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28

  ..續本文上一頁王。

  縱是粗暴之君主,眷屬亦應盡力護,

  倘若眼中出現病,不應挖眼當醫治。

  縱然君主非常粗暴,眷屬也應該盡力護持彼;假設眼中生病,不應挖去眼睛而應盡力醫治之,此二者道理相同。

  各個福德因緣不同的君主,他們的性情也是千差萬別。有的君主明智果斷,性情溫和;有的則性情粗暴,放逸易怒,對眷屬也是漠不關心,甚至經常侵犯他人的人身權或危害其生命,使他們感受很大的痛苦。但是無論君主如何乖戾,眷屬也應盡心盡力保護他,切莫有謀殺驅逐或暗害的念頭。因爲國無主政必亂,對整個人民決定無益,再者,會遭來像荊轲刺秦王的後果——行刺未遂,反身家性命難保。這個道理如同我們的眼睛有了眼病,不能把整個眼睛都挖掉一樣,而是應當就醫治療,好好保護,以免因一時的疼痛難忍挖掉棄之,之後成了盲人。

  那麼,寺院的住持大德有時因遇到剛強難調之衆生,難免顯現忿怒相,大罵或踢打,但不能因此把他罷課,這樣只有自己造很嚴重的惡業。且不說大德內相續從無嗔心害人,即便是無緣無故地嗔怒,我們也不能有非理之妄念。古德尚有“不以一眚奄大德”,何況是白玉上的些許瑕疵呢

  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講,弟子都應真心敬愛保護大德們。

  一切大臣及法官,應當合法辨善惡,

  若看情面受賄賂,則將摧毀全國家。

  一切大臣及法官們,應當以法合理辨別善惡,如果看情面或接受賄賂,則必將摧毀整個國家。

  對一個國家來說,必須有法可依、依法必嚴、依法治國、依法處理,如此則關系到大臣及法官們在具體處理國事時,應該合理合法地辨別善惡,再作定案。不能看某人的情面,也不能看高級蛋糕夾著十萬元的大紅包,而偏袒執事,這樣,“上梁不正下梁歪”,層層效仿,整個社會受賄成風,“後門”常開。現在,賄賂者和受賄者都是心有靈犀一點通,某人上門拜托某事,法官們托詞說“看一看,研究研究再說,過兩天再來”,他們就心照不宣,彼此心裏有數,會意爲送“香煙”和請“喝酒”,過兩天之後,請法官喝上一頓,酩酊大醉,拿著上千元一包的香煙,要辦的事也就妥了。大官們長此以往,恐怕“國將不國矣”!

  同樣,寺院的大管家,要遵戒律講因果,對個別真正犯了根本戒必須擯除者,不能因私下送你很多禮品而盛情難卻,拉不開情面,就不了了之。這對整個僧團會有極大的不良影響,一粒老鼠糞會毀壞一鍋湯。作爲大管家大法師,一定要爲僧衆著想,辨清善惡,以法懲處,方是應理所爲。

  不顧國王重大事,私欲強者若爲臣,

  盜賊獵人及娼妓,豈不亦可做大臣

  如果那些不顧及國家大事、私欲極強的人可以做大臣的話,則卑劣的盜賊獵人以及娼妓,豈不是也可以做大臣嗎

  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臣理當以國事爲重,爲人民著想。若將國事置之度外,執意追求自己私欲,全心全意尋求自利,這種心胸狹小鼠目寸光之輩,私囊之徒是不配做大臣的。不然,那些爲世人所鄙夷,以邪命而活的盜賊、獵人和妓女做大臣也未嘗不可,因爲大臣像他們一樣卑劣,又有什麼不可以的

  真正的大臣若在其位必謀其政,對國事當深謀遠慮,對人民樣樣關心,才是稱職的大臣。

  同樣,道場的負責人究竟要爲一切衆生的生死大事著想,負責人要發廣大利人之心才能令自他積累資糧。暫時要護持整個道場僧衆的身心利益,若僅僅是爲名譽、供養、恭敬,倒不如自動辭職讓他人取而代之爲妙,以免徒增惡業。

  一心爲國無私心,平等待人即大臣,

  想方設法令國安,私利自然便圓滿。

  一心一意爲國家,無有私心利自己,平等善待諸民衆,此即具相之大臣。彼僅僅想方設法使國泰民安,則其私利因此自然無求亦能圓滿。

  合格的大臣自私自利心鮮少是很重要的,這樣他會想盡方法使國家富強、社會穩定,其個人的生活、財富、名聲等切身利益也會隨之圓滿。因爲我爲人人,人人必會爲我,也正如上師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這樣說:“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像我等大師釋迦世尊無量劫來爲利益無邊的衆生而發心,以六度等種種方便行給予衆生暫時與究竟的安樂,正因爲無絲毫的自利而行持利他,平等慈悲衆生的廣大善行而圓滿了自利證得佛果。

  同樣,如今的大德也是循此足迹而身體力行,他們成年累月、日日夜夜爲法忘軀,爲弟衆的聞思及調伏心相續而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很少很少考慮自己的衣食財物,乃至法體也全然不顧。然而,自己的一切也都會無勤具足。反之,我們不難發現,許多人整日爲自己的吃穿四處奔波,卻未見得能如願爭得財食。所以,無論是大臣還是大德,只要一心利他,則如“燃薪燒水,炭自會有”一樣,自己的一切也就自然圓滿。

