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27

  ..續本文上一頁們會心生歡喜,而行善之人卻因此轉變爲行爲低劣者。

  曆來都是有福報的人們會感得明君聖主,沒有福報的一代會感得昏庸無能的君主。這些庸君根本不懂世理,自己的行爲也不如法,對行持二規善行的人們如眼中釘,卻對那些與他臭味相投的殺盜淫等無惡不作之人倍加仁慈,贊歎他們,隨順他們,使他們心裏無比喜悅,那些賢善之人心裏明知不應理,也不敢言語。世間人因爲不得不生存,爲了生存他們不得不違心地隨學。初始,對殺盜淫之不善行還內有愧疚,久而久之正如古人曾言“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幹盡壞事也毫無羞愧之心。這樣本來自己品行各方面很不錯,若不幸遇到昏君引導國民走邪道,自己就像掉到一個亂七八糟的大染缸裏,不染自黑。所以,國君至少當以人規善護自己的民衆,不能給他們行惡的機會。

  同樣,寺院住持若是個老糊塗,不懂因果規律,不知戒相持犯,對那些求世間八法的戲論者經常予以稱贊誇獎,大多數不懂佛理者也依之而行,本來依止善知識可以成龍者,因誤依惡知識卻變成蟲,毀壞了善根。所以爲人天之導師者,當善引後來之學者,抑製惡行之人。

  業力所感諸君王,雖然慈愛某些人,

  應當合理令生喜,切莫授以非理權。

  由業力所感的君主們,雖然特別慈愛某些人,但應當用合理的方式令其生歡喜,切莫授予他非理的權勢。

  一般的君主多是業感輪回中的衆生之一,因往昔的業緣成熟,可能會對自己手下的大臣或某些眷屬特別喜愛。但是一國之君,要以大局爲重,從所有民衆利益出發,絕不能假公濟私,憑借自己所愛將可意之人賜予高官顯位。如果他本身具足大臣法官等條件且不說,若不具足,將會對整個國政大有不良影響,所以不必以這種方法來表示對某人的喜愛。若特別慈愛的話,可以從個人的角度,送一些財物讓他衣食豐足,稱心如意。千萬不能以國權授予他,以免對自他和國家帶來不利。

  同樣,寺院住持不能因慈愛自己的六親眷屬,就讓他們各霸一方,不明一論也勉強封作法師,這是極爲愚蠢的做法。可以投其所好,以個人的錢財滿足他們令其歡喜,不能授以不合理的權力。

  內部一切眷屬衆,即使行事不如理,

  亦莫嚴厲懲罰之,以和緩式驅遠處。

  對自己內部所有眷屬,即使他們行事極不如理,也不能過于嚴厲地懲罰,應以和緩的方式驅之遠去。

  一國之內衆多眷屬中,賢劣不等,若有人因行爲不軌觸犯了王法,做了很多如貪贓枉法不合理之事,君主不能立刻嚴厲懲罰,應念在他于自己部下盡力效勞了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語重心長地指出他的不應理處,鼓勵他應重新做人等等,再解除他的職權。這樣雖然因公而開除了,但仍保留一份彼此私人之間的友好,才不失爲賢君之舉。

  同樣,偌大的僧團中,不可能個個都是菩薩,十全十美,其中難免有一兩個煩惱深重業障現前者犯根本戒,住持法師只有依戒擯除。但是在方式上不能過于粗暴,馬上當衆點名,命手下大管家們立刻拆掉他的房子,而是給他一段時間,好言相勸,在其他地方仍需修持善法,同時精進忏悔,這樣,他自己走得高高興興,也沒有對法師叁寶生大嗔恨心,以後還有修持善法的機緣,這就十分妥當,真正地護持了眷屬的相續。所以,對各自眷屬當中不如理如法者,應和緩善處治,才是比較適宜的做法。

  于諸親近之眷屬,勿因小事而發怒,

  若愛眷屬如愛子,則衆亦視君如父。

  對那些親近自己的眷屬,不要因爲區區小事就對他們發怒,如果對待眷屬如慈愛自己的子女一樣,則眷衆也會將君主像父親一樣看待。

  君主應以大慈大悲心愛護自己的眷屬,不能僅僅因爲微不足道的小事怒發沖冠,否則他們非常痛苦。如《格言寶藏論》中雲:“若在惡人當管下……則會時時心生懼。”若君主猶如烈火一樣粗暴,手下的眷屬且不說將他看成父親,不在背後罵他是獨角鬼,敬而遠之,就算是他往昔修來的福分。反之君主能善待群臣如子,以種種方法保護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身心及生活中的各種痛苦,就像父親疼愛自己的兒子一樣。人畢竟都有一顆知恩報恩的善良心,群臣因承蒙君主厚愛,而對君主如自己的父親那樣恒常恭敬供養承事效勞。這樣,君臣互敬互愛、上下和合、同心同德,則疆域之內的巨細人事也都能圓滿處理。

  同樣,上師對弟子也應以大慈悲心攝受,本來師徒之間要勝過一般的父子關系,因爲一般的父子只是往昔親怨緣分而互爲一世之親,而師徒是師父將永恒不變的真實智慧加持融入弟子心相續,成爲其生生世世的慧命之父。而上師的這種慈悲也不同于世間之君王,僅僅給予物質金錢上的照顧,而是從弟子究竟安樂著想,對弟子有時是傳講顯密甚深教法,有時則以另一種方式痛罵其毛病習氣。所以,無論何時弟子應恒時視上師爲永時的依怙主,恒作頂戴禮敬之處。

