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10

  ..續本文上一頁的行爲上,也不能失去自己的威嚴相,若失去尊嚴則和平凡人一樣,必將導致失去在衆人心目中應有的威望。

  高位者具足其威嚴是十分重要的,因爲要統領衆人就應具超乎凡人的威望,如是在處理大小事情時,方能得心應手。如衆人仰止的某一法王,與弟子說話或吩咐大小事時,都非常護持自己的威嚴,措辭言簡意赅,邏輯極爲嚴密,語氣溫和嚴肅,這樣衆人雖然很畏懼,但內心又存有難以言表的敬意。否則,在弟衆前經常不拘言笑,信口亂言,對弟衆的請教也是馬馬虎虎搪塞幾句,日久必對住持道場攝受眷屬帶來不良影響。有些心無傲慢的君主,雖然是廣學博識,資深望重,但經常挑水掃地,洗碗端菜,本來應是他人幹的尋常小事,反而經常自己代勞,這樣有損于自己的威嚴。畢竟位置有高低,應做有不同,各人皆有相應的份內事,不能越俎代庖。如古人說:“人擡人變成王和臣,柱頂柱變成柱和梁。”二者地位截然不同,自有高下之別。若是衆望所歸之大君主,行爲若與平凡人毫無差別,也就不會受人恭敬,自己威風掃地,眷屬亦大失所望。如此于人于己皆無利益,所以君主不能等同于凡人,應當是威德兼備,方能震懾四海。

  外表行爲極威風,猶如烈火令人懼,

  親近柔和如融酥,智者應當如是行。

  外在的言行舉止等行爲威風凜凜,像熊熊烈火一樣讓人們心存畏懼,一旦別人來親近時,其性情卻如同融酥一樣的柔和,具足智慧的君主應當這樣行持。

  君主待人當內柔外剛。如有志于廣利群生的大德,面對的是五濁惡世的剛強衆生,難調難伏,若想調伏他們,則必須以大威力鎮服他們,使其望而生畏,畏而生信,不敢輕舉妄動。所言所行,猶如火燃森林之勢,令其有不敢越雷池半步之畏。然而,衆弟子真正親近之時,應像融化了的酥油一樣柔和可親。融化的酥油湯,老幼孺婦人人皆樂于暢飲,具相大德也是同樣讓人百見不厭。如一位幾千僧衆的大管家,在講紀律時,字字如釘,嚴厲可怕,簡直比忿怒金剛還凶,讓人心驚膽戰,可是私下接觸他時,卻像彌勒菩薩一樣笑眯眯的,與先前相比簡直判若兩人,別人爬在他的背上,他也不會發脾氣,給人一種可親可敬的感覺。具智君主都應如是外如烈火內如蓮花,讓人既畏又敬。

  國王若能極恭敬,上師沙門婆羅門,

  以及長老等應供,則自威信將提高。

  國王如果能非常恭敬自己的上師、釋子沙門、梵志婆羅門以及具德長老父母等一切應供處,那麼自己的威信也會自然提高。

  無論是誰欲提高自己的威望,就應極爲恭敬應供處。縱閱人類曆史,便能了知藏漢印、東西方國土上的明君均有自己的國師,君王對國師極爲敬重。如泰國國王雖然大權在握,但有關佛教方面的規劃管理條例,一律由僧王做主,國王只是依教奉行。以此而國泰民安,臣民自然對國王十分敬愛。國王、王妃經常恭請出家沙門應供,平時也供以受用資具等。婆羅門是印度四大種姓中的應供者,他們有很高的學識,有些具足世出世的功德;具德之長老,善于抉擇取舍,處事非常圓融,猶如老馬識途,憑其經曆與閱曆遵照其提議去實行均是萬無一失,堪爲信賴;父母養育自己,供自己吃穿求學,有很大的恩德,這些都是大福田,是恭敬承侍的對境。如不丹國王曾偕同王妃眷屬,前往森林聽經的途中,他見自己的母親不小心絆倒了,立刻一邊叫著母親一邊跑去攙扶,他的王妃大臣們看在眼裏敬佩在心裏。《親友書》中雲:“何者孝敬父母親,彼族具梵阿阇黎,供養彼等今名揚,他世亦轉善趣中。”《俱舍論》中亦有:父母雖非爲聖者,供其必得大功德。因此,對這些殊勝的應供處恭敬,國王的威信必將日有所增,其福德也是日有所增。

