘要法經》中闡述過以觀想法消除業障的問題。這種觀想並非一蹴而就,凡夫也不可能借助一次觀想就位登佛地,這其實與念佛求生淨土的道理沒有兩樣。對此感興趣者不妨參閱《禅秘要法經》,以與我們上文的分析互爲借鑒。

  至于“若觀想之事即是真實,可以成真,則觀想能力較強…

《遣疑明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君規教言論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