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14

  ..續本文上一頁居然又殺了母親。若君主大德,不檢點身心對治貪欲,也難免像大天一樣身無自主而無惡不作。如同大象雖然力大無比,若爲鐵鈎所服,孩童也能隨意役使。如今對某些高官人士如是傳言:衆人前高高在上,婦人前唯命是從。其中就是因被貪欲所使,而成爲孺婦之奴仆,買菜做飯也哼著小曲,倒痰盂也高興得腳不點地,否則,會遭來婦人的白眼責罵,真是“貪欲無常恒受責……愚者恒時依貪欲”。

  修行人更應該注意,因爲魔王波旬會常常放出貪欲的毒箭,企圖損壞出家人的相續,一旦染上此劇毒,很快遍及全身,自此就如印光大師所說:“正知正念的智慧,此時也是無濟于事。”所以,修行人應經常修白骨觀,依緣起性空甚深之理來觀諸法之本性,對治自己的貪欲,或者經常聞思中觀經論,如《入中論》、《中觀四百論》、《入菩薩行·智慧品》等,再叁深思。能于自相續中生起真實的定解,則無論魔王波旬射來怎樣的亂箭,有了這些如銅似壁的擋箭牌,就不會像馴服的大象任人主宰,而能如雪獅一般巍巍安住于正見的雪山中如如不動。

  恒時若依諸貪欲,如火加薪日熾盛,

  彼毀盛德聲譽等,是故知足則安樂。

  如果常依各種貪欲奢望來滿足自己,就如同在火上加柴薪愈趨旺盛,結果只能是毀壞相續中的盛德和世人共贊的美譽等。是故應以知足少欲爲所行之准則,必然會自得其樂。

  世人對財、色、名、食、睡的貪執都是無止境的,如《四百論》雲:“雖經久受用,境無窮盡際,如惡醫治病,汝身勞無果。如有依土蟲,愛土終不息,如是愛欲人,欲望增亦爾。”如乾隆帝之大臣和坤,所貪之財勝過國庫之多,仍不厭足,後被清查,沒收充公,將其囚于牢獄,他才反省深思悔歎到:“人生百年如一夢,多年貪財豈應理,至今思之遂已晚,爲財贻誤此生事!”幾年前的某歌手,曾因貪女色而叁番五次成爲獄中囚,其“悔恨歌”流行一時,警誡世人。有些人爲了貪名聲地位,而趨炎附勢或以錢買官,討好賣乖,拉著領導的鞋後跟往上爬,失去了正常的人格,遭來世人的譏諷。這些人對其各自所貪,起初貪一份,後來無法自製,得寸進尺,得尺進丈,貪欲心之增長猶如于旺火上加薪之勢,日勝一日,往昔的盛德威望等一切,皆被貪欲之火化爲灰燼。以貪累形,得不償失,今生失毀一切威德盛譽,來世也只有自食其果,所以應以知足常樂、少欲安心爲座右銘。古人顔回一瓢一食尚足矣,古德亦有山洞叁衣爲依者。凡賢聖人中,家財萬貫妻妾成群者,曾見有幾多

