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恒时接纳那些源源不断的江河一样,不厌其烦地积累大小善行功德。凡夫对色声香味触之世间妙欲始终不会厌足,如《佛子行》云:“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对这些切实妙理,我们应常以此反观对照自己是智者正士还是愚者凡夫
从而鞭策自己,使自己有善法欲的正确希求。
一切功德与过患,以及应时与非时,
智者愚者差别等,智者能辨愚非尔。
对一切功德与过患,以及应时与非时,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智者能正确辨别,然而愚者却不能了知。
智者能了知真正的功德是闻思修,而愚者却认为偷盗、杀生、邪淫等非法行为是功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具足智慧的大德在弘法利生时,能悉知什么时候因缘成熟,该调化哪一方的众生,以其甚深智慧抉择超凡出世的事情,并且会准确地应验。而那些刚落发的人连戒相的开遮持犯尚未明白了知,却急于去度众生,这种不懂得何为应时何为非时的人,非但度不了众生,反被众生度化了。何者相续中有真实的智慧,何者相续中不具足定解,这也只有智者方能辨别。正如《格言宝藏论》中说:“谁能了知过与德,智者方能辨彼二,从牛挤奶皆能会,由水分奶唯天鹅。”如从母牛身上挤奶人人都会,当牛奶与水融为一体时,只有天鹅才有能力将纯奶吮出。唯有智者能辨别是非,了知取舍之理,而愚者却恰恰相反。
若遇甚深论典义,或遇关键性问题,
则知智愚之差别,外相彼二即相同。
虽然智者与愚者外表相同,但在遇到理解甚深论典之要义时,或遇到处理关键性问题时,则能了知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
在判断一些小事上,并不能显现出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如果遇到像大圆满、大幻化网等甚深论典时,就能知道智者和愚者的差别。智者就像获得如意宝一样,经过精进的闻思,并通达其甚深要义,而依此修持,最终必定能获得解脱。对愚者来说即使遇到了甚深的法宝,也会如土石般地舍弃,更何况去闻思修呢
在处理关键事情时,智者与愚者的差别也是自有分晓、显而易见,在藏地动乱期间,佛法遭到严重的损害,当时有人逼迫所有僧人舍戒还俗,具有智慧的僧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不但未还俗,并且始终未舍善法。而某些僧人因没有正知正见,就随顺当时的形势舍戒还俗了,更有甚者跟随他们摧毁佛法。这二者之外相没有太大差别,也许愚者容貌还漂亮些,外表根本分不清智者愚者,只有在体解甚深经论,处理关键性问题时才见分晓。
智者弃过取功德,愚者弃德取过患,
愚者虽讥讽智者,智者却悲愍愚者。
智者舍弃种种过患纳取一切功德,愚者舍弃诸功德取受种种过患,愚者虽然讥讽智者,智者对其却生起悲愍心。
在修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贪嗔痴等烦恼及梵行难等违缘,此时智者马上能快刀斩乱麻断除它,并能严持律仪,精进修持愿行菩提心、四念处乃至大空性等甚深法要。在行为上谨小慎微,即使微不足道的供一杯水之功德也尽力行持。愚者反其道而行之,对贪嗔等话题就像打开了伏藏的大门般滔滔不绝,对酗酒等从不厌弃,相续与行为中充满了过患,就像谚语中所说的“已坏得具足了十三种恶事”,善业方面,连观音心咒也不念。本来出家是随顺于遍知佛陀的行为,他们却看不惯,说这些人是走投无路了,学佛学糊涂了,不享受世间的快乐,偏去自讨苦吃……这类愚人就像萨迦班智达所说“犹如老猴抓住人,嘲笑说他无尾巴”一样。这种可怜的人,所言所行都是非常的愚痴,一点不知取舍,不了知应理与非理,不但自己以邪命空耗人生,还要讥讽诽谤智者的如法行为。可智者对那些愚者不会憎恨,反而从内心生起强烈的悲悯,并以善根回向,愿彼等愚者生生世世断除邪见,获得无漏智慧!
