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13

  ..續本文上一頁自在的時候,這樣的君主,別人嗤之以鼻,羞于爲伍,哪裏還稱得上莊嚴

  時值末法惡世,了知此教言並如理實修者,猶如指甲上的微塵,極爲稀少,大家如今幸遇這些金剛語,當勵力悔過自新,使自己的身心穩如泰山。

  是故怙主龍樹尊,于親友書中宣說:

  賭博看會與懈怠,飲酒依止惡劣友,

  以及夜間入村落,毀壞名聲六種因。

  應以此等爲範例,斷除一切非法事。

  所以,衆生怙主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宣說了:賭博、看會、懈怠、飲酒、依止惡劣友,以及夜間出入村落,是毀壞名聲的六種因。

  佛教中第二大怙主龍樹尊者,爲教誡其摯友樂行國王,在《親友書》中至誠勸他,平時行爲應注意六個方面。第一是賭博,如打牌下棋搓麻將等,世間人身心無聊,常常借此來消磨時光,本來是負有盛名、家財萬貫之人,一旦染上賭瘾,終將聲名狼藉,傾家蕩産。以前一位大資本家的纨绔子弟,樂于賭博。最後連自己的妻子和小妾都輸給了別人,之後只好流浪街頭。第二是看會,包括琴棋書畫看戲等熱鬧的地方,古人雲:“玩物喪志”,若耽于其樂,君主則顧及不了國政,修行人則心不安穩,隨境而轉,荒廢道業,自心爲貪嗔所染,不思修行,故應聽受華智仁波切說:“怨仇爭處不可去,衆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有智慧的人都會遠離這些愦鬧處。第叁是懈怠,即是不精進修學善法,對甚深佛法生不起信心,日複一日地拖延,精進于無益瑣事,正如《入行論》雲:“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第四是飲酒,如《寶鬘論》雲:“由酒世間譏,誤事亦耗財,癡迷行非事,故應常斷酒。”飲酒有衆多過失,《聖歡喜經》中將其歸納爲叁十六條,余經有七十二條之說。飲酒爲衆病之門,致使智慧喪失,能力減弱,舍棄正法而取非法,如瘋似癫,啼笑無常成爲衆人談笑的話柄。在某地有一營長,經常貪于飲酒,人稱“酒瘋子”,一次,他喝得醉如爛泥,躺在道邊,嘔吐狼藉,一群狗跑來吃完嘔吐物,舔他的嘴,他也舔狗的舌頭迷迷糊糊地說:“哼……這面片真好吃……”後來,因酒醉做了些失職之事只得貶職回鄉。第五是結交惡友,猶如白紗入缁不染自黑,賢良之人若與惡友爲群,自然會隨之作非法行,增長惡業,失壞一切善法,成爲墮入惡趣的基石,故當遠離。第六是夜入村落,遭人譏嫌。佛在世時,因阿羅漢邬陀夷,夜入村落而遭難,故而製戒。如今修行人不能逛夜市、吃夜宵,即使不會有梵行難,也會遭來世人的譏嫌,不應像魑魅鬼一樣,應該安住舍內參禅拜佛等。

  以上六因是失毀名聲的行爲,以此爲例,智者應舉一反叁,凡非法事悉應斷除,不要以不知或因別人都樂于此而放逸隨行。在沒有證悟空性之前,誰都會對名聲有執著,要想有美名,除非己莫爲,古人也說:“好事不出門,醜事傳千裏。”若自己某些行爲引起他人的嫌疑,將會使名聲受到很大損害,而帶來不必要的煩惱。所以,我等當勵力如法行持,斷除一切非法,行持一切善法。

