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2

  ..續本文上一頁中小小言行、爲人處世,乃至解脫生死的道理,他都非常樂于學習,了知之後,並極能善巧依法付諸于實際行動,遇到要事之時,也能依法妥善處理,使所有的眷民,口服心服如此善良君主,使其眷民亦知善惡取舍之道,今生來世皆得安樂。如開元盛世的李世民,既勤于學習治國之道,又真誠推尚佛法,盛唐因依靠這樣善良明達的君主而四海安甯極興一時。而後者因不樂于學習,世理不知,佛法不曉,所作所爲,無法無天,智慧低劣,品德敗壞,只爲自己的私欲,恣意妄爲,其眷民依靠他也是無一日之樂,不得不在今生來世感受種種痛苦。如某位總統任職七年,與八個國家交兵作戰,致使國無甯日,民不聊生。所以作爲君主無論賢劣,理當善學一切取舍之理,並能依法行持!

  較諸普通之人士,君主更爲嚴峻故,

  彼等所作所爲中,引起重大利害事。

  君主乃衆視察處,是故一切諸君王,

  所作善惡雖細微,世人評說並關注。

  君主與普通的人士相比較,則是更爲嚴厲的對境,他的一切所作所爲,都關系到所有眷民的重大利益和損害,君主身居高位是衆人的視察處,所以,一切君主所做的善惡事即便是很細微,也會成爲世人所關注評說的主要話題。

  在衆人的心目中,普通人士與君主的所作所爲是不一而論的。君主的善惡之舉非但關系到舉國臣民的重大利益和損害,甚至細微舉動也爲衆人所關注,成爲人們街頭巷尾、茶余飯後的熱門話題。正如唐朝女皇武則天因她自己對叁寶敬仰而帶動了當時的文臣武將,平民百姓都對佛法很敬重而爲後人所稱道。又如“楚王愛細腰,國多餓死人”。所以說,君主是極爲嚴厲的對境,是衆人的觀察處,無論大小善惡之行,都會引人注目,衆人也是倍加關心。攝受衆多眷屬的大德也是一樣,他的日常起居,穿著言談,甚至開一個玩笑,弟衆們也會十分關注,引起重視。所以,君主們爲了利益衆人,應當對自己的微言細行,都要注意于人們心目中的影響而謹慎從事!

  具有智慧之君主,極其熱衷高尚行,

  具足千光之太陽,于此世界極莊嚴。

  真正具有智慧的君主,非常熱衷于高尚的行爲,就像具足千光的太陽,成爲世界的真實莊嚴。

  具有智慧的君主極爲喜歡利益他人,他的行爲能給人們的生活及內心帶來光明,猶如千光之太陽,成爲世間真正的莊嚴。像泰國的國王,特別注重斷惡行善的行爲,以佛法執政,其國內公民都有出家學習經律的機會,贏得了舉國的愛戴和崇敬。因此公民們常作大規模的放生受戒活動,將功德回向于他能常久住世。公民們都覺得這樣的賢善國王,是他們心目中不可缺少的太陽。具智修行人也同樣喜歡高尚行爲,如藏土被人們稱爲講法最絕妙者的邬金丹增諾吾,他一生中最樂于爲衆人講經傳法,總其一生中爲衆生所傳之法多達幾十種,有的論典傳講過四、五百遍。又如有史以來世人共稱的印度六大莊嚴,他們精于聞思修,善于講辯著,將如海的甚深要訣著成如寶燈般的論典,照亮人們通往菩提的路,遣除了後學者相續中的種種疑惑與無明癡暗,在無數修行人的心目中,覺得這些聖者是衆生依怙,是生生世世不願舍離的怙主。

