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4

  ..續本文上一頁暫時雖是一介凡夫,但日增道長,也必將成爲名副其實的聖者。

  君主若具善功德,則彼所有眷屬衆,

  始終無有以私欲,爲非作歹之時機。

  君主如果具足善妙功德,那麼他身邊的所有眷屬,自始至終都不可能有以自私心胡作非爲的機會。

  君主具有威德是弟子不作非法行的關鍵。具足智慧和修證等功德的上師,如嚴持淨戒,具有殊勝聞思修行之功德,處理事情具有非凡的能力,攝受弟子具有無比的威力,則他所有的眷屬就不可能造惡業。即使是成千上萬的弟衆,也沒有造殺盜淫妄等惡業的機會,一天到晚,一年到頭,都是在上師身邊忙于聞法、誦咒、頂禮、轉繞、背誦經論等善法。反之,若上師不具威德,則眷屬會造下無量的貪嗔惡業,甚至認爲自己勝過上師,利欲熏心,任意妄爲,將戒律置于腦後,對甚深法義不聞不問,行爲放蕩,做盡壞事。世間君王若具善功德,其眷屬也唯有斷惡行善,如斯裏蘭卡前任總統,他具足學識、威德,又虔信佛教,每天要求大臣等早晨叁點起床,與他一起坐禅、誦經。他手下的眷屬唯有行持善法,根本沒有作惡的機會。所以,眷屬們造善造惡,關鍵取決于君主是否具德。

  不求任何學問者,僅以高位起傲慢,

  並害自己之眷衆,雖爲君主亦將毀。

  若君主不希求世出世間的一切學問,僅憑借自己的高位權勢,起大傲慢心,因無善心而加害自己的眷屬,他雖然一時成爲君主,但最終必將身敗名裂,失毀其已得的地位。

  君主不能穩坐其位的原因有:不求學問、恃權傲慢、惡心害衆。就修行人而言,有些人通過一番努力和種種因緣,成爲活佛、法師,得了這樣一個假名學位後,就止步不前,心高氣傲,覺得已經是出人頭地,像得到梵天果位、見道位或佛果一樣,生起很大的傲慢心,以此爲資本再不願追求學問、進一步深造。自恃名位、傲氣淩人擺出一副官架子,卻想去成辦大事,無疑是不可能成功的。智者得到學位後,應以更高的准則要求自己:行爲不違于二規,定解越來越穩固。絕不能如同世間人求得學位就裹足不前。另一方面,一寺之主,一國之君,如果對眷屬毫無悲憫心,就像凶手或閻羅卒一樣,凶巴巴的蠻不講理。而眷衆如水,君主如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主若總是傷害眷衆,雖一時貴爲君主,因不得民心,則終有一天會失去王位。所以君主當學習一切學問,爲人謙下,待人慈善,自然會穩坐寶座!

  君主威力之大小,皆隨眷屬之盛衰,

  是故善加觀察後,爲民造福即明君。

  君主威望勢力的大小,均觀待其眷屬的興盛和衰敗。所以君主善加觀察了知此理後,應爲眷民造福才是明智的善舉。

  高僧大德的威望高、弘法事業廣大,是因爲他們所攝弟衆越來越多的緣故。若其眷屬越來越少,也許其內證很高,但弘法事業不會廣大。就像當今的具相上師,他利生事業如太陽普照大地一樣,整個世間無與倫比,其原因就是他攝受了數以萬計的眷屬,其他人也只能是望洋興歎。所以,明智之君主能以精詣之識,對任何事情善加觀察,教導眷衆廣行善法,造福于後世。之後,能正確詳細地引導弟衆對衣食住行、學識修證如法取舍,使其身語意恒時清淨,培福修慧,不造少許惡業。這樣的君主才是爲民造福的明君,他自然會有如海般的眷屬雲集,有了如海的眷屬,弘法事業勢必廣大,因爲弟子的盛衰與上師的事業興衰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智者若想廣弘佛法,必須擁有衆多具信心、智慧、悲心等功德的弟衆。同樣,國王若想令國家立于強國之林,必須擁有一大批德才兼備的眷屬,學貫古今的文臣,智勇雙全的武將,才能使國富民強。

  第二品 觀察智者

  一切殊勝諸君主,爲知合理非理事,

  當學種種諸論典,並依具有功德者。

  一切殊勝的君主,爲能了知合理與非理的事理,應當學習諸大智者所著有關二規的各種論典,並應如理依止那些具有功德者。

  此明殊勝君主所應爲之事。對于修行人來說,爲了救度無邊衆生,得到究竟解脫,必須了知應理與非理的界限,經雲:“如法應修行,非法不應受。”但能區分法與非法者猶如晨星,極爲稀少,有者甚至對顯密的教法也分不清。因此,必須依止具法相的善知識,學習二規的各種格言、五部大論等顯密法要。這樣才能使自己的智慧圓滿,善能辨別合理非理之事。同樣,世間國君古來就有依止國師之美德,爲了對國家對人民有利,處理大事合情合理,依止國師,學習倫理道德、治國之術、五戒十善之學處等,從而使自己成爲衆人崇敬的賢善君主。

  若未精通諸論義,僅以淺薄之智慧,

  不能廣辨取舍處,故當先閱經論疏。

  如果沒有精通浩如煙海的論典,也未掌握其要義,僅僅依靠自己的淺薄智慧就不能廣泛辨別取舍種種學處,所以首先應廣閱佛經論典及善疏。

  只有博覽群經,精通世出世間的賢善教法,才能真正利益衆生。佛陀浩瀚的教法中,有大小乘、顯密宗等諸多經論,如果不能精通此博大精深的教法,僅以自己孤陋寡聞的智慧抉擇事理,于成辦弘法事業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縱有慈濟衆生之心,卻沒有智慧力,也只能是枉費心機。現在有些寺院的住持,只會讀誦《金剛經》、《法華經》等幾部經論,叁藏十二部的經名目錄都未能全知,律藏分幾部一無所曉,格言教規從未拜讀過,怎麼能圓滿地如法取舍呢

