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离智慧力,虽聚众人亦无益,
如同狮子与象群,被一山兔所制服。
如果没有殊胜智慧能力的人,无论集聚再多也没有很大益处,如同雪狮摧毁庞大的象群,具足智慧的一人也能制服众多怨敌。
做任何事情,必须要具足辨别取舍等能力,不但一个人无智慧不能成办事,即使集聚成千上万的无智者也不能共同成办一件事情,所以智慧是成办一切事情的根本。若整个佛教界都是不具智慧的人,对将来振兴佛教、弘法利生也不会有很大的利益。培养僧才也是如此,如能培养出一个具足智慧的人,以其智慧能力将能利益无量的众生。历史上大唐玄奘法师西行前往印度求法,以其深藏智慧翻译了诸多经论,他如同兽中之王——雪山雄狮能摧毁大象群一样,摧毁了众多外道的邪见,救度了无量的众生。所以,大德高僧一定要自己具足智慧,方能制服烦恼的狂心,在培养僧才中,应该尤其注重培养具足智慧者方能续佛慧命。
敌众虽有强势力,若具智慧能胜彼,
战时大鹏虽胜利,最后遍入天骑之。
敌众虽然有强大势力,若是具慧者一人也能战胜彼等,如同大鹏虽然战胜了遍入天,但最后却变成了他的坐骑。
智慧既能制服外在的敌人,也能调伏相续中烦恼魔军。修行人难免会遇到违缘和敌众,如果具足修证智慧,再多的魔军制造违缘也无济于事,如果没有智慧,即便听到一点点议论,马上就会退失信心或离开善知识。若是具慧者“纵住恶人群,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遇到贪嗔痴的众生不会像鸵鸟一样逃避,去寂静处闭关,但没有闻思修的智慧就不能断除烦恼,绝不会有所成就。所以应该希求智慧,因它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具智者魔军尚不惧,何惧于外境的敌人
传说大鹏鸟与持轮者遍入天作战,大鹏以强大的势力获胜,它骑在遍入天身上,并令其向自己求悉地。遍入天说:“我是大者,大者永远不会向小者求悉地,你应向我求悉地。”大鹏问:“什么是大者
”“能驮起小者就是大者。”“那,我是大者,你骑在我身上吧。”“那好,我就骑在你身上了。”这样,遍入天在作战时虽然失败了,但以其智慧,大鹏鸟却成了他的坐骑。同样智者能将逆境转成顺缘而不遭任何损害。
君王若具智慧力,则能保护诸国境,
即使孤身之一人,亦能统治全世界。
君王如果具有智慧,以其力量则能保护很多国境,即使孤身一人也能统治整个世界。
具智者虽一人也能广护诸多众生。往昔藏王松赞干布执政时,依其智慧,统治了南赡部洲的三分之一。成吉思汗等也是以其智慧,以区区十万之众,几乎统治了整个欧亚大陆。同样,具证的圣者大德,不仅能保护其本地的佛法,甚至整个世界的佛法,依靠他一人的能力也能得以兴盛,世间众生只要有信心都能得到他的加持,依止他闻思佛法,享受法乐。有的虽然暂时遭受违缘,但凭借其智慧之力很快能转为修道的助缘。如是悲智具足的正士纵在异国他乡,其眷属也会如夏潮一样,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如宣化上人等,都是凭一人之智慧力量,保护了众多人的精神世界。
若人持有智慧灯,则彼无有衰败暗,
通达经论之智者,世间庄严如明日。
若人持有智慧之明灯,那么他就无有衰败与痴暗,通达了如宝灯般的显密经论的大智者,会犹如明日一样成为世间的庄严。
智者不会有衰败和痴暗,犹如灯火上不会存在黑暗一样。因为,他已经通达了经论真义,具有明智的取舍和作为,能赐予众生安乐,犹如太阳东升之时,能赐给众生以安乐和新生。通达经论的智者,能以甚深妙法滋润一切众生的相续,遣除一切疑惑与无明痴暗,但若只能讲经说法,却不懂得一点事理,也会受到很多不必要的违缘。所以,应该具足事理融通的智慧,具有良好的人格,才算是真正的世间庄严。
一切世出世善聚,悉皆依靠智慧力,
故当先求智慧眼,复次再办诸所欲。
世出世间一切善妙的功德,全都依靠智慧力而成就,所以,我们首先应寻求如眼的智慧,然后再去成办一切所欲之事。
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是弘法利生还是自断烦恼,都必须先闻思佛法并修持其要义,如是才能如法顺利地成办自他二利。如果不具足闻思妙慧及不共的功德,却做弘法利生的黄粱美梦,岂不是空中楼阁
古训有“出家伊始,当依师学律五年,然后再参禅学教……”,有些人刚出家就想去度人,这未免操之过急,若真想度人则应先求智慧,有了智慧才能以其力量成办一切善法。历史上的无垢光尊者等大德,显现上都是先闻思佛法修习禅观,增长智慧后,方利益众生的。作为一般根基的修行者,想成办自己所欲之事,则应当求智慧,它如明目一样能识别、抉择应修之道及其方便方法,否则一盲引众盲,将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一样的危险。
若不知理非理事,则彼纵然极精勤,
区区小事亦难成,何况成办重大事
