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第一品 不放逸 9
第二品 觀察智者 31
第叁品 觀察行爲 73
第四品 觀察語言 126
第五品 觀察眷屬 188
第六品 觀察作法 257
第七品 觀察具德 309
第八品 觀察正行 327
第九品 穩重精進 335
第十品 觀察調柔 375
君規教言論釋
全知麥彭仁波切 造頌
堪布索達吉 譯釋
梵語:日查呢德善章布瑪巴拉色阿朗呷 納嗎
藏語:加波奴記單久薩西炯爲堅吉夏瓦
漢語:君規教言——護地莊嚴論
“日查”是君主,意爲殊勝高尚,即對世間有道德有智慧的國王君主與出世間品行高尚的高僧大德的總稱;“呢德”是法規,包括世間法規與出世法規;“善章”是論,具有改造和救護的作用;“布瑪巴拉色阿朗呷 ”是指保護大地的莊嚴;“納嗎”是所謂。
論首冠以梵語名稱,是因爲佛教源于印度,而梵語是印度四大語言中最殊勝清淨的天人語言,也是叁世諸佛示現成佛轉*輪時用的語言。這能令聞者相續中種下善根,憶念佛陀的恩德,能遣除聞者修法中的一切違緣,獲得加持等諸多必要。所以藏地曆代高僧大德無論是翻譯經論還是造論,開始均冠以梵語名稱。
爲什麼要取論名呢
佛在《楞伽經》中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有了論名,上根者可依此理解論中內容,中根者可依此理解大意,下根者依此也易于查找。
頂禮上師怙主妙吉祥!
文殊菩薩是叁世諸佛智慧的總集,能賜予衆生無漏的智慧,能遣除造論過程中的違緣,故作者首先頂禮與衆生怙主文殊師利菩薩無二無別的蔣揚欽哲旺波等一切傳承上師。
勝者本師量士夫,解脫津梁佛法寶,
持教聖衆世間飾,恭敬頂禮叁寶尊。
叁界導師人天怙主釋迦牟尼佛,令一切衆生獲得解脫之妙法寶及住持佛教的聖賢僧衆,這些都是世間的莊嚴,于此叁寶尊前我恭敬地頂禮。
此偈頌是對佛法僧叁寶作總贊禮。首先從叁種不同的角度贊頌了佛的功德:佛陀于菩提樹下戰勝四魔,圓滿了斷證功德,現前無上正等正覺,已超勝叁界,爲最殊勝無上智者,故堪稱“勝者”;于此娑婆世界,唯有圓滿一切斷證功德的佛陀,能以廣大悲心引導沈溺于輪回中的衆生趨入究竟解脫道,故稱爲“本師”;在世出世間的衆多士夫中,唯有佛陀能遍知一切真理並究竟自他二利,故堪稱爲“量士夫”。陳那論師在《集量論》中也如是贊歎:“敬禮定量欲利生,大師善逝救護者。”所以應恭敬頂禮佛陀。
叁界衆生無始劫來爲煩惱所縛,不斷流轉于輪回之中,而渡越茫茫苦海、從此中獲得究竟解脫的唯一渡口和橋梁就是佛陀所宣說的妙法寶,它能賜予衆生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寶性論》中說一位登地以上的菩薩可許爲僧衆,而共同乘則將四個或四個以上具有別解脫戒的比丘稱爲僧衆。這些住持佛陀教法的僧衆、佛法及本師釋迦牟尼佛,是衆生的福田、世間的莊嚴,是衆生真正皈依處。
在《寶性論》中,叁寶的本體以珍寶的六種特點作了廣說。此處作者則是從世出世間及自他二利的不同側面而作贊歎,並以叁門作恭敬的頂禮。同時,提醒後學者,應恒時不忘頂禮憶念叁寶,究竟成辦自他二利,積累廣大的福德資糧。
等空智慧光芒者,能除諸衆之意暗,
