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3

  ..續本文上一頁人,他們想法各有不同,正如古人說“叁十個人有叁十顆心,叁十頭牛有六十個角”,其中有的希望君賢民善風調雨順,有的卻是自私自利,心存不軌企圖亂政。因此,國王若不善加觀察而用人不當,則終將毀掉國政。在修行人中,或是爲一切如母衆生發無上菩提心而修學,或是好奇而試剃光頭,有的是爲騙取錢財而假冒僧人。因此住持若不識別真僞一律攝受爲眷屬,則終將毀滅佛法。

  修行人在見修比較穩固、不會被世間種種迷亂現象所轉時,仍然需要依靠各種途徑了知世間人的各種思想動態,如是對自己的修行會有一定的幫助。上師住持更應該對人事全方位地了解,因爲各宗的見解行爲都不盡相同,世人皈依、出家的目的各有所異,所以對任何事情的抉擇都需要詳加觀察。否則,一個道場中即使僅有一個僞劣者,也將對整個道場帶來很不良的影響,甚至毀壞整個道場。目前,有些大佛學院和名山大寺,道風敗壞,不注重聞思修,其原因大多基于此。因此,大德住持們應該時刻善加觀察,防微杜漸,一旦發現某種不良苗頭、心存惡意的假冒僧人,應馬上想法製止,使其不得蔓延。同時在很正常的時候,應經常了解掌握各人的不同想法,防患于未然,在關鍵的時候,應自己依法爲據當機立斷,這樣才能于僧團無害。

  于諸身處高位者,惡劣眷衆常面贊,

  過失亦說爲功德,是故難辨功與過。

  在那些身處高位的君主前,惡劣的眷衆經常喜歡當面稱贊,把過失也說成功德,因此,不具自知之明的君主是很難辨別功德與過失的。

  如果是身居要職之人,應該以智慧辨別他人的贊語,別人在歌功頌德時,應不爲所動。如法師、活佛等,其眷衆中之惡劣者,他們不會實話實說,常當面贊歎:您老人家真是了不起,當初佛陀初轉*輪才五位比丘,而您攝受的眷屬是如此的廣大;您與薩 哈大成就者一樣,殺盜淫妄都是功德……對這些只要稍作觀察,無論他們如何吹捧,自己也不會因難辨功過而作非法行。一位德高望重的宗教領袖,曾深有體會地開示道:所幸的是我出生于貧窮家庭,如今生活在享樂中也能體諒窮苦人;幸虧自幼我依止過兩位大善知識,有了一定的智慧,如今無論人們如何稱贊我,我也能明知自己的不足之處。所以真正的大德對稱谀贊歎不會執著,面對非議誹謗也能了知自己,對自己的功過很善于辨別,“不因贊稱而高興,不因辱罵而憂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

  從前在諷刺幽默的報欄中,有一個沒長頭腦的上級和一個討好賣乖的職員。一天領導欲外出遊樂,領導說:“今天我們坐車去。”職員說:“坐車很好,別人一看這車,就知道您是如何的富有。”“不,開車油費太貴,我們步行。”“步行很好,別人一看您的西裝革履,就知道您肯定是個大老董。”“路不好走步行不穩,你再想個好辦法。”“爬行肯定不至于跌倒。”“不,爬行太慢。”“那就滾,又穩又快又省油。”結果,他們一齊開始滾著遊樂。這雖然是一則諷刺與幽默,但也確實說明了面贊者與無智者都是如此的可笑。所以,一般的國王領導們都會聽到如雪花一樣多的贊歎語,若不加觀察,則很容易受惡劣眷衆蒙蔽。

  尤其具诤之濁世,眷屬之中卑者多,

  過失亦視爲功德,以自私心騙君主。

  在此五濁興盛的時代,眷屬中多數是卑劣者,把過失也看成功德,以自私自利心去欺騙君主。

  如今有聲望的大德們攝受了很多眷屬,其中肯定有很多劣慧者,因爲時處煩惱熾盛邪見深重的惡世,自己不深入經藏,未解如來的真實義,把非法行、世人的陳見認爲是功德學處。如美國人共許:出家極不好,破戒很光榮。那些見解很高的法師僑居美國後,深受他們的影響,見解也變了,根本不敢講《入菩薩行》等一些經論中的真實義,違心地宣講一些迎合他們心理的觀點。反把真正具功德的傳承漸漸滅盡,興盛惡見惡行。這些深刻應時的教言,人們若能融入自相續,則很多道場的住持都不至于受蒙騙而不能弘揚真正的教法。世間人于此道更精,下屬們因存自私心、畏懼心而將上級的過失說成功德,企圖騙取錢財地位。從前有一個織布人,他毛遂自薦對皇帝說,自己織的布是如何如何華麗,一般人是看不見的。結果,大臣們實際上什麼也看不見,爲了迎合皇帝,也說“布很華麗”,給皇帝做新裝,又讓皇帝穿上“新裝”遊街,其實皇帝裸身于大街示衆。這樣一層層互騙,皇帝也是出盡洋相。如今類似的騙局屢見不鮮,下屬們爲了一味的溜須拍馬,順著領導的心意,顛倒黑白,對他們貪贓枉法、胡作非爲也倍加贊歎,自己也當作功德而隨學,一時春風得意,如是不能持重之人,其名位必不能持久。

