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9

  ..續本文上一頁共睹。如今世界上的首腦人物若真正對佛經稍有領悟,肯定會對普天下的臣民造福行善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對于經論,君主即使不能精通無余,但對那些攝要的觀點應有所了知,如此必定能增長辯才。如麥彭仁波切《詩鏡論講義》的開頭引用佛經的教證:“欲得佛果,必學十明。”薩迦、甯瑪等諸派有許多很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也都引用過此教證,並付諸實踐。作爲君主和智者若能勤于學習經論疏義,無須懷疑必定能獲得無礙辯才。

  如是具慧勝君主,大地無等之莊嚴,

  能除黑暗之明日,亦與此君不可比。

  如是具足智慧的殊勝君主,是大地上無與倫比之莊嚴,即便是能遣除黑暗的太陽,也不可能相提並論。

  具有超群智慧絕倫辯才的聖者非普照大地的太陽所能比及。如既精通大小五明又徹通博曉叁藏的二勝六莊嚴,以其卓越的智慧成爲世間的嚴飾;見識廣博智慧深邃的國王,在他的國土上也是無人能比的唯一莊嚴。衆所周知,整個衆生爲兩種黑暗所障蔽,一是外境的黑暗,以太陽即能遣除,太陽因而成爲世間的莊嚴。另一種是衆生相續中無始以來的無明癡暗,非普照大地的陽光所能遣除,只有依靠聖者宣講佛法,點燃起人們內心的智慧明燈明了取舍,才不致迷茫于輪回的漆黑暗夜中。《楞伽經》中授記的阿育王,也稱爲法育王,在佛滅度百年後,年至八十七歲開始廣弘佛法,並于天上人間建八萬四千佛塔,使佛法得以廣泛地傳播,以此遣除了人們的種種疑惑,同時也遣除了人們生活中的災難。這樣具智慧之君主,太陽是根本無法相比的。

  太陽亦是未能除,諸衆內藏之癡暗,

  君主日光能遣除,故彼君主誠稀有。

  流轉于輪回的衆生內在所隱藏的無明癡暗,千光之輪的太陽也不能遣除,只有依靠君主無漏智慧之光方能根除無余。所以說,這樣的君主實屬稀有。

  有史以來具有智慧的君主極爲罕見。因爲慧光能遣除衆生相續中的痛苦及苦因,若君王既有真知灼見,又推崇傳揚佛法,就一定能遣除衆生的無明癡暗而顯現本有光明。就像藏地法王松贊幹布統領藏土時,當時藏地並沒有文字和佛法,這位賢明仁慈的君主,派年僅十五歲的囤彌桑布劄前往印度求學,他學業圓滿返回藏地創造了文字,翻譯了二十一種觀自在續等。一日,王臣聚會時,他在法王前唱道:“黑暗的藏土上,諸智者中的先驅,遣除無明癡暗的明燈,于藏人最有恩德者,若不是我還有誰

  ”誠然,如此君主如此智者,自古以來,又有幾多

  恐怕是鳳毛麟角寥寥無幾!

  再打開中國曆史的篇章,我們也可以發現《佛國遊記》的作者法顯法師,爲了漢地衆生能得到慧光普照,六十九歲西行赴往印度求法,七十九歲行滿功成,返回東土,八十歲著手翻譯經典,給後人留下了寶燈般的經論。縱觀曆史,作爲先賢古德的追隨者,爲啓開如母衆生的智慧眼,遣除相續中的意暗,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勵力求法,繼大德之後,接過慧炬並代代相傳下去呢