文殊室利善說日,常護衆生慧蓮園。
文殊菩薩等空無二的智慧即是法界本性,他智慧的光芒能遣除衆生的無明癡暗,文殊菩薩善說之甚深法要猶如杲日,能恒常護持衆生相續中本有的智慧蓮園。
作者在此又分別頂禮了文殊菩薩。因爲從本體來說文殊菩薩就是等空無二的法界,從顯現上來說,文殊菩薩的智慧如虛空無有邊際。這如同日輪的智慧光芒,能遣除衆生心相續中無始以來的無明癡暗。如果欲求解脫,欲求究竟的智慧,就應當精進聞思修持文殊菩薩善說的甚深法要,並至誠祈禱文殊菩薩,如是即能遣除自相續中的疑惑,也能證悟與文殊菩薩無別的法界等性智慧。
文殊菩薩善說的甚深法要猶如千光之日,而衆生本來具足的智慧好似蓮蕾,依靠日光才能啓開綻放,所以祈求文殊菩薩賜加持,令我們智慧蓮苞早日綻放,讓遠近的蜜蜂雲集于蓮花上享受那智慧的花汁。從古至今很多大德皆以祈禱文殊菩薩啓開智慧,而具足文殊無畏善說等力量,攝受了無量的衆生,這都是文殊菩薩常護衆生智慧蓮園的結果。所以,在此我們應當誠摯地祈禱文殊菩薩賜予加持。
諸佛菩薩大聖者,現爲衆生之怙主,
殊勝人天自在尊,世間護法賜吉祥。
諸佛菩薩大聖者之法身是如如不動的自然本智,以大悲力顯現爲叁界輪回衆生的怙主,獲得人天自在等殊勝尊者,以及一切護法神衆,如是叁寶叁根本,我至誠地祈請賜予造論圓滿吉祥。
叁世所有斷證功德圓滿的佛陀,徹證二無我智慧的大菩薩,以及證悟人無我的聲聞緣覺諸大聖者,爲救度漂流叁界、無依無靠的衆生得到暫時究竟的解脫,而化現爲世間的依怙主,祈請您等一定加持我的相續。天界中的大自在天、帝釋天、四大天王等,以及人間的大聖者、具足梵行的沙門,此等具足能力威望的人天自在尊,祈請賜予順緣。還有七十二大護法、十二地母等世間護法神,請賜予吉祥,加持我于造論過程中不出現任何違緣。我們也同時祈請世出世間的所有應供處,加持此論譯釋圓滿。
此處利樂善道門,皆以正士諸行故,
爲諸君主平凡衆,如願成就自他利,
我從聖者大菩薩,及諸智者論典中,
彙集精華以悲心,易懂語句作明示。
正士的高尚行爲是一切衆生利樂的善道門,爲了使君主和平凡衆生如願成就自他二利,我今彙集諸佛菩薩及大智者經教論典中的精華,以悲愍之心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明了地作宣示。
世間上的平民百姓,若能遵紀守法,生活自然會安穩;君主以正法治國則會國泰民安,如果同時依佛法護持國政,則他的眷民們都將得到人天福報。在修行人中,無論普通的居士或福慧具足的上師大德,欲求聲緣菩薩叁乘解脫果位,則更應具足相應取舍的戒行和六度等賢善行爲。
沈溺于輪回中的一切衆生,因對世間法規和出世間修行方法一無所知,爲了使他們能如願地獲得人天利樂和究竟解脫,在此我撷取了覺行圓滿的佛陀和諸大菩薩經教中的甘露醍醐,以及印藏諸大智者們殊勝論典中的竅訣,將既切實又極爲重要的甚深教言彙集一處,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明示此理,以攝要的方法撰成此論。
這部凡聖同沾利益的論著,大家在學習時應觸類旁通,借此遣除相續中的邪見,斷除一切邪行。同時,對本論作甚深的觀察,將會使自己的行爲越來越賢善,一切世出世間的事業將能圓滿成辦。