  若于賢善正士行,毫無興趣劣種者,

  則諸凡人亦非理,何況說是衆君主

  如果對賢善高尚的正士行爲沒有絲毫興趣,此乃惡劣種姓,對凡夫俗子來說也是不應理的,更何況是衆人的君主呢

  君主在思想境界等各方面要比平凡人更勝一籌。平凡人若是對賢善正士之行爲索然寡味,尚不應理,何況是君主

  一個普通的修行人若是對聞思持戒等沒興趣,只是對談生意看電視搞非法行,興趣十足,津津樂道,則不及一個世間有修養的人,更不用說是一個寺院住持如是行持。人的興趣往往與其各自的種姓有相當大的關系,如大德們非常熱衷于聞法傳法行菩提道等忘我利他的殊勝行爲。有些大德在幼年玩耍時,也扮演佛菩薩形象,保護小生命等。而其中的卑劣者,卻喜歡傷害小生命、偷盜、不孝順等,對倫理道德賢善行爲毫無興趣,就像老狗前擺上青草一樣。這些劣種的行爲,對平凡人來說也不應爲,何況身居顯位的高貴種姓之人

  若與劣種士夫衆,同流合汙共相處,

  誰亦不會恭敬彼,遭衆欺侮及誹謗。

  如果經常與卑劣的凡夫衆生同流合汙、共同相處,誰也不會恭敬他,甚至還會遭到衆人的欺侮和誹謗。

  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來修行很不錯的人,若經常結交一些品行下劣者,不但不能調伏他們,反而變成一丘之貉,並勤于非法行。即便其見解行爲沒有明顯的改變,但因常與惡人共處,別人也會敬而遠之。所以,應該遠離惡友、惡知識,如果不能遠離,也應經常親近善知識。這樣,猶如蓬生于麻中,不必扶持而自直。

  世間那些有權有勢有財的人,如果因一時的得意而忘形,便不謹慎自己的行爲,隨同惡友出入妓院賭場,不久這些風流韻事已見諸報端,傳言于街頭巷尾,甚者锒铛入獄,當初的“紅人”此時也爲衆人所唾棄,遭到添枝加葉地非議誹謗。猶如芳香茉莉花,若落糞坑中,定會遭衆人嫌棄和踐踏,所以切莫結交惡友!

  具有財富權勢者,多數君主因放逸,

  漂泊流浪如狂象,彼眷亦成如是也。

  具有財富權勢的大多數君主都因放逸的緣故,終將如狂象般漂泊流浪,他的眷屬也會如是流浪無有定處。

  曆史上,創業的君主打下江山後,財富權勢具足,一時猶如大樹成爲衆生的依怙處,爲臣民所敬重。但有些因此沖昏了頭腦,一反常態,放逸無度,以至于天下大亂,導致失去王位,民衆也流離失所。如闖王李自成創下基業後,認爲是一牢永固,便放逸散亂,不認真護持國政,後來他與眷民不得不漂流異鄉。當今的一些富商,擁有高級的轎車,豪華的別墅,最初衆人都很羨慕、恭敬他,後來他自以爲大權在握,便恣意妄爲,致使公司倒閉,甚至負債累累、家破人亡,其手下的職員們也隨之下崗到處流浪。

  作爲大德高僧也是一樣,有些因往昔的福德因緣,具足財富地位,卻不能恒時以正知正念護持自相續,自認爲圓滿具足了一切,不再反觀自心,爲所欲爲,結果,身敗名裂,到處漂泊。某地有一位老和尚,任一寺院的住持,本來名譽、地位、屬眷等比較圓滿,卻因爲在女居士前不拘小節,別人添油加醋地編造一些奇聞,一傳十,十傳百,衆口铄金,最終他只得到處流浪,弟子更是四處奔跑。所以,作爲修行人應常觀自心,慎勿放逸!

