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当有节制,人们常言:饭吃八分饱,人活百岁老。蒋扬钦哲仁波切说:如法食以无贪印持。饭食过量,身体重易昏沉,过少则削弱体质,做事无力,坐禅观修生不起,故要应量而食,对观修和身体皆无妨碍。吃饭时,要文明、如法,不能像乞丐一样,边走边吃,或者谈笑风生,碗钵作响,像弹奏交响曲一样。或者口中发出“咂咂”、“唏唏”等声音,像饥荒年没吃过饭一样。这些在律仪门及四分律中都有广明,皆当如法而行。否则,既不文明也不如法,平时应该注意。
穿衣要整齐,适合身份,各人有各人的穿着打扮,在家人穿在家人的服装,出家人着出家人的法衣,都要简朴、大方、得体、净洁、整齐。尤其是出家人,汉装有穿汉装的规矩,小和尚与大和尚的穿法,颜色都有不同,藏装下裙的高低长短不一,不能内长外短,左高右低等,有七个不准,否则别人会笑话或对之不恭。
事业的成功和修行增上的根源是精进不懈,日日早起。如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般寺院都规定三点起床作早课,再打坐、背诵等,学校里也规定有早读等。如今人们都颠倒乱为,晚上像夜猫子,逛夜市、吃夜宵、打牌等,白天呼呼大睡,时间全都浪费了,事业一无所成。
说话是一门艺术,内容、措辞、音调若都很适中,听者会觉得是一种享受,也易于纳受对方的观点。说话时所说的是真心实话,语气委婉柔和,语调不高不低,说者很悦意,听者也很入耳。彼此语言的交流,其实是心与心的相契。
如果君主、修行人吃饭适量,穿衣整洁,起居定时,谈吐适中,肯定他的生活充满快乐。
君主何时不应将,猎人屠夫及娼妓,
摄为自己之眷属,亦不独自行林中。
君主在任何时候都不应将恶劣种姓的猎人、屠夫和娼妇妓女,摄受为自己的眷属,也不应该独自一人漫游于林中。
对那些手持猎枪、撒网罟、挖陷阱,用尽手段杀害无辜山禽野兽的猎人;高举屠刀,手拿绑绳,心肠歹毒,宰杀牛羊鸡鱼的屠夫;不顾廉耻,以色卖淫,诱惑人心的娼妇妓女,所有的君主,绝不能把这些恶劣者摄收为自己的眷属。一方国土中,猎人和屠夫众多,整个环境都被杀气腾腾的氛围所笼罩,有说不出的阴森感。现在请大家睁开眼睛看一看,在一些西方国家地区,竟然有这种现象:屠夫猎人联手开公司,特制一套砍杀武器,里面传出的是阵阵撕心裂肺的惨叫,简直是狱卒来到人间,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人间地狱”;妓女猖獗,横行于市,伤风败俗,一城一镇之内,妓院竞相争抢路人宿客,分出层次,活动于酒桌旁卡拉厅,妓女一条龙,政府发“证书”,居然每月交税正式营业,并互相祝贺“生意兴隆”,真让人痛心疾首!若君主稍微明智一点,应该统统将这号人物加以改造,以免污染了大地,给人类带来晦气。
国王不应独自去林中打猎游逛,以免不幸遇上猛兽和歹徒,身家性命难保。修行人若是能独自调伏禽兽猎人等,去林中静修也无妨;若是为了消遣散心,尤其是女众,最好不要独往林中,以免不测,而应安坐垫上,漫游在书林中,方能真正地善伏自心。
无有意义渡大江,玩耍毒蛇猛兽等,
乘骑不驯野马等,若行此事毁自己。
在没有很大意义的情况下,不要横渡汹涌澎湃的大江、玩耍毒蛇猛兽、乘骑未驯服的野马等,君主如果乐于行持这些无聊的事,则很快会毁坏自己。
现在许多人从来不涉阅经论,也不索求人生的真谛,内心极为空虚无聊,往往赖以外境寻欢作乐,寻求刺激而消磨时光。夏天带着救生圈去游泳度假,经常是好游者多死于水中,成为弄潮者毕竟为数甚少。无所事事时,玩耍毒蛇、挑逗狮子老虎等,一不小心就会刹那间送命归西。还有些人骑烈马开快车,结果没有找到快乐,反而摔得粉身碎骨,车毁人亡……这些人为什么不用这珍贵的人生寻找佛法的渡舟,去横渡茫茫无涯的生死大海
为什么不在经论中寻找智慧的准绳,去调伏自己嗔心的毒蛇
为什么不从大中观中找来空性的斧头降伏烦恼的猛兽
为什么不拜读经论找到正知正念的马鞭调驯自心的意马
只可惜,他们仅仅借着外境的玩乐而枉费自己的人生,踉跄惨跌于轮回的痛苦深渊中!