  因此,大家應如噶當大德所說:“心依于法,法依于貧……”這樣,今生德望增長,來世安樂無疑。

  一人雖具大地上,所有欲妙諸受用,

  不得滿足複生貪,故當少欲知足也。

  一個人雖然擁有了大地上所有的欲妙,具足一切受用,但仍然不能滿足其欲望希求之心,還會生起更強烈的貪求心,所以應當遏止貪欲,知足少欲才是。

  世間凡夫常以自己的錯覺而誤將所尋得的暫時滿足作爲一種快樂。然而欲望猶如無底洞,除了少欲知足以外,沒有任何東西能填滿它,得十貪百,得萬希億。除了真正的大成就者,無論是窮富都會有粗細不等的貪欲煩惱。像南方某市的一位老總,他的固定資産上億,高級豪華轎車有七輛,每天的消費耗資幾千,但他還是每天像綠頭蒼蠅一樣,唯利是圖,忙著交易,沒吃過一頓安甯飯。看上去他一點也不厭煩,沒有半點滿足感,有可能把地球裝在口袋裏,他還嫌不夠,更希求得到月球一樣。正如《因緣品》雲:“天降糧食珠寶雨,多貪凡夫也難足,智者以此知欲樂,無窮過患之害性。”有些地方的出家人,自己擁有小車、別墅、大哥大,存款上萬,施主供養至少上千才肯接受,還拼命白天趕經忏、打水陸,交叉做幾堂佛事,晚上還高價爲人超度……又不舍得上供下施,貪這麼多錢可能去賄賂閻王爺吧,否則幹什麼用呢

  除了增添防盜之煩惱,肯定對道心毫無助長。所以,這些貪財鬼守財奴應反思一下:究竟這些錢財對你的今生來世有什麼幫助

  事實上,真正的快樂不是貪求得來的,而是像佛陀和曆代大德那樣知足少欲才能獲得。

  具有知足勝財富,了知分寸勝行爲,

  始終如一情誼長,具大慈心勝尊主。

  具足知足少欲則是擁有了世上最勝妙的財富,言行掌握分寸則是極殊勝的行爲;自始至終情誼綿長,並且具大慈悲心,這才是世間最尊貴的君主。

  世人誰都希望自己富有,然而最殊勝的財富,唯有知足者才擁有,因對自己的現狀滿足,別無所求,故無有缺少。否則,即使具有叁千大千世界的財富,他仍不滿足,還是覺得自己很貧窮,心裏很痛苦。深居山洞的米拉日巴尊者,雖然小偷在洞裏也難找到食品,他自己的內心卻很富有。現代有些大法師,言行有分寸,說話恰到好處,爲人處世適可而止,對等同的人十分謙讓,不會喜新厭舊,隨便結交,對待親近他的人,他很善于根據各人的性格習氣,以不同的方法調伏。對待弟子中那些身心疾病十分嚴重者,特別悲愍,常在百忙中抽出時間與他們交流心得,拿出錢財藥物廣作惠施;看到小蜘蛛也輕輕將它放進房間火爐旁邊,以免它凍死。平時,他爲救出屠宰場中待宰的牦牛而費盡周折,盡施己財,竭力放生,以至于不知其大名的人們,只要一說“放生堪布”,便會知曉。如是慈悲的勝尊,只要一提到他,個個都是贊不絕口。

  人們視爲日月的聖君,對人們深具慈憫並且情長如流水,亦像山王一樣穩固可靠。正如俗話說“衣服是新的好,人是舊的好”,也是說明故交老友可靠的爲人准則。這一點,佛教僧團內是勵力提倡的,師徒永不分離,到老死乃至生生世世,這是最長的佛法情誼,也是大家所共同祈求期盼的。像曆來很多大成就者均是依止善知識幾十年,善知識也始終如一,慈心護持弟衆的慧命。這樣的怙主才是最殊勝的尊主。所以,修學大乘的行人,以後理應知足少欲,行爲掌握分寸來嚴以律己,具大慈心來善待他人。

  是故謹慎不放逸,一切威儀當如法,

  佛陀亦依善威儀,調伏多數所化衆。

  所以,平時當謹慎而行,不放逸而爲,一切行爲如理如法,釋迦佛陀當年也是依靠至善的威儀,調伏了許多有緣的衆生。

  衆生的根界意樂有種種差別,調化的因緣和方式也應各個不同。如世尊足下智慧第一的舍利子,初始持外道行,在見到威儀第一的馬勝比丘時生起信心而轉入聖道。又如,世尊曾托缽入城中乞食,那些種姓惡劣的娼妓屠夫等,爲佛陀叁十二相八十隨好懾人的威儀而折服。如今的有些大德,在亞洲榮獲諾貝爾獎的衆人聚會時,發表演講,許多非佛教徒,因其威儀堂堂而對佛教生信。因此,佛陀爲我們製定了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其目的在于依此能使修行人身心調柔,寂靜威嚴,同時使他人能見而生信。

