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8

  ..續本文上一頁到一個活佛的名字,根本一點也不了解,就匆匆忙忙地求灌頂作供養,事過不久又後悔。蓮師說過:“不察上師如飲毒。”比如有些人見到一個過路的老僧人,說“活佛,活佛”,老僧人也糊糊塗塗、哼哼哈哈地應著笑著過去了。這種愚者見蠢人的情形真讓人啼笑皆非!還有一些人極爲輕浮,就像棉絮一樣隨風吹蕩,本來正在好好聞法,突然聽說某某地方有什麼修法、練功等,不辨別真僞,立即就斷傳承奔赴而去。別人做什麼事都少不了他,任何事情都參與,修法想修八萬四千法門,灌頂欲求八百叁十六個,結果卻一事無成。正如諺語所說:男人殺牛的地方也要去,女人洗衣服的地方也要看。我們無論是做事修法,還是依止上師,首先應仔細觀察,謹慎取舍,不要像《格言寶藏論》中所說:“同時啓做百樣事,一件事亦未究竟,狡黠之人如老狗,常于村間亂竄遊。”

  承諾無能爲力事,不察人雲自亦雲,

  信口胡說未知義,此等即是愚者相。

  承諾自己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不察真僞,人雲亦雲地隨和他人,根本不懂、不理解真實義而信口胡說,這些就是愚者相。

  愚者往往自不量力承諾一些事情,之後又作很多非法行。先是謊言說自己能做,中間做不下去時,打著上師叁寶的招牌到處欺诳別人,這種既打妄語又出賣上師叁寶的人,雖然勉強做成了一件事,卻造下了很多惡業,使信衆退失信心。愚者對任何事情從不觀察,妄加評論或人雲亦雲,一點也沒主見。當有人駁斥佛教爲迷信時,那些人不加觀察也隨聲附和信以爲真。後來形勢改變,佛教得以恢複,他馬上變成佛弟子。就如《格言寶藏論》中所說:“智者自己能觀察,愚者總是隨聲行,如同老狗狂亂吠,群狗亦是隨聲奔。”愚者雖未了知法義卻信口胡說,一點因果道理也不懂。如同《龍王鼓聲經》中所雲:“愚人說法者,摧毀諸善法,甚多有情衆,地獄受痛苦。”所以我們在爲人處世時,應以此來提醒自己舍棄愚者相。

  他人未問宣自德,無緣無故害他衆,

  自高自大辱有情,此等亦是愚者相。

  他人並沒有請問卻宣說自己的功德,無緣無故地傷害其他衆生,自己貢高我慢,輕視侮辱一些有情,這些也是愚者相。

  作爲修行人,別人還未問自己的功德,便興致勃勃地宣揚:自己的人格是怎樣的善良,有多高的境界,有多少弟子等等。有些人如獵人、屠夫無異,無緣無故去殺害衆生,有的甚至爲了取樂而傷害衆生,盡管對自己沒有任何利益,這種人就“猶如毒蛇雖食氣,遇見他衆尚咬死”一樣,還認爲自己很了不起,有些人還把侮辱別人作爲是自己了不起的象征,殊不知大德高僧遇到旁生路過也會退避。如《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對所有人作頂禮,別人打他,他一邊跑一邊說:“汝等皆有佛性,我不敢輕視汝等。”如果這樣對照一下,自己憑什麼去傷害衆生侮辱有情

  愚者之相雖無量,然諸智者依此相,

  易知愚者之本質,智者與之相反也。

  愚者之相雖然無量無邊,然而智者依此即能了知愚者的本質,智者卻完全與其相反。

  如果一一將愚者之表相列舉出來,則如陳那論師所說:“邪道無邊故,一一說不盡。”薩迦班智達曾對愚者用了很多旁生作比喻,若各自反觀,則可了知自己是人還是旁生。在這裏僅僅列舉了幾項愚者最主要的相,智者能舉一反叁,依此也會了知愚者的本質,智者的取舍完全與之相反,其結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唯願我們生生世世都能成爲智者,以文殊菩薩的加持,今生能圓滿顯現無漏的智慧。

  遠離傲慢之愚者,昏庸暴君與劣妻,

  一切惡劣之環境,則已獲得諸安樂。

  如果遠離了傲慢的愚癡者、昏庸無能而惡劣的暴君和不賢淑的妻子,以及一切惡劣的環境,則已經獲得了一切安樂。

  這裏說明了必須遠離的四種對境。首先是傲慢之愚者,如雲:“慢如高山法水不注,謙如大海能納百川。”往往傲慢的人,自以爲是,目中無人,不認真聞思經論,對甚深竅訣不潛心修學。這種人往往不以佛法調服自相續,卻以世間學曆作資本,認爲自己是科大、南大、北大等高等學府培養出來的“高才”而貢高我慢,心中無有絲毫慈悲喜舍之心,在講辯著上毫無進展,根本沒有利他的能力。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卑劣惡人之學問……彼等難以利他人。”對這類愚者應遠離。

  同樣,對不明事理、不知因果取舍、無德無才、蠻橫武斷的君主應該遠離。因爲在這樣的昏君統領下,今世不得安閑度日並造種種罪業,來世只有感受無邊痛苦,真是伴君如伴虎。而賢明君王,能使眷民造福積資,今生來世都能共享安樂。《格言寶藏論》中亦有:“劣妻惡友及暴君,此叁誰人肯親近

  ”言及世間平凡之人,以往昔的業緣,遇到了極爲惡劣的妻子,不得不與之朝夕相處,心裏從未舒暢過,感受著難忍的痛苦。所以遇到這樣的愚人,理應生起出離心,去尋求解脫輪回的正法,龍猛菩薩在《親友書》中也如是忠告奉勸過樂行國王。

