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29

  ..續本文上一頁法道場上高僧大德以聞思修爲主,以福德力和智慧力,使整個眷屬外不被衣食所困,內不爲煩惱所惑,這樣如來之家業自然會愈來愈增上圓滿。

  一切中等諸君主,著重興盛福祿法,

  善護自己之眷民,依此國政久穩固。

  所有中等的君主們,著重于興盛福祿法上下功夫,以福祿善護自己的眷民,依此國政能得以長久穩固。

  中等的君主不能顧及到暫時究竟二利,不以佛法持政,而著重于國民們今生能富強安樂,在政治經濟上精進行持。如有些國家改革開放,提倡經濟發展,目的都是使人民生活快樂善護眷民,這些能使政治恒久穩固,有關社會穩定、民族未來利益等方面製定相應的可施之法。這些是中等君主的做法。

  作爲中等的大德,雖然不能致力于聞思修行,但是,道場也能修建的金碧輝煌,眷屬團結和合,經常上供下施等做一些培福之善舉,在一定程度上讓大部分中下根基的人們相應種下福田,生起信心,寺院比較單純而穩定地維持下去。

  一切下等諸君主,貪財不思民衆利,

  猶如爛根之樹木,依此國政速毀滅。

  凡是下等的君主們,不爲民衆著想,唯一貪執財物,就像爛根的樹木一樣,依此國政會迅速毀滅。

  下等的君主沒有智慧,行爲不如法,像印度往昔有很多惡劣的國王,根本不考慮民衆的利益,貪汙國家的財産自己享受。如今某些國家也是因總統貪汙鬧得很凶,這樣猶如根已腐爛的大樹,是不可能開花結果一樣,居心不良,何談國政穩固、人民富裕安甯

  同樣,一個道場的住持既不注重聞思修行,也沒有能力使僧衆和合,不顧道場莊嚴與否,每日都忙碌于貪財貪名,不念一句咒,不觀起心動念是善是惡。這樣,頭羊向山下跑,羊群也只能隨之向下,道場也不可能真正興盛佛法,這樣的低僧小德還不如依止上等善知識做個默默的清衆,以免造作惡業。

  暴力懲治諸民衆,所獲之財供君主,

  昏君依此而歡悅,濁世之人誠可悲!

  依靠暴力懲治民衆,以掠奪來的財産供養君主,昏庸的君主依此將生起歡悅之心,濁世的衆生實在是可憐!

  濁世的惡君對眷屬沒有善良的心,行爲不如法,從來都是以自己的分別念,今日一個主意,明日一個政策,沒有一個可依的治國准則,民衆動不動就莫名其妙地觸犯了君主手下的高官們。他們也是如同君主一樣的性情,常以暴力來懲處那些無辜的民衆。曆來也不乏此例,長官以蠻橫的武力掠奪民衆的財産牲畜,剝奪他人的信仰權,橫征暴斂,爲了自己撈個烏紗帽,把那些贓財貢獻于君主,昏庸無悲的君主以此生起歡喜心,騎在人民的頭上作威作福。每當耳聞目睹這些,不得不從內心像作者一樣悲哀地歎道:“濁世之人誠可憐!”這些無依無怙的人們,他們滿心指望君主護持其應有的權力,給予他們應有的自由,然而昏君們卻以踐踏來滿足他們的期盼,是何等的令人心寒!

  同樣,作爲道場的執事們,不能經常不加言教便以大罵、拳腳相加,或者對財物貪執心強,應給僧衆的財物一個人獨吞,或者借花獻佛,把那些非理獲得的錢財上供大法師等,明智者是不會因此生歡喜心的。而那些傘蓋下的上師對此會生起歡喜心,真是讓人很悲哀。

  人類佛法極重要,正法利益現後世,

  其次權勢名重要,依此今生享安樂。

  對人類來說佛法極爲重要,以正法可以利益今生和後世,其次才是權勢名位重要,依此今世可以享受安樂。

  無論承認與否,整個人類社會最極重要的就是佛法,它是人類不可缺少的生命動力。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不僅能解決人們今生的精神痛苦財富缺乏,乃至于生活中的大大小小問題,以及來世超離生死苦海的根本也是依賴佛法。

  其次,當是無勤中獲得的權勢名位極爲重要,因爲依此能令所轄國土或大小範圍內的所有人們積福累德。同樣,如果一位發心普利天下有情的僧人,又榮獲相應的學位,以此對他利衆事業有很大的幫助,如法師的號召力肯定勝過不起眼的僧人,法師只要宣說印經有功德、聞思修是正法、放生爲諸功德之最……衆人都會因爲是法師的金口玉言而奉行。若是普通的僧人,不一定有法師信譽度高。所以,不要認爲名聲不必要,只不過是不必過于執著。如果無勤中擁有名聲,即生可以圓滿衣食財寶,同時可以借此行持廣大的善法。

  于此二者不注重,看重財富亂王法,

  不適合任衆生主,勿置高位授大權。

  如果對佛法和名聲兩者都不注重,僅僅看重財富,亂施王法,這種人不適合作衆生之君主,絕不能封他高位或授予大權。

  濁世的惡君,不僅不懂一點佛法,而且極力反對中等君主的做法,也不以實際言行去設法維護自己尊嚴,根本不顧自己的名聲、地位而肆意妄爲,對世出世之善行毫無興趣,只看重財富,一切向錢看,日日增長自己的貪心,由于貪心的驅使,使王法日趨愈下,這樣的人,不是名副其實的君主。

