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15

  ..續本文上一頁當有節製,人們常言:飯吃八分飽,人活百歲老。蔣揚欽哲仁波切說:如法食以無貪印持。飯食過量,身體重易昏沈,過少則削弱體質,做事無力,坐禅觀修生不起,故要應量而食,對觀修和身體皆無妨礙。吃飯時,要文明、如法,不能像乞丐一樣,邊走邊吃,或者談笑風生,碗缽作響,像彈奏交響曲一樣。或者口中發出“咂咂”、“唏唏”等聲音,像饑荒年沒吃過飯一樣。這些在律儀門及四分律中都有廣明,皆當如法而行。否則,既不文明也不如法,平時應該注意。

  穿衣要整齊,適合身份,各人有各人的穿著打扮,在家人穿在家人的服裝,出家人著出家人的法衣,都要簡樸、大方、得體、淨潔、整齊。尤其是出家人,漢裝有穿漢裝的規矩,小和尚與大和尚的穿法,顔色都有不同,藏裝下裙的高低長短不一,不能內長外短,左高右低等,有七個不准,否則別人會笑話或對之不恭。

  事業的成功和修行增上的根源是精進不懈,日日早起。如人們常說:“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一般寺院都規定叁點起床作早課,再打坐、背誦等,學校裏也規定有早讀等。如今人們都顛倒亂爲,晚上像夜貓子,逛夜市、吃夜宵、打牌等,白天呼呼大睡,時間全都浪費了,事業一無所成。

  說話是一門藝術,內容、措辭、音調若都很適中,聽者會覺得是一種享受,也易于納受對方的觀點。說話時所說的是真心實話,語氣委婉柔和,語調不高不低,說者很悅意,聽者也很入耳。彼此語言的交流,其實是心與心的相契。

  如果君主、修行人吃飯適量,穿衣整潔,起居定時,談吐適中,肯定他的生活充滿快樂。

  君主何時不應將,獵人屠夫及娼妓,

  攝爲自己之眷屬,亦不獨自行林中。

  君主在任何時候都不應將惡劣種姓的獵人、屠夫和娼婦妓女,攝受爲自己的眷屬,也不應該獨自一人漫遊于林中。

  對那些手持獵槍、撒網罟、挖陷阱,用盡手段殺害無辜山禽野獸的獵人;高舉屠刀,手拿綁繩,心腸歹毒,宰殺牛羊雞魚的屠夫;不顧廉恥,以色賣淫,誘惑人心的娼婦妓女,所有的君主,絕不能把這些惡劣者攝收爲自己的眷屬。一方國土中,獵人和屠夫衆多,整個環境都被殺氣騰騰的氛圍所籠罩,有說不出的陰森感。現在請大家睜開眼睛看一看,在一些西方國家地區,竟然有這種現象:屠夫獵人聯手開公司,特製一套砍殺武器,裏面傳出的是陣陣撕心裂肺的慘叫,簡直是獄卒來到人間,不得不讓人聯想到“人間地獄”;妓女猖獗,橫行于市,傷風敗俗,一城一鎮之內,妓院競相爭搶路人宿客,分出層次,活動于酒桌旁卡拉廳,妓女一條龍,政府發“證書”,居然每月交稅正式營業,並互相祝賀“生意興隆”,真讓人痛心疾首!若君主稍微明智一點,應該統統將這號人物加以改造,以免汙染了大地,給人類帶來晦氣。

  國王不應獨自去林中打獵遊逛,以免不幸遇上猛獸和歹徒,身家性命難保。修行人若是能獨自調伏禽獸獵人等,去林中靜修也無妨;若是爲了消遣散心,尤其是女衆,最好不要獨往林中,以免不測,而應安坐墊上,漫遊在書林中,方能真正地善伏自心。

