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16

  ..續本文上一頁依止都是功德,應當對別人也如實宣說其本有的功德。若是來路不明,自封的“上師”,說話瞞頭蓋尾,講神通,攀緣找錢,基本的八無暇也講不清道不明,其人品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平時處處留心某人的語言,就可抉擇出自己該取該舍的對境。特別是衆人面前,說一句話,要看十個人的臉,反複思維,因爲說出去的話如潑出的水,是收不回來的。若是對衆人有功德就一定要說,若給佛教僧團會帶來不利,話來嘴邊也不要出口。尤其道友之間,不能說話不長頭腦,管它叁七二十一,嘩拉嘩拉,不管別人生邪見,也不怕自己造口業,嘴巴不爲前途著想,到了查追原因時,哭哭啼啼離開了道友僧衆,只是痛悔自己的語言把自己趕走了。所以,我們說話一定要再叁思維,不能圖一時的口快而自食其果。本人曾幾次發心講此語言品,今日機緣成熟,與大家共學,唯願都能受益。

  有時緘默不成事,有時默言成辦事,

  若不了知應說否,信口雌黃多過患。

  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有時沈默緘言無法成辦事情,有時以此卻能成辦事情,若是不了知應說不應說的時間,信口開河,亂說一氣,則必定會引生衆多過患。

  有些人認爲言多必失,適時也不說話,什麼時候都保持沈默是金的態度,或者又有認爲道理不講他人不明,什麼事情都要說清楚道明白,這兩種觀點都不正確,該說的一定要說,事情才能辦成,不該說的一定不說,到了一定的時候再說,才不會影響事情的成辦。

  尤其是一個部門的負責人或寺院的住持,不能像佛像一樣,風吹滅了油燈也是笑眯眯的,狗叼走了神馐供品還是笑眯眯的,從來沒有過明確的表態,讓衆人莫衷一是,無所適從,事情也只好一拖再拖,一誤再誤,結果一無所成。在該抉擇的時候,一定要理直氣壯,按照戒律及教言中的准則講明,即使那些不如法不懂戒規的少數人不高興,也不能顧及,否則,整個僧衆做得不如法,其過失自然歸于負責人。比如大家要求背誦某部大論,向法師請求時,法師只字不提,只是笑一笑,大家也不敢冒然行事,因爲沒有明確的開許,就放下來不背誦,結果耽擱下來又是一年浪費過去,什麼事情也沒辦成。

  有些時候做事情又忌諱過早張揚,就是常人所說的滴雨未下雷聲震天,特別是某些大德打算去某地傳講甚深法要之前,幾年的籌備工作最多一兩個人知道,直到百分之九十九成功了,才對大衆宣布。這樣,就避免了很不必要的麻煩,事情也順利辦成了。

  很多事情不到時候,隨便一傳十,十傳百,肯定會弄巧成拙的,並留下很多後患。因此,要分清說話的界限,不能不分時間、地點、對象,像留聲機一樣,說個不停,或者像雕塑一樣一言不發,這都會引來不必要的過患。應該當仁不讓,該說的一定說,不該說的到海枯石爛也不要說出來。

  實語乃爲勝功德,故君主當說實語,

  言說實語應贊歎,妄語受責當舍棄。

  說真實語是最爲殊勝的功德,所以,君主應當說谛實語。說實語理應受到贊歎,打妄語必然會遭到衆人的責備,所以應當舍棄。

  如《阿彌陀經》中雲:“舍利弗,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出廣長舌相,遍覆叁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意爲說誠實語,能具如是舌相功德,使叁千大千世界衆生爲諸佛所護念,一時同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凡是發心爲叁界輪回衆生得到究竟解脫的君主們,應當遵佛之言教而說谛實語,谛實語確實具足很多殊勝功德。

  說實語經常會受到當時人們的共同贊歎,正如人們經常贊歎說:“那個人所說的百分百可靠,像純金一樣的,一丁點也不會有假。”就像有些人,看上去很笨,說話也沒有技巧,老實巴交的,一是一,二是二,這樣的人,一開始,別人會有其他看法,但日久見人心,久而久之,對他所說的話,大家特別相信,經常會稱贊隨喜他的功德。那些油嘴滑舌的人,雖然說的比唱的還好聽,都是瞎編一套,張口是謊言,閉口是妄語,不過幾天或幾次交道,馬腳露出來了,其必然受到衆人的責備或敬而遠之,甚至引起公憤,這樣的不良習氣,無論是以現世果報還是來世的果報來衡量,都爲應舍棄之處。尤其是身爲佛子,不能因爲一時逢迎別人而謊話連篇,致使毀壞了自相續,對自己的今生來世肯定無益,在家白衣也不易起信心。我們對誠實的衆生都應該彼此以發自肺腑之言來友好相待,舍棄一切不實語。

  應保密事雖未說,有必要故無過錯,

  非爾一切平常語,妄說少許亦卑劣。

  理應保密的事,即使沒有實言相告,因爲有此必要,所以也沒有過失。如果不是這樣,在平常的語言中,僅說少許的妄語也是非常卑劣的。

  最好大小事情都不要說妄語,但其中理應保密的不說也無過失。日常生活誰都有秘密,如囑托密、修法密等等。有許多人不明白這一點,往往在回答父母師長的問話時,總是爲難,說也不行,不說也不行,其實也沒什麼難處,只要你明說是“受人委托保密,恕我不能奉告”,明智的父母上師肯定不會追問下去,自己也不會有過失,這是智者的做法。像修法中的秘密,有的只能本人知道,誰也不告訴的,如一位上師修了四十年的一個法,連日日夜夜共住的道友也不知道。在誓言中有明確規定,有些修法,上師也不必告訴,對于這些類似應理的保密是沒有任何過失的。