  無論是平凡人還是修行者,凡是增長貪嗔癡的惡劣環境都應遠離,如博朵瓦格西說自己的故鄉如荊棘叢,若不遠離則生活不得安甯,修行者減退道心。故當尋求寂靜處,依止善知識精修解脫法。

  若依賢明之君主,調柔穩重之智者,

  善良親友及妙境,則自獲得諸喜樂。

  遠離了上述惡劣的環境,則已趨入了安樂之道。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若要無勤地獲得安樂,則需要依止那些賢善明智的君主,自心調柔而穩重的智者善知識,心地善良的親友,與遠離損惱充滿善妙因緣的環境。依止了這些善妙的因緣,則能自然地使自己的身心趨入善道,恒時處于喜樂之中。

  是故當知愚者過,及與智者之功德,

  精通君主之法規,應取智者之功德。

  一個明智的君主,應當如實地了知愚者的過患,智者的功德,並要努力使自己精通作爲君主的有關法規,于日常中精進修習,吸取諸智者的種種功德。一個人要使自己向上發展,這是必須要做到的幾點,作爲一個出世的修行人,要成爲真正的出世大君主,這更是不可違背的修行原則。

  當學世間諸技藝,尤其君主法規論,

  工巧醫方聲明學,因明內明等典籍。

  作爲君主,必須以智慧武裝自己,才能成爲真正合格的明君。而要獲得智慧,其途徑便是學習世出世間的知識,這些知識在古印度歸納爲五明: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工巧明是有關手工技藝建築工程等方面的知識,醫方明即醫學知識,聲明是有關語言文學方面的學問,因明是邏輯推理辯論的學問,內明即佛教方面的明處。若能通達這些學問,則從做人治國到出世解脫方面皆可通曉,成爲真正的智者。

  天文詩學聲律等,凡于一切所知處,

  君主智者無不學,君主勝飾即智慧。

  具足智慧的君主對天文、詩學、聲律、詞藻、戲劇等,凡是有關世間學識的一切所知處,沒有不願意求學的,因爲君主最殊勝的嚴飾即是智慧。

  正因爲智慧是勝飾,所以智者對一切學識極感興趣。就藏地而言,無論是文藝界或宗教界,對五明都非常重視並有所了知,尤其是大法師們沒有一個不精通五明的,如此不僅有助于他們自己的修行,在攝受弟子時也成爲相當大的助緣。如華智仁波切對五明的精通,從他的詩篇論著中表露無遺,爲各寺院及普通民衆所津津樂道,無形中熏習了他們的相續。

  天文學是有關季節的變化、日月星宿的運行等曆算之學問。主要依據《時輪金剛》中獨特的推算方式,不需要借助其他任何科學的推測,便能准確無誤地推知幾千年前到現在,直至賢劫以後很多劫的天文氣象、天體運行等變化。

  詩學是包括頌詞和散文兩方面的文學。藏地非常重視詩學,最著名的是單紮所作的《詩鏡論》,據說在印度他手持棍棒四處尋人興詩答對,民間流傳著很多關于他的有趣故事。他的名著在衆生怙主八思巴時期,于薩迦殿內由譯師雄頓多吉花譯出。麥彭尊者作了講義,曾對藏地詩學起了很大的提高和促進作用。後世詩人中有著名的六世達賴喇嘛、全知無垢光尊者等很多詩學家。直至如今,很多寺院都對詩學專開一課。

  聲律學只講詩頌詞,不講散文。以元音輔音的音調平仄不同,使頌詞有規律的押韻。其中《聲律學寶藏論》最爲著名。

  詞藻學也稱名詞學,專門講詞藻的多名多意。多名包括數量名稱和事物名稱,事物名稱又分本身名稱和附加名稱。如太陽又名日親、七骥尊者、千光輪等很多異名。所以詞藻學若不懂,藏文內容則很難弄明白,因此,很多藏語系學院對此特別重視。有關詞藻的用法規律,在名著《甘露藏》中都講得十分清楚。

  戲劇學,是用文藝方式表達某一殊勝的主題,這方面的學問多流行于民間。它的來源是:在初劫過後,整個人類遭受很大的痛苦,天人見到人間如此痛苦,生起了厭煩和憂愁之心,便請求梵天作一部令人們開心的論典,梵天開許並爲其作了戲劇。之後,天人開始表演精彩的文娛節目,最後傳到人間,並日趨興盛。藏傳佛教中,戲劇也比較多,如《蓮苑歌舞》、《智美更登傳記》等。漢地的《西遊記》等都是意義深刻、人們又易于接受的著名劇本,它將哲理、智慧與生活融爲一體。

  小五明是有利于開發智力、助進修行的學問,凡是智者都會很感興趣,樂于學習的。正如佛在經中也講過:對自己有利的學問都可學習,爲斷除外道邪見,對外道論典亦可稍學,但以不染自相續爲界。多學不但能使自己多才多藝,也是度化各個層次衆生的方便,所以我們應當廣學多聞。

  尤其若學佛經典,以及一切論疏義,

  則于一切所知處,獲得無畏之辯才。

  君主通達五明固然可贊,尤其應再進一步潛心學習佛經論疏的深廣密意,則能精通一切所知法,並獲得無礙的辯才。

  在一切學問中,學習經論是最重要的。曆代的明君都很重視佛陀所宣說的經典,像國王赤松德贊,在幼年時,就開始研習經論。據五世達賴喇嘛所著的《西藏王臣集》中記載,他不但學習很多經典,並且令其手下一漢族大臣將《稻稈經》、《十善法經》、《金剛經》等譯成漢文,意在使藏漢臣民皆能有目…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