  無有意義渡大江,玩耍毒蛇猛獸等,

  乘騎不馴野馬等,若行此事毀自己。

  在沒有很大意義的情況下,不要橫渡洶湧澎湃的大江、玩耍毒蛇猛獸、乘騎未馴服的野馬等,君主如果樂于行持這些無聊的事,則很快會毀壞自己。

  現在許多人從來不涉閱經論,也不索求人生的真谛,內心極爲空虛無聊,往往賴以外境尋歡作樂,尋求刺激而消磨時光。夏天帶著救生圈去遊泳度假,經常是好遊者多死于水中,成爲弄潮者畢竟爲數甚少。無所事事時,玩耍毒蛇、挑逗獅子老虎等,一不小心就會刹那間送命歸西。還有些人騎烈馬開快車,結果沒有找到快樂,反而摔得粉身碎骨,車毀人亡……這些人爲什麼不用這珍貴的人生尋找佛法的渡舟,去橫渡茫茫無涯的生死大海

  爲什麼不在經論中尋找智慧的准繩,去調伏自己嗔心的毒蛇

  爲什麼不從大中觀中找來空性的斧頭降伏煩惱的猛獸

  爲什麼不拜讀經論找到正知正念的馬鞭調馴自心的意馬

  只可惜,他們僅僅借著外境的玩樂而枉費自己的人生,踉跄慘跌于輪回的痛苦深淵中!

  是故國王衆君主,一切事業諸行爲,

  當依佛經論典中,所說嚴謹而守護。

  所以國王及衆君主的一切事業與所有行爲,應當謹依佛經及論典中所宣說的去嚴謹守護。

  國王的事業是治理國家,使臣民百姓安居樂業,行持善法,國家繁榮昌盛。若能執行仁政,以佛法治國則是民衆的福星,因爲這樣不僅對民衆今生有利,而且于來世也受益匪淺。曆史上的明君在治理朝政時,均有精通叁藏經論的國師相輔,當抉擇國事時,君主皆征詢國師之意,學富五車的國師會一一引經據典詳作取舍,君主才依此奉行。古代聖賢君主赤松德贊依止西藏佛教的祖師蓮花生大士,謹遵其教言統領臣民,如今泰國的國王大臣們對國家大小政策的製定,必先請示僧王,經開許後,才定案實行。若是每一君主都能如此行持,那才是真正利益人民的聖明君主。

  高僧大德的事業是依據佛法行持一切事業,真正地利樂一切有情,其所作所爲,一舉一動皆謹依教典嚴格行持,無有違犯,這樣才能成爲世間極爲殊勝的莊嚴。如今的寺院住持,依照佛經攝受弟子,調伏其相續,遵照論典格言處理世事,什麼事情都會處理得很圓滿,以此欲成辦弘法利生的事業自然會得心應手,所作所爲也深得人心。若寺院住持,行爲取舍僅以自己的分別念,既無根據也不嚴謹,將經論束之高閣,作爲禮拜的對境,而不把它作爲取舍的所依,結果人走鳥飛,哪裏談得上利益度化他人

  所以,謹依經教論典主辦一切事業是利樂有情的根本保證。

  僅見亦能生歡喜,月亮位于虛空中,

  諸衆眼前倍絢麗,君主莊嚴此大地。

  僅見就能生起歡喜心的月亮,您住于群星集聚的虛空中;在衆人眼目中顯得分外絢麗的君主,您莊嚴于衆人依存的大地上,二者僅僅是位置的差別而已。

  每當月半十五吉日良宵,夜幕降臨之時,東方那一輪皎月冉冉升起,悄悄給辛勞的人們在夜間送來光明,默默地勾起詩人墨客誘人的遐想,使他們筆下生花,給獨在異鄉唯異客的漂泊者,寄一份“千裏共婵娟”的思鄉之情……萬千思緒的人們,或苦思冥想的禅修者,一旦看見一直微笑的您,心情會倍加舒暢,難怪詩人稱您是甘露丸,凡是身心熱惱痛苦的人見到您,都會得到快慰和清涼。您也曾送與許多靜修者證悟真谛的無言啓示,在整個大地上,有誰見您而不生歡喜呢