  行持應理非理事,長久串習增功過,

  故以念知不放逸,調正自續則成善。

  行持應理之事,經久串習則會增長功德,若常行非理之事就會增長過患。因此,我們若善于以正知正念護持身心,所作所爲不放逸,慣于調自相續,則一切行爲都能成爲善法。

  每個人的功過增長與串習有相當大的關系。如從前,印度的紮堪婆羅門爲調伏自心,使自己念念相應于善法,專門用黑白石子作測判,盡力對治,使自己不生惡心,最初全是黑石子,中間黑白均等,直至最終全是白石子。由此看來,善惡完全在于串習,正如龍樹菩薩的《養生篇》中說:“一切衆生之功過,皆以串習爲根本,習慣亦依賴自己,是故串習德最勝。”如我們出家之前,叁點鍾肯定睡得正香,出家後,每天早晨不得不叁點鍾起床,剛開始不習慣,久而久之,叁點自然會醒。像有些剛到佛學院,不習慣于整天聞法,總想往外跑,漸漸才習以爲常。其中的關鍵就是善于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己。同樣,一個人好做壞事,也是與他的習氣有關,若從小喜歡殺小蟲,長大樂于殺豬殺狗,由此可知,應理非理皆由習氣所致,只要以正念正知常護自心,自然能如法行持。曆代傳承上師強調諸行之中,皆以調伏相續最爲關要。得此竅訣,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只要觀察自心,勵力于轉惡成善,則如上弦月一樣,最終肯定會德行圓滿。

  行爲小心謹慎者,博得諸衆之恭敬,

  諸放逸者見彼時,亦會畏懼被懾服。

  言行謹慎、小心取舍的人能博得衆人的恭敬,那些放逸身心行爲輕浮的人,一見到他就會非常害怕而被其威懾力所鎮服。

  做任何事情,若能以戒律世規來衡量約束自己,則必然會贏得衆人的贊歎恭敬。但世人不了知這些,本來心地善良,只因爲平時說話做事欠思考,冒然而行,致使衆人對他印象不良,甚至認爲他是個惡劣的人。修行人中,尤其是剛學佛者,本來一直在放逸中度日,根本沒有一點寂靜相,說話也是高談闊論,像在商店裏大街上一樣大吵大嚷搶嘴快舌,走路一蹦叁丈高,左搖右晃,橫沖直撞,對年邁上座也不知恭讓道旁。這些人一旦突然撞到具足威儀、嚴持淨戒者,恨不得馬上鑽到地縫裏躲起來,羞愧無比。所以,我們平時應學習先賢大德的四威儀,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鍾、臥如弓,讓後學者能效仿並生起敬畏之心。

  貪欲諸禍之根本,佛陀說爲木鼈果,

  雖未斷除諸貪執,卻莫貪得無厭也!

  貪欲是一切禍患的根本,佛陀將它比喻成木鼈果,所以我們暫時雖然不能斷除一切貪欲執著,但也應盡量對治,不能使自己貪得無厭。

  世間有情被無明癡心所惑,無始劫來,耽著飲食住宅、兒女情長、榮華富貴、享受快樂等等,産生了難以滿足的貪欲之心。因今生享樂造業,來世感受痛苦,《妙法蓮華經》中告誡我們:“汝等莫貪欲,貪如木鼈果。”木鼈果子外看色鮮形美,芳香襲人,令人垂涎,但若食用,馬上會斷送性命。同理,世人享受妙樂,滿足了自己一時的貪欲,但最終都要去閻王前清算債賬,受苦無量。

  作爲欲界衆生,無法使自己刹那斷盡所有的欲望,但絕不能和世間從未被正法調化的有情一樣,受貪欲的驅使瘋狂地追求欲望來滿足自己。以五欲妙樂來斷除欲望,猶如渴者飲用鹽水不能解渴一樣,永無盡時,反而會帶來更多的痛苦。如一個窮人貪戀于公主,因無法滿足致使精神失常。可歎的是,世人爲了財色名食睡,日夜貪執,在所不惜,“猶如自造箭,還自傷其體,內箭亦如是,愛箭傷有情”。修行人明知輪回由貪執而生,反將珍寶人身浪費于畜禽淫欲之樂,豈不枉費人身

  如《四百論》雲:“犬等亦所共,惡慧汝何貪。”修行人雖不能立刻盡斷貪種子,也不能太暴露,一旦貪心退消,自己會爲一時的貪欲而面紅汗顔。所以稍有理智的人,應竭力對治自己的貪心!