  如果沒有很大的必要,平常也不能隨便亂說一氣。以前一個牧童,在山上邊玩邊唱:“狼來了,狼來了,狼來山上吃羊了。”別人聽後,信以爲真,氣喘籲籲跑到了山上,才知道他是信口亂唱的。第二天,狼真的來了,他又同昨天一樣叫,卻沒有一個人來,結果狼真的吃了羊,這就是亂說的後果。尤其是我們身爲人天師表,言行上要爲人表率,對待上師道友、一面之交的過客,不能說妄語。若對上師說妄語,根本騙不了上師,只是自己形成不良的習氣,造下惡業;若對衆生說妄語,本來就愚癡的衆生被你坑害了,自己也犯了自性戒及佛製戒。所以,無論對任何人,都沒有必要說妄語。在西方國家有一個比較良好的傳統方式,就是總統在上任之前一定起誓,並有特級法官專門監督他的言行,這樣有一定的約束,既不敢妄語也不敢妄爲,人品就會愈趨完美高尚。

  于具智慧正直士,直言相告令生喜,

  于狡詐行之愚者,亦無必要說直語。

  對具足智慧正直者前,直言不諱,實語相告,能令他生起歡喜心,但對那些口是心非的狡詐愚人,也沒有必要對他直話直說。

  在智慧正直者前,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誠實。具足智慧的人,他一眼就能洞查事情的究竟實質,對他不必要用不了義權巧方便的悅耳語與他繞口舌,如果一語道破,直截了當,他會特別高興。正直的人本來就喜歡直來直去,討厭拐彎抹角,所以對他直話直說,他就覺得你人品很好,也會特別高興。尤其是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有些人會擔心若是說了實話,上師會對自己印象不好,或者讓上師不高興有罪過等,類似的顧慮,大可不必。因爲上師從來都是以真心利益弟衆,從調伏弟子的相續出發,對弟子十分真誠極爲可靠。如果弟子直言相告,上師會用智慧來作出正確抉擇,對自他暫時究竟都會有極大利益,上師心裏會歡喜無比。

  但是對那些花言巧語、心懷鬼胎的狡詐者而言,不必要說直話,因爲狡詐的人,有時故意試探別人的口氣,像特務一樣,然後從中添油加醋、斷章取義、臆造一些子虛烏有的是非,與這種人打交道不必多磨牙,隨便應付幾句就可以,對他說實話確實是浪費口舌。狡詐的人表面上好像很關心某人,問長問短,之後卻取笑別人。對待這種人,最好對他禁語,沒必要理睬。所以,我們說話一定要分清對境,哪些是智者哪些是愚者。

  于忠心依自己者,直言不諱勿歪曲,

  于爲試探口氣者,不必直說適當敘。

  對忠心依止自己的人,應當推心置腹有話直說,不必隱晦,對那些試探自己的人,就沒有必要直接說什麼,適當說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就可以了。

  說話的對境是很重要的。如果別人誠心誠意依止自己,請問一些佛法的教理或做人的道理,自己就應一心一意地根據教證理證詳加回答,以佛陀的智慧寶劍撥開迷霧,盡量讓他徹底明白。若是道友或萍水相逢的朋友,他們也是想解除生活中的疑難才會請教的,爲了幫助他們走出困惑的深谷,那麼自己也應該誠心誠意地爲其未來究竟利益著想而奉勸或者直指缺點,以免他一錯再錯,跌倒在人生的旅途上。

  但是對那些口親心疏、好探口氣的長舌婦,應少加理睬。這種人有兩種:一種是有口無心的多事鬼,今天打聽這個,明天打聽那個,在一起大擺龍門陣,言多必失,傳來傳去,話都說變了原味,“傳承不清淨”是非就出來了,對這樣的無聊鬼,隨便說一些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事,叁言兩語打發就了事了。另一種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言在此意在彼,口裏說煙子,心裏想的卻是煙子周圍的人,總想從對方口裏抓住把柄,對他作一番批鬥,帶個“帽子”才罷休,對這種人,也不要與他直心交談,隨著他轉圈子談一談,烏鴉黑白狗貓玩耍的事就足矣。對什麼人要說什麼話,不能一視同仁,厚薄不分。

  除非無利無害語,心中斟酌之大事,

  若于非時脫口出,衆人皆知事不成。

  除了無關利害的事情外,若是心中斟酌籌量的重大事情,在非時脫口而出,大家知道後,這件事情就很難辦成。

  人們常說:“衆人之中說話難。”若是一些無關大局的話,倒沒有太大的關系,若是機密要事不小心脫口而出,就會節外生枝,很難圓滿。在衆人中一定不能將未來籌劃一一道出。有智慧的人,未來幾年的計劃步驟早已胸有成竹,但根本不會說出來。譬如,想建一個道場,先把所有手續辦好資金籌備齊全,建築工人聯系好,萬事俱備再對大家宣布何時奠基,正式動工,這樣一氣呵成,不會有違緣。否則,僅有一個想法,其余的一無所有,就逢人便說,建道場修寺院,大家你一個主意,我一個“高見”,還沒開始,便鬧一肚子不快,事情也只能如夢幻泡影。所以,應依寂天菩薩的《入行論》所說:“水鷗…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