如果不了知何为应理与不应理之事,虽然外在的行为极为精勤,小小的事情也难以成办,更何况是重大事情
成办事情的关键在于事先对应理与非理了如指掌,否则,纵然行为非常精进,小事也很难成办。如人们个个都想寻求安乐,但是其中有些人根本不了知应理应取的行善方法,却去裸体苦行,闭目臆想练习吐纳,或者做火烧水溺、食不净粪等各种苦行,所为皆与所求背道而驰,这绝对成办不了解脱痛苦的大事。又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因分不清应理与非理的界限,对自己该不该暂时回去一趟也抉择不了;若是智者,对任何事情了知取舍之理,明了解决的方法窍诀,轻而易举就能圆满成办。凡欲成办大事,首先必须以智慧如理抉择,之后再精勤,才能如愿以偿。
凡人未能成之事,智者则以方便成,
富楼那未调裸众,具智文殊调伏之。
凡夫长时间内竭尽全力也不能成办的事情,智者以善巧方便,能轻易地成办;富楼那尊者说法未能调伏的裸体外道,具足大智慧的文殊菩萨以善巧方便调伏了他们。
没有智慧的凡夫,抓不住事情的关键所在,又不具足善巧方便,处理事情时大动干戈,反而弄成一团糟;而智者先分析了知事情的关键要点,善巧回护,排除一切不利的因素,即使是很棘手的事情也能很容易成办。
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必须因机施教,具有善巧方便才能成办他利。如佛陀十大弟子中讲法最绝妙的富楼那尊者,为了度化裸形外道,于六个月精进地宣讲世尊堪为量士夫的功德,而外道变得更为刚强难调,根本度化不了。佛陀便派大智文殊菩萨前往调伏,不同的是,文殊菩萨先赞叹外道本师的功德,语气上好像诽谤佛陀,外道就很乐意接受文殊菩萨的观点。之后,文殊菩萨渐渐以观察佛陀经教方式而引导他们阅佛经,最后,用佛陀的善说与他们辩论,使外道心悦诚服,不得不共赞世尊的巍巍功德而皈依佛陀。所以具足善巧方便极为重要,同样对于那些不信佛的老顽固直接讲法,往往是劳而无功,只有先相合于他们根基说话,再渐次引导才能度化。所以度众非仅仅依于佛言祖语,需以种种方便才能广度不同根基的众生。
广大智慧若增上,一切事情无阻碍,
千数盲人难行道,明目一人亦能过。
如果具有广大智慧的人,对于一切事情都能无碍成办,犹如数千盲人相聚一起也难通行之道,但明目一人即能畅行无阻。
智者不间断闻法使自己的智慧不断增上,无论是遇到生活中还是修行中的违缘都能处理得非常圆融,所谓无智者千人难办之事,智者一人亦能成办,其自心无有忧恼也不会扰乱别人。若没有智慧即使生活中不足挂齿的小事都无法处理,更何况是修行中的艰难和违缘,所以唯有求得深广的智慧,才能无碍地成办一切。
以前佛在王舍城时,有五百盲人,听说若能闻到佛的声音便能复明,就很急切地想去拜见佛陀,但没人愿意带他们。于是他们沿街乞讨,得到五百嘎夏巴,雇了一个有眼人,带他们手拉手前往王舍城,谁知佛陀已往别地,此人把众盲人弃于河边,独自走了。他们历尽艰辛,连续追赶了七个地方才幸遇佛陀。佛陀作了加持,五百盲人得以复明,并于佛前出家证得罗汉果。修行也如同行路,唯有如眼的智慧摄持才能通向究竟解脱道。
智者仅仅说一句,亦成众人之大事,
镜面国王言说少,令诸众生得安乐。
智者仅仅说一句话也能成办众生的重大事情,犹如镜面国王以极少的言语,而令其眷民得到人天安乐。
大智者们以深广智慧,彻见众生暂时究竟的利益,如有些大德劝大家念诵阿弥陀佛名号一百万,虽然只是一句话,但很多众生都依教奉行,无量众生能因此最终往生极乐世界。
世尊在因地为镜面国王时,与生俱来身色金黄,相好庄严。他的父王有五百太子,父王驾崩后遗诏中写到:继位者当具足身色金黄、头顶宝髻、掌有*轮等十种妙相。当时,只有镜面太子圆满具足,故继承了王位。之后,以其福德力,国内自然出现了七轮宝。镜面王想:若想利于臣民必须积累资粮。于是他观想祈祷,朝四方礼拜后,迎请了四方共八万独觉入宫,并令手下八万四千小国的人们马上皈依供养,举国上下遵命行持,以此功德,彼等皆获得了天人的福报。这里镜面王仅迎请独觉入宫,以令人们供养的片言只语,便令眷民得到了暂时和究竟的安乐。如是具有智慧德行的君主和高僧大德,虽然只用简单的一句话,也能成办不计其数众生的利益。
智者不厌足善说,正士不厌足功德,
大海不厌足江河,凡夫不厌足欲妙。
智者不厌足地寻求种种善说,正士对功德的希求永不厌足,大海从不厌足江河多,而凡夫对世间欲妙永无厌足。
萨迦班智达也有如是善说:“大海不厌河水多,国库不厌珠宝多,欲者不厌受用多,学者不厌格言多。”智者是活到老学到老,从不会因几十年的修学而厌足,也不会自满而止步不前。他们对诸佛菩萨的经论、高僧大德的善说会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修。具足高尚行为的正士都很重视身语意方面的功德,如严持净戒,言谈举止,一言一行都谨小慎微,故堪为人天师表。他们犹如万川汇归的大海从不满足,…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