  天上地上與地下,所有智者之慧蓮,

  皆依君主日綻放,是故叁地增吉祥。

  天上人間及龍宮的所有智者之智慧蓮花,都是依靠君主的慧日才能綻放,所以有了這樣的君主,整個叁界都能增上吉祥。

  真正現前修證智慧的大德,叁地的衆生都會得到怙依。在世尊降臨人間度化時,曾有八萬天子齊來聞法,並同時獲得了解脫輪回的智慧;道宣律祖住世時,不僅修行人能依法行持得到其大悲智慧的護持,而且在家人也受持五戒,奉行十善,斷盡惡業,綻開了取舍之慧蓮。月光國王以佛法護持臣民行善斷惡而命終大都升于天上。地下的龍王如翳羅葉龍王化作轉輪王的形象,來到世尊前請教;又虛雲老和尚在傳戒時,龍化作人的形象前來受戒。《僧護經》中記載:一龍王化作比丘的形象前來人間求法,僧護比丘也去龍宮爲不同業障的龍子傳相應的法。這些如日輪之聖者,均以其不共的智慧光芒,照徹叁地,使衆生能得到解脫的清涼,綻放智慧之蓮花。這樣的君主,只要有一位降臨于人世間,必會饒益無量衆生,爲衆人所仰止,龍天所護持。

  第叁品 觀察行爲

  一切君主諸行爲,詳察細審慎行持,

  諸多未經觀察行,雖小亦成毀名因。

  君主的一切行爲,都應事先詳細觀察,爾後謹慎行持,若不經觀察而貿然行事,就會因極小的事情成爲失毀名聲的因。

  作爲衆目所瞻的君主,乃至細小舉止都應先詳細觀察,再小心從事。因爲世事多因疏忽細節、掉以輕心而鑄成千古恨。若事先觀察,則如行路之前先看清大道的彎曲不平,就不致跌跤或墜入坑中一樣,做事大膽而細心,無論成功與否,自己絕不會後悔。薩迦大德也如是說:智者與愚者之別是事先能否作觀察,愚笨的人對現量所見也要查叁問四,盲從于他人,事後生悔。智者則無論事情的大小,先詳細審察,依法抉擇,爾後慎于行持。如雄獅撲殺象兔,皆平等對待,無有弛張。諺語中也有:說一句話,看一百個人的臉。事情無論大小,雖無關大局,但若不觀察,皆爲愚者之舉。古往今來,有很多帝王將相,因區區小事未經觀察而成爲衆人唾罵的因。如商纣王因爲溺愛寵妃,欲討得一笑,竟然烽火戲諸侯,使他臭名昭彰,遺臭萬載。同樣,很多大德往往因爲細枝末節的舉動稍不注意,眷屬們傳來傳去,越傳越變,因其眷屬“變本加厲”的傳言,致使他們的事業和前途失毀于流言蜚語中。從前,衆臣簇擁著一位皇帝外遊,途中皇上吐了一口唾沫,由“一口唾沫”傳成“一口兔毛”,到最後說成“口中吐出一個兔子”。君主若對此類不起眼的小事,不加小心難免也會鬧得滿城風雨。所以我們每個修行人,爲能真實地利益衆生,凡事一定要叁思而後行,令一切言行成爲衆生歡喜的因。

  君主當住自宮中,如同隱蔽之寶珠,

  誠如世間俗話說,國王不應離自座。

  有身份的人應當安住于自己的深宅之中,就像隱蔽的如意寶珠一樣,不爲世人所常見,誠如世間俗語所說,國王不應離開自己的寶座。

  個人的行爲應與其身份相應是非常重要的。作爲修行人,無論其相續中具有多麼不可思議的功德和淵博學識,若經常出入于街頭市場,已爲人們司空見慣,在衆人的心目中自然會降低對他的敬重與崇信。尤其是大君主應像轉輪王的如意寶一樣深藏不露,才能使人們倍加珍愛。俗語亦有“國王不離自寶座,上師不離自坐墊”。如是之君主方能增上威望,于尊嚴無損。上師更應如此,不能跑破鞋墊,而應坐破坐墊,精進于修道。華智仁波切亦如是警策:“身體恒時應有心,床榻恒時應有身。”據西藏史中如是記載:十四世達賴喇嘛自幼深居于拉蔔楞寺,即使父母來探望時,也只能從窗牖之口看一看,至于他人則更是難得一見。如今某寺一位具相上師,自幼至今二十年左右,恒時安住于她那簡陋的一丈見方的小屋內,從未單獨外出過,宛如珍寶明珠一樣,深藏若虛,一年中僅能幸見幾次,她才是“上師不離自坐墊”的真實寫照。同樣,世間的國王也是政不離位,才能與自己的身份相合。爲了增長深廣智慧而真實修證,我們應以大德君主的行爲來嚴以律己,慎勿放逸。

