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6

  ..續本文上一頁離智慧力,雖聚衆人亦無益,

  如同獅子與象群,被一山兔所製服。

  如果沒有殊勝智慧能力的人,無論集聚再多也沒有很大益處,如同雪獅摧毀龐大的象群,具足智慧的一人也能製服衆多怨敵。

  做任何事情,必須要具足辨別取舍等能力,不但一個人無智慧不能成辦事,即使集聚成千上萬的無智者也不能共同成辦一件事情,所以智慧是成辦一切事情的根本。若整個佛教界都是不具智慧的人,對將來振興佛教、弘法利生也不會有很大的利益。培養僧才也是如此,如能培養出一個具足智慧的人,以其智慧能力將能利益無量的衆生。曆史上大唐玄奘法師西行前往印度求法,以其深藏智慧翻譯了諸多經論,他如同獸中之王——雪山雄獅能摧毀大象群一樣,摧毀了衆多外道的邪見,救度了無量的衆生。所以,大德高僧一定要自己具足智慧,方能製服煩惱的狂心,在培養僧才中,應該尤其注重培養具足智慧者方能續佛慧命。

  敵衆雖有強勢力,若具智慧能勝彼,

  戰時大鵬雖勝利,最後遍入天騎之。

  敵衆雖然有強大勢力,若是具慧者一人也能戰勝彼等,如同大鵬雖然戰勝了遍入天,但最後卻變成了他的坐騎。

  智慧既能製服外在的敵人,也能調伏相續中煩惱魔軍。修行人難免會遇到違緣和敵衆,如果具足修證智慧,再多的魔軍製造違緣也無濟于事,如果沒有智慧,即便聽到一點點議論,馬上就會退失信心或離開善知識。若是具慧者“縱住惡人群,抑處女人窩,勤律終不退”,遇到貪嗔癡的衆生不會像鴕鳥一樣逃避,去寂靜處閉關,但沒有聞思修的智慧就不能斷除煩惱,絕不會有所成就。所以應該希求智慧,因它的力量是無比強大的。具智者魔軍尚不懼,何懼于外境的敵人

  傳說大鵬鳥與持輪者遍入天作戰,大鵬以強大的勢力獲勝,它騎在遍入天身上,並令其向自己求悉地。遍入天說:“我是大者,大者永遠不會向小者求悉地,你應向我求悉地。”大鵬問:“什麼是大者

  ”“能馱起小者就是大者。”“那,我是大者,你騎在我身上吧。”“那好,我就騎在你身上了。”這樣,遍入天在作戰時雖然失敗了,但以其智慧,大鵬鳥卻成了他的坐騎。同樣智者能將逆境轉成順緣而不遭任何損害。

  君王若具智慧力,則能保護諸國境,

  即使孤身之一人,亦能統治全世界。

  君王如果具有智慧,以其力量則能保護很多國境,即使孤身一人也能統治整個世界。

  具智者雖一人也能廣護諸多衆生。往昔藏王松贊幹布執政時,依其智慧,統治了南贍部洲的叁分之一。成吉思汗等也是以其智慧,以區區十萬之衆,幾乎統治了整個歐亞大陸。同樣,具證的聖者大德,不僅能保護其本地的佛法,甚至整個世界的佛法,依靠他一人的能力也能得以興盛,世間衆生只要有信心都能得到他的加持,依止他聞思佛法,享受法樂。有的雖然暫時遭受違緣,但憑借其智慧之力很快能轉爲修道的助緣。如是悲智具足的正士縱在異國他鄉,其眷屬也會如夏潮一樣,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如宣化上人等,都是憑一人之智慧力量,保護了衆多人的精神世界。