  此外國王君主衆,善惡諸行爲如何,

  一切眷屬效仿之,彼等之行亦複然。

  一些世間國王或高僧大德,他們的行爲是善是惡,其一切眷屬也隨之效仿,他們的行爲也會隨君主而趨向善惡。

  人們常說“上梁不正下梁歪”,意思是說君主行得正,下面的人也行得正,反之亦然。如君主注重道德教育,民衆也會如是實行;若國王只重視發展經濟,則整個社會風氣也是一切向錢看。國王若很賢明,言行慎微,如理取舍善惡,則他的臣民也是見賢思齊,奉行善法。另一方面,修學人更應該隨學上師的言行和意趣,努力使自己的行爲與上師相應,猶如印模裏取出的塔像一樣。如一個道場的住持,雖然已是年逾古稀,但每天仍然堅持傳法,他所培養的法師們,也是從不間斷傳法;上師平易近人、樂于赈貧濟窮,他的弟衆也是和藹可親、樂于助人……因此作爲一寺之主,爲了利于後學者的言行和相續,理當大行也顧細謹!

  設若國王貪財物,以財將毀其王法,

  君主若喜淫樂事,娼婦女衆氣焰高。

  如果國王貪執財物,以此必將毀壞其王法,如果喜好淫樂之事,娼婦女衆就會趾高氣揚,不可一世。

  國王導致國破家亡的悲劇,大都取決于其自身的兩個原因:一是貪財導致毀壞王法,二是因溺于淫樂事,使紅顔女人妄自尊大,左右國事,危及朝政。有一定權位者,若依仗權勢明目張膽地貪汙錢財,其欲壑難填,今日貪一千明日貪一萬,貪心猶如喝鹽水一樣,越貪越厲害,不能自製,終有一天,會走進監獄的大門,毀滅自己。另一方面本來足智多謀的君主,往往因貪淫好色而導致朝綱大亂,失去江山,如曆史上的唐玄宗,爲討得貴妃的歡心,而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遭致民衆怨聲鼎沸。一般娼婦女人,若得寵幸,會以自私的狹窄心胸,控製國王的行爲,不顧國家百姓的存亡,以此使天下大亂。

  若聽離間遭挑撥,不知觀察受妄誘,

  倘若輕信爲衆動,若喜面谀聞詐語。

  如是此等狡詐者,發現君主樂于此,

  彼等依此尋時機,想方設法欺騙之。

  如果喜愛聽信離間語就會遭到是非的挑撥,不知道詳細觀察就很容易受妄語的引誘;容易輕信別人就會爲他人所動搖,若喜歡表面上的阿谀奉承就會經常聽到狡詐語。這樣,那些狡詐的人,一旦發現君主喜歡這些,他們就會尋找機會想方設法欺騙君主。

  狡詐者最善于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尋機圖謀私利。君主如果喜歡聽離間語,則那狡詐者就會在金剛道友之間,金剛道友與金剛上師之間,金剛上師之間“不辭辛勞來往傳音”,使彼此誤解,産生不必要的矛盾。有些狡詐者觀知上師慈愍病人,喜于放生,他們便以此爲借口,“下山看病”、“爲了上師長久住世去大城市內大量放生”而放棄自己的聞思,在外面卻胡作非爲。對這類似的花言巧語,上師若不加觀察就很容易被妄語所引誘。如果君主沒有主見,輕易相信他人,經常會因爲衆說不一而不能做主,處理事情總是左右爲難、舉棋不定。如果君主沒有一定智慧鑒別他人所說的話是真是僞,喜歡聽當面的贊歎,自然就聽不到真實語,只能聽到那些狡詐者的阿谀奉承。所以,作爲君主應該行得正坐得穩,讓他們無機可乘。對人的性情詳加觀察,對人的語言莫易輕信,以智慧抉擇取舍,無論他們如何想方設法,也欺騙不了君主。

  衆人想法各不一,國王乃是諸衆主,

  彼王若未善觀察,最終亦將毀國政。

  衆人的想法各有不一,如果作爲衆人依怙的君主,對此若未善加觀察,最終會因此毀壞國政。

  一國之內,有不同民族不同層次各色各樣的…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