是故国王众君主,一切事业诸行为,
当依佛经论典中,所说严谨而守护。
所以国王及众君主的一切事业与所有行为,应当谨依佛经及论典中所宣说的去严谨守护。
国王的事业是治理国家,使臣民百姓安居乐业,行持善法,国家繁荣昌盛。若能执行仁政,以佛法治国则是民众的福星,因为这样不仅对民众今生有利,而且于来世也受益匪浅。历史上的明君在治理朝政时,均有精通三藏经论的国师相辅,当抉择国事时,君主皆征询国师之意,学富五车的国师会一一引经据典详作取舍,君主才依此奉行。古代圣贤君主赤松德赞依止西藏佛教的祖师莲花生大士,谨遵其教言统领臣民,如今泰国的国王大臣们对国家大小政策的制定,必先请示僧王,经开许后,才定案实行。若是每一君主都能如此行持,那才是真正利益人民的圣明君主。
高僧大德的事业是依据佛法行持一切事业,真正地利乐一切有情,其所作所为,一举一动皆谨依教典严格行持,无有违犯,这样才能成为世间极为殊胜的庄严。如今的寺院住持,依照佛经摄受弟子,调伏其相续,遵照论典格言处理世事,什么事情都会处理得很圆满,以此欲成办弘法利生的事业自然会得心应手,所作所为也深得人心。若寺院住持,行为取舍仅以自己的分别念,既无根据也不严谨,将经论束之高阁,作为礼拜的对境,而不把它作为取舍的所依,结果人走鸟飞,哪里谈得上利益度化他人
所以,谨依经教论典主办一切事业是利乐有情的根本保证。
仅见亦能生欢喜,月亮位于虚空中,
诸众眼前倍绚丽,君主庄严此大地。
仅见就能生起欢喜心的月亮,您住于群星集聚的虚空中;在众人眼目中显得分外绚丽的君主,您庄严于众人依存的大地上,二者仅仅是位置的差别而已。
每当月半十五吉日良宵,夜幕降临之时,东方那一轮皎月冉冉升起,悄悄给辛劳的人们在夜间送来光明,默默地勾起诗人墨客诱人的遐想,使他们笔下生花,给独在异乡唯异客的漂泊者,寄一份“千里共婵娟”的思乡之情……万千思绪的人们,或苦思冥想的禅修者,一旦看见一直微笑的您,心情会倍加舒畅,难怪诗人称您是甘露丸,凡是身心热恼痛苦的人见到您,都会得到快慰和清凉。您也曾送与许多静修者证悟真谛的无言启示,在整个大地上,有谁见您而不生欢喜呢
您是群星的主尊,您是虚空的庄严!同样,众人仰慕的上师,地上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们,见到您就会不由自主地布施供养;那些贡高我慢的凡夫后学,见到您就会身不由己地五体投地;那些妄念纷飞、不能调伏自心的老僧,见到您就会万念俱寂,顿忘人法证真空。只要您出现在众人中,八十岁的老翁也会像孩童一样,欣慰难忍。您的慈心,您的智慧,令人们的智慧莲心争相绽放,绚丽馨香。正如诗学中常喻:“天上的月亮,地上的君王,位置有上下,其余无不同。”君主的功德如圆月无有缺少,君主的品德如皎月洁白无瑕。真正的君主,即是地上的明月,时时刻刻都会遣除人们内心的热恼。
眷众群星所围绕,住于善规虚空中,
高尚品行光辉者,宛如满月之君主;
天界诸天能生喜,何况说是人间众
是故善行之君主,住于何处增吉祥。
如群星般众多的眷属周匝围绕,行为安住于善规的虚空中,这种品行高尚、完美无缺的君主犹如遍洒光辉的满月,天界的各个天尊都能生大欢喜,何况说是他所统领的人间眷众呢
因此,具足善行的君主,无论住于何处都能增上吉祥。
本品终结的两偈,若此君主以上师而言,就是扼要地总括了具相上师的德行,并从方方面面说明了犹如满月的上师所具足的高尚行为。如满月居群星之首,为群星所捧服,上师则为众生之无上导师,是菩提道上的引路先驱为众人所敬仰;宁静的夜晚,满月周围的群星光芒闪烁,静静的深夜,君主足下的眷众拜读经论教典的各色电灯漫山遍野,五彩斑斓;满月安住于无风的晴空中给行路人默默地照明,君主则安住于世法与佛法的善行中引导人们走出内心的黑暗,趋向法界的光明;月亮的光辉洒遍大地,上师的教法普照并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天人本因行善才感生天界,他们见此尽善尽美的君主,自然忍不住生起大欢喜,励力护持,受诸天护持怎能不增上吉祥
现在这个时代的众生,仅仅依靠大圆满的证语是很难调伏的,要有很多善巧方便才行,否则,弟众中会以嫉妒等产生各种烦恼。若不精通这些教言,很难合众人意,初始,弟众可能是成千上万,但渐渐会越来越少,也可能只剩下光杆司令一个。有些寺院住持,从幼年就学习二规教言及经律论等,到度生因缘成熟,就如日月运行于空中一样畅行无阻,天顺人愿,一切遂意,这样的君主,四大天王、梵天、帝释日日善护,乃至如《事师五十颂》中云:“十方所住诸如来,三时现前为作礼。”人间的大德、国王、臣民百姓,无不从内心深处依怙他,无论他住在何处或莅临何地,人们都会如百川汇大海般地竞相投归。甚至邀请信函,多如雪花,因为他每到一处,都会奉劝众多人们:戒杀放生,奉行五戒十善;整顿僧团,倡导以戒为师等赐予发自肺腑的甘露教言,凡到之处人们都会受益匪浅,免除很多天灾人祸,整个地方都是吉祥如意。具相之君主,自始至终如满月一样,给人天增上吉祥。
第四品 观察语言
世间一切取舍事,皆从言中可了知,
是故无论任何语,当思功过而言说。
世间上一切取舍之事,都可以从话语中了知,所以,无论对任何语言,应当先思维其功德与过失,尔后再言说。
语言是人们互相了解的渠道,世出世间的一切取舍事,都是从语言中了知的。如法师在传法过程中,经常强调因果、人格、戒律、闻思修,就可了知这位上师是遵循世尊的足迹引导众生趋向善道,值得依止,对他作恭敬赞叹…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