第一品 不放逸
從前有兩個魔鬼,一個皈依了叁寶,另一個未皈依。一天,它倆外出遇見兩位行路的比丘,未皈依者馬上要奪取他們的性命。皈依者說:“別急,看他們講不講佛法,是否有修持,如果他們有這些功德,請不要害他們,否則再下手也不遲。”它們便一直尾隨其後,那兩位比丘很散亂,一路上都是談論世事,沒談一句佛法,到了分手時才互相祝願:“慎勿放逸!”未皈依者說:“看!他們始終未講一句佛法,可以害他們了吧!”皈依者說:“不能,他們已經講了甚深的佛法,只是你不懂而已。”接著皈依者講述了:何爲身不放逸,何爲語不放逸,何爲意不放逸,不放逸具足何等功德……未皈依者聽它講得有理有據的,不禁連連稱是,生起了很大的信心,並發心皈依叁寶。這兩位比丘僅以“慎勿放逸”一句而遠離了魔鬼的損害,同時,使另一個魔鬼也皈依了佛門。可見不放逸是何等重要。
智慧聰穎如日輪,不違二規穩如山,
等慈眷民如大地,廣積福德如海洋,
如是應贊之君主,無論住于任何處,
諸眷衆人生存因。
如果具有杲日般的聰穎智慧,行爲不違世出世之二規,如山王一樣極爲穩重,像大地一樣平等慈愛一切衆生,積累如海般的廣大資糧,如是應稱贊的君主和大德是世間的莊嚴,無論住于何處都是衆人走上如法生存之道的因。
具相君主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其相應的智慧,能合情合理地取舍,解開人們的疑網。如世人所言:世間明燈就是智慧。無論是修行人還是非修行人都必須具足聰穎和智慧,因爲它像太陽一樣能遣除一切黑暗。即使僅有世間智慧,也會比較圓滿地處理世事。一個明達的世間人,遇到生活中的大小違緣,能想得開放得下,就不會有很大的痛苦。所以君主平民都必須先具足智慧才能成辦一切,如達瓦王子以智慧救了暫桑的今生來世,鄒忌以智慧使齊王戰勝諸國。
以智慧作先導,則所作所爲不至于違反世出世的規則。若有違于世規,則難以生存;若違于佛規,今生來世必然會遭受種種痛苦。所以,無論是君主還是凡夫,無論何時何地,他人知不知見不見之時處,都應自行穩重,像山王一樣不爲任何外境所轉。
君主對待自己的下屬,親疏平等慈悲愛護,則不會有偏愛和嫉恨。就像大地一樣平等如一,無論是對達官顯貴還是平民乞丐都是一視同仁。他們在積累資糧時,上供下施、嚴持戒律,乃至念誦觀音心咒的善根都不輕視懈怠、盡心竭力,所積累的福德像大海一樣的深廣,就像《格言寶藏論》中所講:“大海不厭河水多,國庫不厭珠寶多,欲者不厭受用多,學者不厭格言多。”同樣,我們在積累資糧時,不應滿足于現有的修法和功德而淺嘗辄止。
具足以上四種法相的人,不論是否有很高的名譽地位,都值得世人稱贊。無論在哪裏,衆人都會如衆星捧月般地雲集投歸身旁,成爲衆人的依怙。
愛學一切取舍理,善于依法而行持,
此君善良衆生樂,君劣眷民受痛苦。
愛好學習一切世出世正法之規,懂得正確取舍的道理,一切行爲善于依靠正法而行持,如此賢善的君主是衆生真正的依怙,眷民依其今生來世均能安樂,否則,若君主惡劣,則眷屬會遭受很大的痛苦。
善良君主與惡劣君主有很大差別。前者爲一切衆生暫時和究竟安樂,而喜愛學習一切正確取舍道理。從生活…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