  有些身心放逸的人,會強詞奪理辯解道:只要調伏了自心,外在的一切大可不必那麼束縛。然而末法時代的惡劣衆生,福淺慧薄,大多數人只憑儀表的第一印象來妄斷一個人的好壞,所以許多大德經常在教化弟衆時,再叁地強調:即使有瑜伽士的證悟,也必須外行小乘別解脫戒的律儀,爲慈憫于廣大衆生故。確實,覺行圓滿的佛陀,尚且善以威儀調化衆生,何況如今的後學行人

  目光僅視一木轭,步履適中緩慢行,

  行時如法極莊嚴,眷中猶如大象王。

  行走時,目光只能向前看一木轭遠,步伐不快不慢急緩適中,這樣如法而行,猶如大象王一樣穩重而極爲莊嚴。

  作爲修行人來說,行走的威儀有具體要求,律藏《積集經》等經中有雲:“目視前方一轭許,不應左顧與右盼,亦勿瞻前及顧後。”《入行論》亦雲:“吾終不應當,無義散漫望,決志當恒常,垂眼向下看。”平時當具儀而行,在特殊時才有開許。出家人在衆人中行走時,如果不注意,會醜態百出。有一次,去朝山,一個小沙彌一蹦叁跳跑在前面,回頭高興地喊叫後面的同行人,結果不小心,一腳踏空,下湯圓一樣滾到山溝裏……類似這樣不顧威儀的跑跳都是不如法的。在南傳佛教國家,僧侶們每每都是手持缽盂,緩步去乞食,否則將會空餓肚皮,遭來譏嫌。除了有虎豹豺狼威脅到生命時,才開許急行快跑,平時所見到的都是威儀具足十分令人生信的沙門。同樣,君主若是體恤民情出巡時,毫不顧及自己的行爲而左搖右擺,或是坐無坐相、站無站相,肯定會爲眷民暗地恥笑。若是行走步履穩重,站時四平八穩,坐時端端正正,衆人一見便能心生敬畏且被潛移默化。所以,每個人應該學習這些道理並盡力如法行持,整個人類就會十分文明!

  墊上如如端直住,舉止悠然而文雅,

  坐時猶如金山王,如是穩重極莊嚴。

  安住在坐墊上時身體端直如如不動,言談舉止悠然而文雅,坐在何處也猶如金山王巍然自如,這樣的穩重者,在衆人眼目中是極爲莊嚴的。

  佛陀爲我們製定過,晝夜六時于四威儀中應恒時護持叁門。在平時也不應東倒西歪,倚柱靠牆,背背相靠,左搖右晃。尤其是法會時間過長而顯得疲倦,不願端身正坐,此在百衆學篇中明示爲犯惡作罪。有些大德,對這些學處善于身教,親自作表率,平時亦是于僧衆中一直端住,像雄獅坐在雪地上甚爲威嚴,僧衆們也是敬仰而隨行。同時,一個極爲穩重的人,談吐非凡, 慢條斯理,舉止落落大方,悠然自得,恰到好處,無形中流露出高貴儒雅的氣質,見聞者不禁肅然起敬。安坐時就同如如不動的金山王,一切時處,與安放的佛像無別,在人們的心目中,都把他視爲大地上的莊嚴而欽佩隨學。

  同樣,一個世間君主,他的行住坐都非常穩重,舉止溫文爾雅,給人一種可靠信賴感,世人也將他看作人中的莊嚴而敬佩愛戴。所以,無論世人還是僧人,只要穩如金山,舉止文雅,便是人中的莊嚴。

  進餐適量不亂逛,穿戴整齊晨早起,

  口中出言合適宜,如此君主具安樂。

  飲食適度,威儀具足,穿戴整齊,日日早起,說話輕重適度,高低快慢適中,這樣的君主必然具足安樂。

  無論何人做何事,皆以適中爲佳。如吃飯進餐…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