  深居簡出皆恭敬,多被見聞同凡人,

  君主私事及國事,切莫讓人熟知也。

  君主若不經常露面,則人人都會恭敬,若被人多見多聞,則視同于平凡人無異;同時,君主的秘密私事及國家機密要事,切不可被別人熟悉了知。

  君主平時應不常露面、善于保密。修行人應該靜居阿蘭若,不宜于串街走巷、跑東竄西,否則,就如諺語所說的“常露面者如同狗”。尤其是末法時代的上師,在度化衆生時,更不能頻繁與弟子共同吃喝外遊,只能讓他們見到法座上的上師,其敬畏之心才會隨之增長。否則,上師極爲仁慈,對弟子樣樣操心包辦,事必親躬,則弟子對待上師就會像我乳轉輪王對待叁十七代帝釋天一樣,共一寶座平分秋色,不分高下。末法濁世之劣慧者,多以世智辯聰恃才傲物,稍有一點世間的聰明,就看不起上師,視上師的身教如凡夫俗子而不恭敬。所以上師不應輕易露面,否則有失威嚴,不受人敬重。只有偶爾出馬,一言懾衆,一舉服人,弟子亦既畏懼又歡喜。

  再者,國王有一國之機密要事,絕不能讓任何人知道,否則,一旦泄露秘密,很多圖謀不軌者會鑽穴越牆,對國對民百害無利。修行人有很多私事和道場內部機密之事,一定不能告與人,若平時將自己秘密在高興時對人一吐爲快,過幾天,關系失常翻臉吵罵,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所以,應如華智仁波切所說的“于誰亦莫說密語”,如此奉行,將會解決很多修法中的困難和生活中的痛苦。

  國王離宮外出時,偕同軍隊顯威風,

  如舉勝幢皆簇擁,非時絕不能漂泊。

  國王偶爾離宮外出時,應偕帶著軍隊隨從,顯出不同凡俗的威儀,如高舉勝幢簇擁而行。但在非時絕不能隨便出宮,四處飄蕩。

  國王若應時外出,應當威風十足;非時不應離開寶座,外出漂泊。衆望所歸的國王應有其相應的威嚴,在很有必要外出巡遊時,一定要偕同戒備森嚴的軍隊,前擁後簇的隨從,使衆人望而誠服。同樣,高僧大德往往爲了某種甚深的密意,也會如此示現。當初在佛教開始恢複時,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爲了重振佛教,去各方名寺,都是率領衣裝威嚴的大衆,浩浩蕩蕩前去善加教化整頓僧團。有識之士及孺婦老幼一見如此威勢,皆油然而生起敬信,在人們的心目中,無形地樹立起佛教的威望。本來釋子沙門要常安居于蘭若靜處,舍棄名望而專事修持,但不同的衆生其根界意樂各有異同,顯示威風可以調伏相應根基的衆生。所以,視野不廣、智慧不深的人不應對高僧大德的任何言行産生邪見。

  君主在非時不宜離宮出遊,因爲雞毛蒜皮的小事便親自出馬,這也沒有必要,若常在平凡人中出面,只能降低自己的威信,給人不會有很好的影響。如是作爲高僧大德,更不應隨時出入,應安住而無勤利益一切衆生。

  即使國王無傲慢,亦莫喪失威嚴相,

  若失尊嚴同凡人,導致失去其威望。

  國王即使內心不存絲毫的傲慢,但在平時…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