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一个活佛的名字,根本一点也不了解,就匆匆忙忙地求灌顶作供养,事过不久又后悔。莲师说过:“不察上师如饮毒。”比如有些人见到一个过路的老僧人,说“活佛,活佛”,老僧人也糊糊涂涂、哼哼哈哈地应着笑着过去了。这种愚者见蠢人的情形真让人啼笑皆非!还有一些人极为轻浮,就像棉絮一样随风吹荡,本来正在好好闻法,突然听说某某地方有什么修法、练功等,不辨别真伪,立即就断传承奔赴而去。别人做什么事都少不了他,任何事情都参与,修法想修八万四千法门,灌顶欲求八百三十六个,结果却一事无成。正如谚语所说:男人杀牛的地方也要去,女人洗衣服的地方也要看。我们无论是做事修法,还是依止上师,首先应仔细观察,谨慎取舍,不要像《格言宝藏论》中所说:“同时启做百样事,一件事亦未究竟,狡黠之人如老狗,常于村间乱窜游。”
承诺无能为力事,不察人云自亦云,
信口胡说未知义,此等即是愚者相。
承诺自己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察真伪,人云亦云地随和他人,根本不懂、不理解真实义而信口胡说,这些就是愚者相。
愚者往往自不量力承诺一些事情,之后又作很多非法行。先是谎言说自己能做,中间做不下去时,打着上师三宝的招牌到处欺诳别人,这种既打妄语又出卖上师三宝的人,虽然勉强做成了一件事,却造下了很多恶业,使信众退失信心。愚者对任何事情从不观察,妄加评论或人云亦云,一点也没主见。当有人驳斥佛教为迷信时,那些人不加观察也随声附和信以为真。后来形势改变,佛教得以恢复,他马上变成佛弟子。就如《格言宝藏论》中所说:“智者自己能观察,愚者总是随声行,如同老狗狂乱吠,群狗亦是随声奔。”愚者虽未了知法义却信口胡说,一点因果道理也不懂。如同《龙王鼓声经》中所云:“愚人说法者,摧毁诸善法,甚多有情众,地狱受痛苦。”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以此来提醒自己舍弃愚者相。
他人未问宣自德,无缘无故害他众,
自高自大辱有情,此等亦是愚者相。
他人并没有请问却宣说自己的功德,无缘无故地伤害其他众生,自己贡高我慢,轻视侮辱一些有情,这些也是愚者相。
作为修行人,别人还未问自己的功德,便兴致勃勃地宣扬:自己的人格是怎样的善良,有多高的境界,有多少弟子等等。有些人如猎人、屠夫无异,无缘无故去杀害众生,有的甚至为了取乐而伤害众生,尽管对自己没有任何利益,这种人就“犹如毒蛇虽食气,遇见他众尚咬死”一样,还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些人还把侮辱别人作为是自己了不起的象征,殊不知大德高僧遇到旁生路过也会退避。如《法华经》中的常不轻菩萨,对所有人作顶礼,别人打他,他一边跑一边说:“汝等皆有佛性,我不敢轻视汝等。”如果这样对照一下,自己凭什么去伤害众生侮辱有情
愚者之相虽无量,然诸智者依此相,
易知愚者之本质,智者与之相反也。
愚者之相虽然无量无边,然而智者依此即能了知愚者的本质,智者却完全与其相反。
如果一一将愚者之表相列举出来,则如陈那论师所说:“邪道无边故,一一说不尽。”萨迦班智达曾对愚者用了很多旁生作比喻,若各自反观,则可了知自己是人还是旁生。在这里仅仅列举了几项愚者最主要的相,智者能举一反三,依此也会了知愚者的本质,智者的取舍完全与之相反,其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唯愿我们生生世世都能成为智者,以文殊菩萨的加持,今生能圆满显现无漏的智慧。
远离傲慢之愚者,昏庸暴君与劣妻,
一切恶劣之环境,则已获得诸安乐。
如果远离了傲慢的愚痴者、昏庸无能而恶劣的暴君和不贤淑的妻子,以及一切恶劣的环境,则已经获得了一切安乐。
这里说明了必须远离的四种对境。首先是傲慢之愚者,如云:“慢如高山法水不注,谦如大海能纳百川。”往往傲慢的人,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认真闻思经论,对甚深窍诀不潜心修学。这种人往往不以佛法调服自相续,却以世间学历作资本,认为自己是科大、南大、北大等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高才”而贡高我慢,心中无有丝毫慈悲喜舍之心,在讲辩著上毫无进展,根本没有利他的能力。正如萨迦班智达所说:“卑劣恶人之学问……彼等难以利他人。”对这类愚者应远离。
同样,对不明事理、不知因果取舍、无德无才、蛮横武断的君主应该远离。因为在这样的昏君统领下,今世不得安闲度日并造种种罪业,来世只有感受无边痛苦,真是伴君如伴虎。而贤明君王,能使眷民造福积资,今生来世都能共享安乐。《格言宝藏论》中亦有:“劣妻恶友及暴君,此三谁人肯亲近
”言及世间平凡之人,以往昔的业缘,遇到了极为恶劣的妻子,不得不与之朝夕相处,心里从未舒畅过,感受着难忍的痛苦。所以遇到这样的愚人,理应生起出离心,去寻求解脱轮回的正法,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也如是忠告奉劝过乐行国王。
无论是平凡人还是修行者,凡是增长贪嗔痴的恶劣环境都应远离,如博朵瓦格西说自己的故乡如荆棘丛,若不远离则生活不得安宁,修行者减退道心。故当寻求寂静处,依止善知识精修解脱法。