  您是群星的主尊,您是虛空的莊嚴!同樣,衆人仰慕的上師,地上那些利欲熏心的人們,見到您就會不由自主地布施供養;那些貢高我慢的凡夫後學,見到您就會身不由己地五體投地;那些妄念紛飛、不能調伏自心的老僧,見到您就會萬念俱寂,頓忘人法證真空。只要您出現在衆人中,八十歲的老翁也會像孩童一樣,欣慰難忍。您的慈心,您的智慧,令人們的智慧蓮心爭相綻放,絢麗馨香。正如詩學中常喻:“天上的月亮,地上的君王,位置有上下,其余無不同。”君主的功德如圓月無有缺少,君主的品德如皎月潔白無瑕。真正的君主,即是地上的明月,時時刻刻都會遣除人們內心的熱惱。

  眷衆群星所圍繞,住于善規虛空中,

  高尚品行光輝者,宛如滿月之君主;

  天界諸天能生喜,何況說是人間衆

  是故善行之君主,住于何處增吉祥。

  如群星般衆多的眷屬周匝圍繞,行爲安住于善規的虛空中,這種品行高尚、完美無缺的君主猶如遍灑光輝的滿月,天界的各個天尊都能生大歡喜,何況說是他所統領的人間眷衆呢

  因此,具足善行的君主,無論住于何處都能增上吉祥。

  本品終結的兩偈,若此君主以上師而言,就是扼要地總括了具相上師的德行,並從方方面面說明了猶如滿月的上師所具足的高尚行爲。如滿月居群星之首,爲群星所捧服,上師則爲衆生之無上導師,是菩提道上的引路先驅爲衆人所敬仰;甯靜的夜晚,滿月周圍的群星光芒閃爍,靜靜的深夜,君主足下的眷衆拜讀經論教典的各色電燈漫山遍野,五彩斑斓;滿月安住于無風的晴空中給行路人默默地照明,君主則安住于世法與佛法的善行中引導人們走出內心的黑暗,趨向法界的光明;月亮的光輝灑遍大地,上師的教法普照並滋潤著人們的心田……天人本因行善才感生天界,他們見此盡善盡美的君主,自然忍不住生起大歡喜,勵力護持,受諸天護持怎能不增上吉祥

  現在這個時代的衆生,僅僅依靠大圓滿的證語是很難調伏的,要有很多善巧方便才行,否則,弟衆中會以嫉妒等産生各種煩惱。若不精通這些教言,很難合衆人意,初始,弟衆可能是成千上萬,但漸漸會越來越少,也可能只剩下光杆司令一個。有些寺院住持,從幼年就學習二規教言及經律論等,到度生因緣成熟,就如日月運行于空中一樣暢行無阻,天順人願,一切遂意,這樣的君主,四大天王、梵天、帝釋日日善護,乃至如《事師五十頌》中雲:“十方所住諸如來,叁時現前爲作禮。”人間的大德、國王、臣民百姓,無不從內心深處依怙他,無論他住在何處或莅臨何地,人們都會如百川彙大海般地競相投歸。甚至邀請信函,多如雪花,因爲他每到一處,都會奉勸衆多人們:戒殺放生,奉行五戒十善;整頓僧團,倡導以戒爲師等賜予發自肺腑的甘露教言,凡到之處人們都會受益匪淺,免除很多天災人禍,整個地方都是吉祥如意。具相之君主,自始至終如滿月一樣,給人天增上吉祥。

  第四品 觀察語言

  世間一切取舍事,皆從言中可了知,

  是故無論任何語,當思功過而言說。

  世間上一切取舍之事,都可以從話語中了知,所以,無論對任何語言,應當先思維其功德與過失,爾後再言說。

  語言是人們互相了解的渠道,世出世間的一切取舍事,都是從語言中了知的。如法師在傳法過程中,經常強調因果、人格、戒律、聞思修,就可了知這位上師是遵循世尊的足迹引導衆生趨向善道,值得依止,對他作恭敬贊歎…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