  有些大善知識,自幼學習經論,依止善知識,既精通經論教理,又明了待人世規,無論他遇到王法難還是梵行難,都能如理地取舍,再大的違緣,以其廣博的智慧也能善巧遣除。同樣,對于一位名副其實的賢君,爲了造福于民衆,又有什麼理由不廣閱經論,提高自己的智慧呢

  求取任何學問時,斷除傲慢依上師,

  若恒依止諸正士,則彼功德如夏潮。

  無論希求任何學問,必須要斷除傲慢以謙卑心依止上師,如果能恒時依止具德上師,則他的功德會如夏潮般迅猛地增長。

  因海洋性氣候風向及空氣高壓,海水在夏季時會猛漲,叁尺浪頭,一浪高過一浪。同理,一個普通的人,若恒時依止德行具足的高尚正士,則其相續中的功德就會如夏潮一般的猛漲。但其中必須斷除慢心,具足恒心,如雲:“斷除我慢如掃帚,舍驕慢如斷角牛,契經所說依法師,故應恒時依止師。”只有于師前謙卑無慢,上師相續的功德才能融入心相續。以前,蓮師在攝受藏王赤松德贊時,先以神通調伏其慢心,之後,才攝受他,他自己的一生中因蓮師的加持而未損衆生的一根汗毛,積集了無量功德。那麼,如今幸遇具相如意寶上師,應恒時依止乃至命終也不能遠離,以此能使自己的智慧修證如夏潮一般猛增。

  見與不見之一切,功德根本即智慧,

  若無智慧于眷衆,僅以慈心不能護。

  見與不見的一切功德之根本是智慧,如果世間的君主或高僧大德不具足智慧,僅僅以慈悲心是不能護持眷屬與臣民的。

  聞思修所能現量見到的驗相爲“見”之功德,如聞思後馬上能了知取舍斷除疑惑,念咒修儀軌後病馬上痊愈等。“不見”之功德有兩種:如供養一束花或發願成佛等,有可能在百千萬劫後才成熟其果報而不能現見;有些果報雖當下成熟,但因沒有相應的智慧卻不能現見,如無著菩薩至誠祈禱彌勒菩薩時,尊者雖已現身他卻不能現見,因爲這些不見之功德只有依靠智慧才能了知。

  一般的智慧是指能夠取舍辨別的意識,而《智者入門》中將智慧分爲世間和出世間兩種。《大智度論》、《成唯識論》卻將其分爲聞思修叁種。這裏指大善知識在護持道場、攝受眷屬時,應具備的攝受能力和處理事務的智慧。否則,上師僅以慈悲心勸弟衆修善斷惡,卻不具足辨別取舍的能力,則如“斷臂之老母救不了落水之獨子”一樣,就不能很好地護持彼等身口意之所作所爲,即使只有叁個弟子也會吵嘴打架的。而那些悲智雙運的大德,善于觀察鑒別人格,具有引導弟衆修學提高智慧的善巧方便,其弟衆即便是成千上萬,身心也調柔得如棉花一樣。

  同樣,世間的大小事情能否成辦,其根源也是智慧。如具足世間廣博學識,又愛護民衆的君主,其民衆所享受的安樂,這是“見之功德”;若國王既精通世法又虔信佛法,引導民衆行持善法,來世享樂的果報是“不見之功德”。反之君主無智慧無慈心,往往會爲私利而勞民傷財,或因一念嗔心而使臣民遭受生靈塗炭之苦。所以,只有像梁武帝、松贊幹布這樣的賢君,像太虛大師、華智仁波切這樣的聖主,方能真正如法地護持眷民。

  若具智慧做何事,無有不能成辦者,

  依智力亦能成佛,何況說是其他事

  如果具足智慧,則無有不能成辦之事,依靠智慧力既然能圓滿成就佛果,更何況說去成辦其他事情呢

  《大乘義章經》中說:“照見名爲智,解了稱爲慧。”意爲照見諸法之本相爲智,辨別了解諸法差別等稱爲慧。具足智慧即能徹見事情的原委而如理取舍,所以大小難易的事情沒有不能成辦的。一切事情中,沒有比成佛更難的,但若具足智慧,明了諸法實相,以智慧攝持修持五度就能圓滿成就佛果。經雲:“五度如盲,智慧如眼。”佛陀也是依靠智慧,圓滿了一切斷證功德。既然依智慧能成佛道,則共同與不共同的事業自然會任運成辦。

  同樣,國君以智慧來治理國家,就能妥善處理舉國上下的大事小情,而且對臣民的來世也有很大的利益。所以,智慧是成辦一切事情的根本近取因,世間人應廣聞博學,使自己具足取舍的智慧。我們更應多聞教法,實修竅訣,顯現出我們本有的無漏智慧。

  廣增智慧唯一門,即是聽聞正法義,

  是故不勤聞法者,忙碌瑣事有何用

  能增上深廣智慧的唯一途徑就是聽聞正法,並思維法義使其融入自心,所以,不精勤聞法而忙于日常生活瑣事,則此人生將有什麼意義呢

  古德說:“愚者求財産,智者求智慧。”愚者一生中僅爲財産而忙碌,智者一生中唯于智慧真理而上下求索,行住坐臥都是對智慧的探尋。許多具德上師的弟衆,幾十年常隨師尊聽聞佛法,有些聽聞過兩叁遍《大藏經》的傳承,其聞思妙慧自然與日俱增而成爲大智者。往…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