  于諸大臣做事者,當以慈心恒愛護,

  因爲君主諸苦樂,皆掌握于眷手中。

  君主對屬下的大臣及各個承事者,應當恒常以慈悲心愛護,因爲君主的一切苦樂都掌握在眷屬手中。

  君主乃一國之主,他的苦樂絕大多數是觀待于整個國政是否順泰,而國政是否順泰取決于大臣及諸做事者是否與他同心協力,這又取決于君主是否慈愛彼等,所以君主欲得安樂的竅訣就是時時刻刻愛護衆臣,他們蒙受君主的一片慈心,便會經常擁護愛戴自己的君主。以此因緣,君主的一切事情也得以圓滿成辦。從這一角度來說,君主的聲譽威望、高位權勢、生活苦樂等各方面都掌握在眷屬手中,君主當然應慈悲善待他們,否則違上抗命,君主還是有許多麻煩和痛苦的。對于發了大乘菩提心的君主們,是絕對恒以慈心愛護弟衆的,他們的苦樂完全取決于衆生,如經雲:令衆生歡喜則菩薩歡喜,令衆生惱苦則菩薩惱苦。所以說,此君主是以衆生苦樂而有苦樂的,這是聖君主所不共的苦樂觀。

  君主于諸做事者,合理所得之薪資,

  成辦善事之喜宴,此等一切莫遮止。

  君主對各個做事的人,合理所得的薪資,成辦喜事的聚會,都不能遮止。

  君主對下人每月辛勞所得之薪水工資,應予合理的支付,不能像現在的某些單位領導人,爲了養肥自己,找借口無理扣發他人的血汗錢,這樣是極不應理的。另外,對他們卓有成效的勞動成果應予以獎勵,爲了慶賀,可以適當地擺宴歡聚一堂,這樣能提高大家的積極性,對工作更感興趣,使以後什麼事情都能非常順利成辦。所以,對這些合理的做法,君主不能一味地遮止。

  同樣,住持道場時,對于認真聞思修者合理給予生活費;或者像結夏安居圓滿,講辯著大會考成績顯著等有意義的大法會,成辦了定期的某項重大事情時,整個寺院供齋,開茶話會,這也是可以開許的,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不緊不松是修法之要。

  切切莫忘諸恩德,感恩圖報並稱贊,

  若普平等慈眷屬,眷衆雲集成諸事。

  君主不能忘記他人的恩德,應常有感恩圖報之想,並稱贊其德行,如果能將平等慈愛遍及于每一個眷屬,則衆多眷屬自然如雲集聚在君主身邊,因而能成辦諸事。

  《格言寶藏論》中雲:“主人經常愛護人,則彼易得自眷仆,如于蓮花盛開湖,水鴨亦會自然聚。”確實如此,我們可從曆來的大德傳記及如今大德的行爲中,不難發現每位大德雖然已證悟了甚深空性,但對名言中的念恩報恩仍舊十分注重。如“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爲報佛恩”等等,報曆代傳承上師十方叁寶之鴻恩,養育自己的父母之恩,所依生存的國土恩,所化對境的衆生恩,並且經常稱贊其各自的不共功德和恩德。尤其是佛恩、師恩、法恩,我們不能人在人情在、人在報恩德,人走則如茶涼,將恩德抛在九霄雲外,這不是真正的報恩,從世間的道德及欲今生成就的角度來說,都不能忘記這些恩德。

  如果上師對待眷屬無有親疏遠近之分,平等地慈悲眷屬,則如蓮花所在處蜜蜂自然雲集一樣,很多賢能聖者都會雲集在他身旁,再無需任何方便。正如“桃李無言,自下成蹊”,如當今的法王晉美彭措,未曾以錢財聘請過任何一個人,只是他老人家那片慈心,且不說遍及每個人,甚至不忍心聽到狗等旁生的苦叫聲,他那猶如日輪的慈光遍及每位衆生,故上萬弟子雲集于他的身邊。

  世間的君主若想統治世界,其竅訣就是以平等慈愛之心博愛這個世界的所有人,求樂之心人皆有之,人們自然會像歸投衆敬王一樣,紛至沓來爭相歸投,還有什麼國事不能成辦的

  所以,君主們應廣閱古今中外的曆史,重踏先代聖王的足迹,以慈心來善待自己的眷屬。

  一切眷屬亦應當,擁戴君主如獨子,

  眷屬享有之幸福,皆源君主之福德。

  所有的眷屬也應當像愛護獨子一樣擁護愛戴君主,因爲眷屬所擁有的幸福,全都來源于君主的福德。

  衆所周知,如果一個大家庭中,僅有一個獨子,無論如何,其父母家人也是特別愛護他。同理,一國無二主,這唯一的君主猶如獨子一樣,一切眷屬亦當悉心愛護。爲何呢

  因爲整個國土上的眷民所擁有的幸福快樂完全依賴于君主,是君主福報的顯現。同樣,一個窮鄉僻壤的喇榮溝裏,在法王晉美彭措上師的慈悲攝受下,有七八千的清淨僧人,天天能享受佛法的甘露,其主要根源就是上師本身福德力所現,如果沒有相當的福德,幾十年如一日的清淨聞思修的生活肯定難以維持,所願也難以成辦。如今藏漢地國內外,很多地方的住持大德都曾有過很大的發心,並擁有雄厚的資金,欲創辦佛學院培養僧才,但由于福德因緣不夠,大多爲時不久,便中途停辦,大德的事業也因此難以宏展。所以上師是我們的頂戴處,是我們暫時究竟的福德源泉。

  若是世間的君王有大福德,信奉五戒十善大仁大慈的話,上上下下的民衆肯定是途歌裏詠,國泰民安。反之,君主無福德,今日與這個國家不融,發動戰爭,明日與那個國家不睦,交兵作戰,眷屬只得隨之賣命,身無一日安,心無一日甯。所以,君王無福民受苦,君王具福民安樂,一切苦樂均來源于君…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