  思維集體衆利益,如是之人極罕見,

  君主善加觀察後,聽取實語舍非語。

  如今很少有人爲集體利益著想,思維利益衆生的人就更爲罕見。所以君主應善加觀察後,聽取真實有利之言詞,舍棄一切非理語言。

  君主在抉擇任何事情時,應采納真實利衆的意見,舍去不合理的提議。因爲,真正爲集體著想,發心令一切衆生得到暫時和究竟利益的人,寥若晨星,極爲稀少。如今末時的衆生中,真正能考慮到整個佛教前途、提高整個人類文化素質的人,也是極爲難得。大多數只重視自己的利益,見到什麼樣的衆生都是“好好好”,從不指出任何人的缺點,普通的學佛人更是如此。所以,真正住持正法者,對衆人所陳白的意見,一定要詳加觀察,辨其真僞而作取舍。因爲,他們大多是以自私的發心反映問題,若認真追問其理據,只需幾個問答他就會理屈詞窮露出馬腳,由此可推知所反映的也是屬虛假臆造。所以,我們以後在因緣具足、住持道場、攝受弟衆時,應銘記這個教言,聽取真實言舍棄非理語。

  君主不會受窮困,亦不缺乏面贊語,

  不應歡喜能誘財,以及面谀狡詐語。

  君主根本不會感受窮困,也不會缺乏種種面贊語,因此,不應該對誘人的財産和狡詐者的表面贊歎産生歡喜心。

  君主爲人處世應斷除兩種過失:一是不應貪財,二是不應信狡詐語。因爲君主以其往昔的福德因緣,如今地位顯赫,福報具足,一生中絕不會感受貧困。作爲寺院的住持,若能嚴持淨戒,慈憫衆生,財産名位不用追求便垂手可得。因爲,佛經中說:真正的修行人,即便到了在家人于指甲上耕種的時候,也不會感受困苦。所以不應該對誘惑自己墜入輪回的錢財生起貪喜之心。再者,身居高位的人,因爲眷屬中各有所求,不敢違上,會用花言巧語竭力逢迎,當面僞心贊歎一番,以討君主的歡心,所以君主前的好話多如滿山的鮮花。君主若不觀察,就很難覺察到自己的過失。有智慧的君主,對那些善說動聽悅耳之語的狡詐者,應詳察其動機,不要因別人奉承兩句便心花怒放,上當受騙後才悔恨當初。

  所有一切諸君主,恒時應當慎思維:

  所屬此等諸眷衆,一切苦樂皆依我,

  故我必須利彼等,首先我若不了知,

  何爲應理何非理,爾時不能自做主。

  世間的君主應時時刻刻細心思維:眷屬能安居樂業是依靠我,造業受苦也是觀待于我,所以我必須盡心盡力饒益他們。爲此,如果我事先不了知何爲應取、何爲應舍之理,就不能抉擇辨別是非取舍而利益他們。

  國王若想利益一國之臣民,首先必須明曉世理,精通治國之道。否則,應取則舍、該舍卻取,顛叁倒四,即使是名遍叁界,位同梵天,但遇到處理具體事情時,不能如法決斷,即便是想如理爲民衆造善,也只能是枉費心思,甚至適得其反。如清末的慈禧太後,既不懂世法之規,又無治國之術,遇到八國聯軍瓜分中國時,聽信李鴻章賣國求榮的下策,今日割一地,明日賣一城,苟且求得幾日的安樂,這樣的賣國君主談何利益民衆呢

  修行人要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自始至終以智慧來充實自己,對任何根基的人都能應機施教,既合世間人情,又合佛法道理。如當今的有些大德,幾歲便親近善知識,對戒律的開遮持犯了如指掌,對甚深的法要了了分明,在遇到任何違緣時自有高見,根本不會進入任何圈套。這樣讓人心悅誠服的聖者,不論是其眷屬,還是心存不軌的惡人,只要有緣親近他,都會得到今生和來世的利益。這才是衆望所歸的君主。

  成辦諸衆取舍事,故當聞佛菩薩衆,

  所造君規經論中,所說一切諸教義,

  專心思察所聞義,于此獲得定解時,

  此君即能護衆故,贊爲怙主或衆目。

  君主如果想引導衆生斷惡行善,就應當聽聞此彙集諸佛菩薩智慧之竅訣——君規論典,並專心致志地觀察思維一切教義,對此獲得穩固的定解時,方能護持衆生的叁門,也堪譽爲衆生怙主、人天眼目。

  修行人若要救度普天下之衆生得到究竟解脫,就必須聞思諸佛菩薩的經論教理並獲得甚深的定解,才能如法成辦自他二利。有些高僧大德精通叁藏十二部經論,以及印藏曆代祖師的教規格言,若隨時隨地向他請教,他都會正確無誤地引導衆生修持甚深法要。這樣的大德雖是藏在深山不離坐墊,也會有衆人舍棄自己的高官地位,放下自己的榮華富貴,不遠萬裏,飛洋渡海紛至沓來,歸投于他的足下,如群獸敬畏雪獅般地緊依在他的身旁。

  我雖未勝平凡者,豈能等同卑劣者,

  如是觀察不放逸,此君名副其實也。

  君主應恒時如是反省自己:雖然我的見解行爲沒有超勝平凡人,但豈能同于卑劣者的行爲

  如是反複觀察自己的言行而不放逸,才堪爲名副其實的君主。

  作爲君主,在實際生活中,言行舉止應恒時不放逸。自己雖然沒有超凡入聖的境界,是一個煩惱所縛的凡夫異生,但不能不注意自己的所作所爲,不能像一個世間的卑劣者一樣,任隨自己的分別念作非法行。至少也應該像世間有道德、有修養、有學識的人一樣,時刻觀察自己的叁門,毫不放逸,並以種種學處和威儀約束自己的行爲,以正知正念束縛自己如狂象般的心。如是,才能成爲真正的君主或修行人。如漢地寺院每天晚課結束時,一定要念警衆偈:“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如此日日以此警策,…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