  一切如理大臣寶,即使僅僅有一人,

  亦利君主事業故,于彼國家尤爲重。

  一切行爲如理如法像如意寶般的大臣,即使僅僅有一個,也能有利于君主事業,故而對其國家來說彼尤爲重要。

  真正懂得法律法規、一切行爲皆依世理國法行持的大臣,就像如意寶一樣,這樣的大臣縱使僅只一人,也足以輔佐其君主的事業。像一人的才智,對國內的政治軍事等各方面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際上也會備受世界各國人士的由衷敬佩,這樣的重臣宛若君主的臂膀,對國家的存亡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同樣,弘揚佛法的高僧大德,座下只要有一個出類拔萃的高徒,他的弘法事業就會如烈火熊燃燎原之勢,能蓬勃發展起來。如印度大法王座下因爲有一位德才福慧兼備的堪布,他處理世事時,以世規安排得極爲得當,在僧團內,他講經說法是一絕,戒律的行持遮止又娴熟,無論什麼事,他都是法王的得力助手,使其事業就在世界各地宏展興旺。像這樣具智慧能力的如意寶,對國家和道場來說,是無可代替必不可缺的頂梁柱。

  形形色色賢劣人,盡管口中言種種,

  然從行動可確知,內在具有功與過。

  各種各樣的賢者劣人,盡管他們口中能說出各種巧言與惡語,然而從他們的行動中可以確切地了知,彼等各自內相續中所具有的功德或者過失。

  在這個業感世界中,人有賢有劣有智有愚,形形色色,尤其是如今的世人,雖然口誦如流,卻是口不應心,智者是不會隨便聽信其花言巧語的,而會通過實際行動來觀察其內在究竟如何。正是依古人所說的“說一百遍,不如做一件事”能讓人了知。譬如一個人自吹如何樂于布施,忍辱修得好,但是看到聖者和乞丐時,會閉門或繞道而行,別人對他說“你偷了很多東西”,馬上跳起來去找人質對……人的內相續有真實的功德或過患不在于口頭上說的如何,而從他的實際行動中可推知。正像《十輪經》中有一個推理說:衡量一個修行人修證如何,一個人品行好壞,不要聽他所說的話,只聽說話是沒有很大意義的。因此,我們平時聽到別人的話,不能信以爲真,先看說者的行爲是否可靠,否則會後悔莫及的。故應從所作所爲中得出切實的功過結論,不應聽信空口之言。

  是故君主選大臣,應看此人適合否,

  全面觀察再抉擇,草率任用損國政。

  所以,君主在選任大臣時,應先看這個人是否適合做大臣,通過全面觀察後再抉擇,若是草率任用一個人,則必將有損于國政。

  古人說:“君主隨大臣轉,丈夫隨妻子轉。”因爲對君主來說,大臣是他事業的助弼,處理主要的事情還是依靠他。因此君主在選大臣時應觀察他的法相,具不具備擔任大臣的條件,是否適合做大臣,全面觀察後再決定,千萬不能不加細致觀察隨便重用一個人,不然必定有損于國政。

  同樣,對弘法道場中主要負責的上師來說也一定要全面觀察。若不認真挑選,順手指使一個人承擔重任,自己以後會後悔的。若仔細觀察之後再任命,一般是不會出問題的,一旦有某些不足之處,自己也不後悔,畢竟自己盡心盡力了。若因智慧有限,業力現前,也無愧于叁寶和僧衆,這一點至關重要。

  欲使國泰民安樂,君主如是了知後,

  應當授權予善士,切莫予權與劣者。

  爲了使國家泰順人民安樂,君主在了知如是之理後,應當授權予正直賢善之士,切不可將主權授予卑劣者。

  如是國王真正想利益國家,使之穩定發展,人民能生活安樂,就應先以智慧觀察國泰民安的根本所在,之後把大臣法官等各種權力授予行爲如法品德高尚的人。因爲人有好壞賢劣之別,正如“山有高低不一”一樣。若從人中選拔善士擔任重大職務,他們能如願成辦君主之事業。千萬不要把權力給予那些卑劣愚癡不懂二規的人,這樣的人爲了某種不良目的,他可能暫時僞裝如法的行爲,但狗終究改不了吃屎的本性,劣者也是很難改掉他不良的根性,其行爲是不穩固的。人的秉性有很大的差別,有些善良的人,雖然暫時會顯出忿怒相或一些不如法的行爲,但實際上,他的本質如純金一樣,無論如何是根本變不了的。但是劣者呢

  除了極少數由高僧大德強力加持轉善以外,一般來說棄惡從善是相當困難的。因此,君主平時一定要注意,依據《格言寶藏論》等教規來衡量各人,授權善士對君主來說是事業成敗的關鍵。

  一切上等之君主,主要虔信行佛法,

  亦勤治國安邦策,令國政如上弦月。

  一切上等的賢明君主,主要是能夠虔信行持佛法,精勤于國家安甯之決策,使國政像上弦月一樣,不斷增上圓滿。

  若以君主法規衡量的話,上等君主與一般的君主具有不共的智慧,他會主要以至誠的信心信仰行持佛法,以佛法治國,就像泰國五世國王于憲法上明確規定:從此以後,本國的所有國王總理,必須先皈依佛門,受短期的出家戒,爾後才有資格擔任國王總理之職。這樣的上等君主昔日有松贊幹布、赤松德贊等,以佛法令國家安甯,從現世與來世兩方面利益著想,而精勤于依此製定政策法律,使得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素質等方面猶如上弦月一樣,增上圓滿。像佛在因地爲君王時,以佛法統領天下,所有人民暫時得到安樂,來世也不離正法,真是“往昔諸善王,護世如愛子”。

  同樣,佛…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