  若人持有智慧燈,則彼無有衰敗暗,

  通達經論之智者,世間莊嚴如明日。

  若人持有智慧之明燈,那麼他就無有衰敗與癡暗,通達了如寶燈般的顯密經論的大智者,會猶如明日一樣成爲世間的莊嚴。

  智者不會有衰敗和癡暗,猶如燈火上不會存在黑暗一樣。因爲,他已經通達了經論真義,具有明智的取舍和作爲,能賜予衆生安樂,猶如太陽東升之時,能賜給衆生以安樂和新生。通達經論的智者,能以甚深妙法滋潤一切衆生的相續,遣除一切疑惑與無明癡暗,但若只能講經說法,卻不懂得一點事理,也會受到很多不必要的違緣。所以,應該具足事理融通的智慧,具有良好的人格,才算是真正的世間莊嚴。

  一切世出世善聚,悉皆依靠智慧力,

  故當先求智慧眼,複次再辦諸所欲。

  世出世間一切善妙的功德,全都依靠智慧力而成就,所以,我們首先應尋求如眼的智慧,然後再去成辦一切所欲之事。

  作爲一個修行人,無論是弘法利生還是自斷煩惱,都必須先聞思佛法並修持其要義,如是才能如法順利地成辦自他二利。如果不具足聞思妙慧及不共的功德,卻做弘法利生的黃粱美夢,豈不是空中樓閣

  古訓有“出家伊始,當依師學律五年,然後再參禅學教……”,有些人剛出家就想去度人,這未免操之過急,若真想度人則應先求智慧,有了智慧才能以其力量成辦一切善法。曆史上的無垢光尊者等大德,顯現上都是先聞思佛法修習禅觀,增長智慧後,方利益衆生的。作爲一般根基的修行者,想成辦自己所欲之事,則應當求智慧,它如明目一樣能識別、抉擇應修之道及其方便方法,否則一盲引衆盲,將如“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一樣的危險。

  若不知理非理事,則彼縱然極精勤,

  區區小事亦難成,何況成辦重大事

  如果不了知何爲應理與不應理之事,雖然外在的行爲極爲精勤,小小的事情也難以成辦,更何況是重大事情

  成辦事情的關鍵在于事先對應理與非理了如指掌,否則,縱然行爲非常精進,小事也很難成辦。如人們個個都想尋求安樂,但是其中有些人根本不了知應理應取的行善方法,卻去裸體苦行,閉目臆想練習吐納,或者做火燒水溺、食不淨糞等各種苦行,所爲皆與所求背道而馳,這絕對成辦不了解脫痛苦的大事。又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分不清應理與非理的界限,對自己該不該暫時回去一趟也抉擇不了;若是智者,對任何事情了知取舍之理,明了解決的方法竅訣,輕而易舉就能圓滿成辦。凡欲成辦大事,首先必須以智慧如理抉擇,之後再精勤,才能如願以償。

  凡人未能成之事,智者則以方便成,

  富樓那未調裸衆,具智文殊調伏之。

  凡夫長時間內竭盡全力也不能成辦的事情,智者以善巧方便,能輕易地成辦;富樓那尊者說法未能調伏的裸體外道,具足大智慧的文殊菩薩以善巧方便調伏了他們。

  沒有智慧的凡夫,抓不住事情的關鍵所在,又不具足善巧方便,處理事情時大動幹戈,反而弄成一團糟;而智者先分析了知事情的關鍵要點,善巧回護,排除一切不利的因素,即使是很棘手的事情也能很容易成辦。

  在弘法利生的過程中,必須因機施教,具有善巧方便才能成辦他利。如佛陀十大弟子中講法最絕妙的富樓那尊者,爲了度化裸形外道,于六個月精進地宣講世尊堪爲量士夫的功德,而外道變得更爲剛強難調,根本度化不了。佛陀便派大智文殊菩薩前往調伏,不同的是,文殊菩薩先贊歎外道本師的功德,語氣上好像誹謗佛陀,外道就很樂意接受文殊菩薩的觀點。之後,文殊菩薩漸漸以觀察佛陀經教方式而引導他們閱佛經,最後,用佛陀的善說與他們辯論,使外道心悅誠服,不得不共贊世尊的巍巍功德而皈依佛陀。所以具足善巧方便極爲重要,同樣對于那些不信佛的老頑固直接講法,往往是勞而無功,只有先相合于他們根基說話,再漸次引導才能度化。所以度衆非僅僅依于佛言祖語,需以種種方便才能廣度不同根基的衆生。