  具足梵行居士戒,君主世間之莊嚴,

  猶如群星中明月,諸衆生起歡喜心。

  君主如果嚴守居士淨戒,具足清淨梵淨行,就成爲整個世間的真正莊嚴,猶如千萬顆群星中清涼皎潔的明月,能使衆人生起極大的歡喜心。

  梵行居士戒,是指在家男女所行持的斷除淫欲等五條居士圓滿戒,如康熙帝、文人學者中的蘇東坡、範仲淹等,大多自己持梵淨行,同時也影響到其周圍人崇尚道德, 。他們能真正地爲民衆帶來利益,猶如明月,成爲人心沈迷于無明黑夜中的所依,是世間的莊嚴,深爲衆人擁護愛戴。

  同樣,修行人中,若是戒行清淨,如大成就者托嘎如意寶,且不說他自身受人倍加恭敬,即使是在他座下聞思修的弟子,別人都會另眼相待,一時在世人心中崇敬無比,僧人們都爭相親近,而成爲時代的莊嚴。

  所以,無論是什麼人,只要如法持戒,衆人一定會視如日月般的莊嚴,歡心擁戴而鸾翔鳳集。

  君主除非自己妻,若與他人行邪淫,

  今世損壞自聲譽,來世墮入惡趣中。

  君主若不節製貪欲,于自妻不能滿足欲望,仍與其他女人行邪淫,不但毀壞其今生今世的榮譽聲望,來世必將墮入惡趣,感受業報苦果。

  邪淫的過失非常大,如《諸婆羅門經》中說:“佩帶裝飾他人妻,猶如烈焰當舍棄,獲得自妻應滿足,邪淫如毒切莫行。”爲貪欲所驅使的人,不會顧忌名聲地位與廉恥,在貪欲增上時,早已將倫理道德抛在九霄雲外,簡直變成了貪心的奴仆,把別人的妻室帶在身邊,寸步不離,卻自以爲滿足。正如《中觀四百論》中所說:“非愚孰妄執,唯婦爲樂因

  ”愚癡到別人都覺得面紅,引起衆人的輕蔑與公共輿論的抨擊,致使名聲掃地。幾年前某一總統,類似的醜聞報道一直延續至今,他爲了轉移公衆的目標,又與別國交兵,遭到世界人民的指責,與其初任相比,名聲自然是一落千丈,這都是非法行帶來的今世結果。再看當今社會,一些內在空虛的人,沈迷低級庸俗的東西,一些腐敗的權貴,或稍有幾個臭錢的人,將出入妓院作爲一種時尚,或者通宵在黃色錄像廳中度過,這些惡習已經蔓延到大街小巷,偏僻山溝,腐蝕著每個人本來善良的心靈。有智之士,爲什麼還不深思:人類爲後代將留下什麼樣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

  前幾年虔信佛教的不丹國王,曾祈求法王晉美彭措大德傳一殊勝法要,法王便要求他學習此君規教言。誠然,一個君主,即便只能銘記奉行遵循這一偈,也會不失衆望,來世會享受安樂。

  若爲貪欲鐵鈎縛,雖是君主無自在,

  大象雖身強力壯,若上鐵鈎聽使喚。

  假若被貪欲的鐵鈎所牽,此人雖然是萬人之上的君主,其身心也無法得到自在,大象雖然身強力壯,若被鐵鈎所馴服,也會任聽使喚。

  爲業力所主宰的人們,是無法認識到貪欲的過患,並將其轉爲道用的。貪欲猶如鐵鈎,當它束縛了人們的自相續時,人們只能束手就擒,無論貧富貴賤將平等受害。縱爲君主,也是難逃此關,只能隨鐵鈎將彼牽引到貪心叢生的沼澤中,而不能自拔,無力對治。從前的大天,曾爲貪心役使,欲與母親邪淫,殺了父親,後來喪盡天良,…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