若依贤明之君主,调柔稳重之智者,
善良亲友及妙境,则自获得诸喜乐。
远离了上述恶劣的环境,则已趋入了安乐之道。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要无勤地获得安乐,则需要依止那些贤善明智的君主,自心调柔而稳重的智者善知识,心地善良的亲友,与远离损恼充满善妙因缘的环境。依止了这些善妙的因缘,则能自然地使自己的身心趋入善道,恒时处于喜乐之中。
是故当知愚者过,及与智者之功德,
精通君主之法规,应取智者之功德。
一个明智的君主,应当如实地了知愚者的过患,智者的功德,并要努力使自己精通作为君主的有关法规,于日常中精进修习,吸取诸智者的种种功德。一个人要使自己向上发展,这是必须要做到的几点,作为一个出世的修行人,要成为真正的出世大君主,这更是不可违背的修行原则。
当学世间诸技艺,尤其君主法规论,
工巧医方声明学,因明内明等典籍。
作为君主,必须以智慧武装自己,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明君。而要获得智慧,其途径便是学习世出世间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印度归纳为五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内明。工巧明是有关手工技艺建筑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医方明即医学知识,声明是有关语言文学方面的学问,因明是逻辑推理辩论的学问,内明即佛教方面的明处。若能通达这些学问,则从做人治国到出世解脱方面皆可通晓,成为真正的智者。
天文诗学声律等,凡于一切所知处,
君主智者无不学,君主胜饰即智慧。
具足智慧的君主对天文、诗学、声律、词藻、戏剧等,凡是有关世间学识的一切所知处,没有不愿意求学的,因为君主最殊胜的严饰即是智慧。
正因为智慧是胜饰,所以智者对一切学识极感兴趣。就藏地而言,无论是文艺界或宗教界,对五明都非常重视并有所了知,尤其是大法师们没有一个不精通五明的,如此不仅有助于他们自己的修行,在摄受弟子时也成为相当大的助缘。如华智仁波切对五明的精通,从他的诗篇论著中表露无遗,为各寺院及普通民众所津津乐道,无形中熏习了他们的相续。
天文学是有关季节的变化、日月星宿的运行等历算之学问。主要依据《时轮金刚》中独特的推算方式,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科学的推测,便能准确无误地推知几千年前到现在,直至贤劫以后很多劫的天文气象、天体运行等变化。
诗学是包括颂词和散文两方面的文学。藏地非常重视诗学,最著名的是单扎所作的《诗镜论》,据说在印度他手持棍棒四处寻人兴诗答对,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他的有趣故事。他的名著在众生怙主八思巴时期,于萨迦殿内由译师雄顿多吉花译出。麦彭尊者作了讲义,曾对藏地诗学起了很大的提高和促进作用。后世诗人中有著名的六世达赖喇嘛、全知无垢光尊者等很多诗学家。直至如今,很多寺院都对诗学专开一课。
声律学只讲诗颂词,不讲散文。以元音辅音的音调平仄不同,使颂词有规律的押韵。其中《声律学宝藏论》最为著名。
词藻学也称名词学,专门讲词藻的多名多意。多名包括数量名称和事物名称,事物名称又分本身名称和附加名称。如太阳又名日亲、七骥尊者、千光轮等很多异名。所以词藻学若不懂,藏文内容则很难弄明白,因此,很多藏语系学院对此特别重视。有关词藻的用法规律,在名著《甘露藏》中都讲得十分清楚。
戏剧学,是用文艺方式表达某一殊胜的主题,这方面的学问多流行于民间。它的来源是:在初劫过后,整个人类遭受很大的痛苦,天人见到人间如此痛苦,生起了厌烦和忧愁之心,便请求梵天作一部令人们开心的论典,梵天开许并为其作了戏剧。之后,天人开始表演精彩的文娱节目,最后传到人间,并日趋兴盛。藏传佛教中,戏剧也比较多,如《莲苑歌舞》、《智美更登传记》等。汉地的《西游记》等都是意义深刻、人们又易于接受的著名剧本,它将哲理、智慧与生活融为一体。
小五明是有利于开发智力、助进修行的学问,凡是智者都会很感兴趣,乐于学习的。正如佛在经中也讲过:对自己有利的学问都可学习,为断除外道邪见,对外道论典亦可稍学,但以不染自相续为界。多学不但能使自己多才多艺,也是度化各个层次众生的方便,所以我们应当广学多闻。
尤其若学佛经典,以及一切论疏义,
则于一切所知处,获得无畏之辩才。
君主通达五明固然可赞,尤其应再进一步潜心学习佛经论疏的深广密意,则能精通一切所知法,并获得无碍的辩才。
在一切学问中,学习经论是最重要的。历代的明君都很重视佛陀所宣说的经典,像国王赤松德赞,在幼年时,就开始研习经论。据五世达赖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集》中记载,他不但学习很多经典,并且令其手下一汉族大臣将《稻秆经》、《十善法经》、《金刚经》等译成汉文,意在使藏汉臣民皆能有目…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