  廣大智慧若增上,一切事情無阻礙,

  千數盲人難行道,明目一人亦能過。

  如果具有廣大智慧的人,對于一切事情都能無礙成辦,猶如數千盲人相聚一起也難通行之道,但明目一人即能暢行無阻。

  智者不間斷聞法使自己的智慧不斷增上,無論是遇到生活中還是修行中的違緣都能處理得非常圓融,所謂無智者千人難辦之事,智者一人亦能成辦,其自心無有憂惱也不會擾亂別人。若沒有智慧即使生活中不足挂齒的小事都無法處理,更何況是修行中的艱難和違緣,所以唯有求得深廣的智慧,才能無礙地成辦一切。

  以前佛在王舍城時,有五百盲人,聽說若能聞到佛的聲音便能複明,就很急切地想去拜見佛陀,但沒人願意帶他們。于是他們沿街乞討,得到五百嘎夏巴,雇了一個有眼人,帶他們手拉手前往王舍城,誰知佛陀已往別地,此人把衆盲人棄于河邊,獨自走了。他們曆盡艱辛,連續追趕了七個地方才幸遇佛陀。佛陀作了加持,五百盲人得以複明,並于佛前出家證得羅漢果。修行也如同行路,唯有如眼的智慧攝持才能通向究竟解脫道。

  智者僅僅說一句,亦成衆人之大事,

  鏡面國王言說少,令諸衆生得安樂。

  智者僅僅說一句話也能成辦衆生的重大事情,猶如鏡面國王以極少的言語,而令其眷民得到人天安樂。

  大智者們以深廣智慧,徹見衆生暫時究竟的利益,如有些大德勸大家念誦阿彌陀佛名號一百萬,雖然只是一句話,但很多衆生都依教奉行,無量衆生能因此最終往生極樂世界。

  世尊在因地爲鏡面國王時,與生俱來身色金黃,相好莊嚴。他的父王有五百太子,父王駕崩後遺诏中寫到:繼位者當具足身色金黃、頭頂寶髻、掌有*輪等十種妙相。當時,只有鏡面太子圓滿具足,故繼承了王位。之後,以其福德力,國內自然出現了七輪寶。鏡面王想:若想利于臣民必須積累資糧。于是他觀想祈禱,朝四方禮拜後,迎請了四方共八萬獨覺入宮,並令手下八萬四千小國的人們馬上皈依供養,舉國上下遵命行持,以此功德,彼等皆獲得了天人的福報。這裏鏡面王僅迎請獨覺入宮,以令人們供養的片言只語,便令眷民得到了暫時和究竟的安樂。如是具有智慧德行的君主和高僧大德,雖然只用簡單的一句話,也能成辦不計其數衆生的利益。

  智者不厭足善說,正士不厭足功德,

  大海不厭足江河,凡夫不厭足欲妙。

  智者不厭足地尋求種種善說,正士對功德的希求永不厭足,大海從不厭足江河多,而凡夫對世間欲妙永無厭足。

  薩迦班智達也有如是善說:“大海不厭河水多,國庫不厭珠寶多,欲者不厭受用多,學者不厭格言多。”智者是活到老學到老,從不會因幾十年的修學而厭足,也不會自滿而止步不前。他們對諸佛菩薩的經論、高僧大德的善說會如饑似渴,孜孜不倦地學修。具足高尚行爲的正士都很重視身語意方面的功德,如嚴持淨戒,言談舉止,一言一行都謹小慎微,故堪爲人天師表。他們猶如萬川彙歸的大海從不滿足,…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