  同樣,作爲法師管家,首先以佛法爲重,次要的是自己的名聲地位。否則,既與世間人無別,又對道場弘法無益,這種人無論其他方面如何出衆,也不能讓他大權在握,否則盡管一時道場興隆,但不能恒久,究竟對衆無有利益。因此,我們選舉未來的法師時,首先衡量他是否重視此二者,再冊封權位。

  無論國王或大臣,抑或地方之長官,

  應當接受合理財,切莫貪圖非法財。

  無論是國王大臣抑或地方的長官,理所應當接受合理的財産,千萬不要貪圖那些非法之財。

  常言道“無功不受祿”,意爲沒有貢獻而接受報酬是不合理的。一國之中上至帝王將相、下至一村一落之長官,不管他是何種身份,一定要付出一定的體力或心血,才能接受錢財,不能坐享其成、不勞而獲,或依權強取豪奪,假公濟私,同流合汙。若是大官大貪、中官中貪、小官小貪,所得的贓財則都屬于非法之財,是不能享用的。

  同樣,作爲道場的住持乃至大小執事,不合理的財物更是不能受用。“合理”即是爲常住發心付出體力或腦力勞動及用功辦道聞思等方面,如雲:“食存五觀,鬥金易化;散心雜話,滴水難消。”否則,每天吃的是信財,每月用的是十方來的財物,都是不如法的。所以,若是自己身語意叁門沒有聞思修或未爲僧衆發心,千萬不要借助名位而額外受人供養,這是戒律上也遮止的。

  人中顯赫之高位,縱以黃金亦難買,

  任何身居顯位者,皆是君主所恩賜。

  凡是名聲顯赫的高位,縱然是黃金也是難以買到的,不過,任何一個身居顯位者,都是君主的恩賜。

  對提拔自己爲高官的君主應該作感恩戴德想。因爲世間很多富豪,財富猶如多聞天子,而難以買到一官半職;再者說明是君主對自己的信任,同時對提高自己素質有一定的利益。如有的道友被大法師選爲法嗣或管家,很多人會贊歎羨慕,別人拿珍寶黃金也求不得,並且以此對自己在各方面有很大促進,自己在言行中會嚴以律己,反觀自心。若是借此名譽行講經說法放生等一切善法,將是一個很大的助緣,借此能救護很多衆生的寶貴生命和延續很多佛子的慧命。若是想到這些功德,內心就不由自主對此生起極大的歡喜心和感恩心,正如俗語中所說的“乞丐念觀音心咒——一舉兩得”,自己得到錢財,積累資糧,施主也得到功德,同理,身居高位者借此自己能積功累德,他人同沾利益。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都應該感謝君主。同樣,古來世人有許多君臣之情勝過父子,就是大臣始終鳴謝國君對自己的提拔之恩而肝膽相照,相敬猶如父子。一些沒有智慧的人,不要只看到爲衆人做事是一種壓力和負擔,而應心存報恩,以認真負責回報君主之鴻恩。

  于饑餓者食爲重,于富裕人寶爲重,

  于高尚士地位重,故當維護彼地位。

  對饑餓者來說飲食至爲重要,富裕的人則是以寶爲重,而高尚之士以地位爲要,所以應當維護自己的地位。

  大千世界的芸芸衆生,各人的業感不同,故而各自的所需皆有差異。如有的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一見到飲食,就饑不擇食,飲食對他來說十分需要。就像有些年長的老人在饑荒年景,吃白土啃樹皮,甚至看見糠糟之食也不顧一切地飽餐一頓。我們讀中學時,中午的最後一堂課,肚子在咕噜咕噜地叫,心裏一直意幻飲食,放學後,迫不及待地往回跑去吃飯,這是饑餓者最迫切的頭等大事。

  而富裕的人雖不爲饑渴所困,但他對財富非常重視,對珍寶特別貪執,有一種多多益善的不共心態。正如藏族諺語雲:“富人財越多越貪,牦牛草越多越貪。”然而高尚士對前兩者都不那麼重視,卻對自己的地位極爲注重。有了地位必定要處理很多人事,在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棘手的事情,自己能從中漸漸明白爲人處世的道理,見賢思齊,見劣戒己,從而完善自己的人格,積累資糧。可是很多人沒有依止過善知識,根本不明白這個道理,恰恰與此相反,非常討厭地位,持這種觀點的人,要麼是真正的修行人,像噶當派的格西一樣,終身修持四依法;要麼是低劣的種姓,希望自己不當權,這不是高尚行。

  獲得職位當思維,如何方能利他衆,

  應當生起布施心,切莫産生掠奪意。

  如果獲得職位時應當思維,究竟怎樣做才能利益他人,應當生起布施之心,切忌生起掠奪之意。

  如雲“若在其位必謀其政”,也就是說獲得了任何一個職位,必須要負起職權範圍內的責任,始終保持一顆利益他人犧牲自己的大布施心,不能借權掠奪他人的衣食錢財,剝奪他人信仰自由等人身權利。布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叁種,對于世間人來說大權在握之際,應該想方設法直接或間接給予自己屬下錢財、食物、乘騎,如世尊在因地爲義成王子,布施錢財妻子兒女。對出家人來說,獲得法師位之後,應盡自己之能力對衆生傳講相應的教法,乃至救護有情之生命,滿一切衆生之願,作其怙主。發起無上悲心,以忘我的精神饒益衆生,若是依仗大權,貪汙豪奪他人的所得,那是極爲不人道的。

  一切處于高位者,倘若如理護他人,

  不攏食財自然集,即使無財位亦穩。

  凡是身居高位者,假若能如理護持他人,雖然不刻意聚攏財食,財食亦能自然聚…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