愚者无论再富裕,亦如竹果必将灭,
智者无论再衰败,亦如良种必将增。
愚者无论多么富裕,也会像竹果一样终将毁灭,智者无论当下多么衰败,必将如已种下的良种成熟而增上。
愚昧无知的人,因往昔的善业成熟,暂时的福德力现前,财物比较富有,但他们不懂善巧支配,不知上供下施结缘于有情,反用来杀生邪淫等,今生来世都不会有很好的后果。如有些愚者,假冒某人名誉贩卖佛像经书化缘等,虽然暂时积累了很多财产,但不久就会身败名裂,这种人就像竹子开花结果实一样,立即就会枯死,自己原有的财产和善根最终都会毁灭,而堕入恶趣感受无边痛苦。
智者虽以前世的业缘,暂时受到违缘,如贫苦、疾病等,但不久就会烟消云散,赢得众人的爱戴和尊敬。如某大德一时遭受诽谤而轰动了整个佛教界,但以其本来不变的行为和智慧,很快让人们明了真伪,而消除一切非议。像在文革期间被关进监狱的高僧大德,最终仍能成办利生的事业。正如良种已种下,虽然暂时被埋没,因缘一旦成熟,必定会开花结果。
具有学问诸智者,愚人前亦闻善说,
贡高我慢诸愚者,值遇智者即逃避。
具有学问智慧的人,在稍有传承的愚人前也会去听闻善说,而贡高我慢的愚者,遇到了智者却立即逃避。
智者依法不依人,不耻下问而求学,如《宝箧经》中记载:世尊曾于低劣者前得求六字真言的传承。世尊曾说:“诸法依靠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因为了知正法的人非常难得,除了虚伪狡诈者以外,若屠夫拥有一句佛法也应当向他请求,如不净物中只要有如意宝就应该掘取。哲钦仁波切在《功德藏》讲义中,所讲的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很多人是在低劣者前求得一些学问的。历史上有一种说法:现在的《大藏经》传承是一位大德在一位卑微的老妇人前求得而脉脉相承下来的。因此,只要对自他相续有利的善说,无论是何人传讲都一定要恭敬听闻。
相反,那些自以为出类拔萃的愚人,像高山一样什么法水都注不进,一旦遇到智者就会逃之夭夭,绝不肯去亲近聆听教言。如前几年藏地有一位精通藏密的法师应邀去了某地,当地一位经常自称“藏传气功大师”者,闻风躲而不见;另有一位自诩为临济正宗的传人,待到真正临济正宗的大德光临他的寺院时,他却借口下山办事去了。这些人可能连一句法也不会解释,却自封为“大师”、“祖师”,待真人驾到却溜之大吉,胆怯而不敢亲近请教。这些人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那样,“愚者之中欢欣游,学者之前怯而躲”。
良言相告心不悦,宣说深义不愿闻,
无义琐事特精进,此等即是愚者相。
对劝告之良言心存不悦,宣说甚深法义不愿意听闻,对无意义的琐事特别精进,这些就是愚者相。
沉溺在轮回中的众生炽盛的五毒烦恼,只有依佛法和智者的格言,破除我执证悟二空才能遣除。这些有益的善言犹如良药一样,吃的时候味道不甜,但能真正根除无始劫来的轮回病苦,智者会将“忠言逆耳利于行”作为座右铭。而愚者听到揭露自己的过失,马上变成黑长脸,或者是负气而走。若是宣说甚深切实的人规学、大中观、大圆满,他却借口要闭关修道场,到处去拜见什么大成就者而到处飘荡……反正只要与闻思修无切实利益的事,他很起劲,饶有兴趣,这都是愚者具足的相。在此,每个人都应观照自己是否具足这些愚者相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唐捐有义之教言,尤为信任狡诈者,
内心憎恨诸大德,此等即是愚者相。
对有益的教言弃之不理,却非常信任狡诈的人,而内心憎恨大德长老,这些就是愚者相。
圣者的窍诀、大德的格言都是具有真实意义的教言,是初劫的如意树所不能比及的,因为如意树只能赐予众生暂时的安乐,而甚深法义融入相续则不仅能成办今生的利益,成就究竟的佛果也是易如反掌。但愚者对这些法义如老狗弃草,根本不在乎,反而对狡诈者,尤为信任,也不观察利弊,只要稍加诱劝马上信以为真。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所哀叹的:末法时代的人不求善人求恶人,不求智者求狡诈者。近代的根登群佩也说过:不信真实语而信狡诈者是凡夫愚者。愚者非但不学教言,却信任狡诈者,而且经常内心憎恨诸大德,殊不知大德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极乐愿文》中说:“若人诽谤菩提萨埵众,较杀三界有情罪还重。”如果这样,今生会有诸多不祥,来世遭受违缘等果报,上述三者都是愚人的法相。当然,愚痴的人如果不断学习教典,远离狡诈者,以清净心依止善知识,久之也会变成智者。
若说实语不相信,欺诈引诱随彼行,
仅以面谀令生喜,此等即是愚者相。
如果不相信真实语,却信任欺诈之言,随顺他人的引诱而行,仅仅听到当面的阿谀奉承即心生欢喜,这些都是愚者之相。
世间众生无始劫来都是颠倒行持,每个人也可能有过亲身体验:明明你是对他真诚相待,毫不隐瞒地讲实话,他却不相信,反而对那些欺骗引诱他的人,非常信赖并随顺其行为,到了财法两空、走火入魔时,才恍然大悟:“噢!我上当了。”如果有人当面恭维:“你以前是如何的辉煌,现在事业是如何的广大,你是人间的庄严……”于是生起无比的欢喜心,正如《萨迦格言》所说:“慢者喜听赞叹语。”这只是一般的愚者,更有甚者不相信世尊所宣说的因果不虚、四谛十二因缘等法要,反倒爱好气功、歪门邪道、情侠小说等。
愚者对佛法教言从来不信奉受持,将假我执为实有、不净执为净、无常执为常、苦执为乐等,但对那些做杀盗淫妄的卑劣行为、引诱趣入三恶道的污言秽语想方设法地去仿效,别人当面虚情假意地阿谀一番,就高兴得不知自己的姓名,真是可怜!这些金刚句,确实有很深的内外密意,应详察细审,深加体会,肯定大有利于自相续。
初见何人皆信赖,听闻何语皆当真,
无论何事皆参与,此等即是愚者相。
初次见到任何人都非常信赖,听到任何语言都信以为真,无论什么事都要参与,这些就是愚者相。
智者对任何人、事、语言都先做仔细的观察比较鉴别之后再抉择,或依循教言而决定,决不会轻易相信一个人、一句话,也不会轻易承诺很多事。愚者截然不同,对一个陌生人也是一见如故。如有些信众只要听…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