  倘若小士妄自居,大士失去自尊嚴,

  此二世人譏笑處,故君主當適宜行。

  倘若是低劣者妄自居大,高位者卻失去尊嚴,這兩種人都會被世人所譏笑,所以君主的行爲應當與各自的身份相應。

  在行爲上小者不應妄自爲大,大者不應妄失尊嚴。人們常說:“狐狸莫學獅子躍懸崖,落得墜入懸崖深谷下。”像那些才疏學淺無功少德智慧淺薄的人,自高自大,自矜博雅,憑空恃才傲物,必爲衆人所譏笑。諸如有些不如法的修行人求得堪布學位,又求活佛之名,仍不滿足,複妄想別人稱其爲“法王”,其實,他尊自己若菩薩,人人視他如糞土。曾有一個人自視爲上師坐在法座上,喊別人向她求灌頂,其實連“阿貝肯紮”都不會念。類似這樣的人,如狐狸猴子去演獅子大象的角色,除了給世人增添笑柄之外,再也沒有什麼。

  反之,真正學貫古今、功圓德臻、智慧深廣的人,凡事不能畏縮後退,對份內之事,應敢說敢做。如果該說的不說,該做的不做,自然會引起他人的非議和譏嫌。在其位必謀其政,不能不顧高位委身下行。

  所以,各人之言行必須相應于自己的身份,適可而止,不能過低也不可太高,所言所行,當恰如其分!

  設若自心不放逸,則于身口諸行爲,

  無有不能糾正者,故當恒時謹慎行。

  假如能善護自心而不放逸,則身語之一切行爲沒有不能糾正的,所以應于二六時中恒常謹慎行持。

  如古人說“身口皆是心之奴仆”,所有的善惡行爲均由心主導。若沒有以正知正念善護自心,必然會導致身語作出一系列的非理行爲。若以智慧攝持自心,則能使身語精進于善法,不殺生、偷盜、邪淫,不說妄語、绮語、粗惡語及離間語,如此身心必然會調柔,從而專注于善法與正念之中。所以一切行持以觀心最爲重要,麥彭仁波切曾說“外觀百法,不如內觀一法”,此一法就是觀照內心。若長期攝持自心,則我們外在行爲上的過失是沒有不能改正的。如有些人剛到寺院出家,性情剛強,行爲粗魯,智慧鮮少,如狂象一樣極不調順,但依止師父一段時間後,依叁寶的加持熏陶,其心稍得調伏時,智慧日日增上,行爲也有很大的改觀。所以于一切行持中,攝持自心,恒不放逸,至爲關要。以前的尼登堪布凡開講前,慣于以《入行論》中的“應先觀自心,安穩如理行”作開經偈,意思就是要首先觀察自己的心相續,心穩定下來,才能行持一切善法。如是日日經久不斷地串習,時時刻刻謹慎行持,必將臻于至善的境界。

  若人往昔雖放逸,爾後行爲不放逸,

  此亦如同離雲月,猶如難陀具見等。

  如果有人以前因煩惱業力所驅而放蕩無拘,非法亂行,此後能知取舍,改邪歸正,再不放逸,就如皎月遠離了陰霾,也同難陀、央具等尊者一樣。

  古人雲:君子之過猶如月上雲,顯現時人皆見之,消失時人皆仰之。沈溺于輪回中的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不爲業力所牽,故身心不得自在,以無明癡暗造下了種種惡業,如殺生、偷盜、邪淫、失壞戒律等等。雖然如此,一旦善緣現前,值遇上師叁寶,依止善士後,深明因果道理了知取舍,行爲也會由放蕩轉變爲不放逸,進而成爲行爲如法的修行人。如“石棄海中必沈,乘于舟上必越”,意爲再小的石頭投進海中必定會下沈,再大的石頭借著船這個順緣必定不會沈底,得以到達彼岸。同樣,罪業之人若無善緣,必將沈溺入輪回的苦海中,若幸遇善士仁者,引導其斷惡忏悔,肯定會脫離苦海。從前的阿育王依佛法善緣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同被層層烏雲籠罩的月亮,待風過雲散,依舊清輝遍散大地,正所謂:“猶如雲翳除,良宵睹明月。”往昔的難陀、央具等,初被貪嗔等無明所覆,一旦依止正法,改過自新,仍是超凡入聖。

  世尊住世時,以方便勸導弟弟難陀出家了,可他“人在朝,心在外”,總是思念昔日麗質姝容的妻子班紮日嘎,佛陀以神變使他上天堂去地獄,目睹了一切,知道了自己以後的果報,其貪心便煙消雲散,一心辦道,最終證得羅漢果位。央具理摩羅被外道所騙,愚昧地認爲殺死一千人就能獲悉地,于是見人就殺,殺紅了眼,連自己的母親也不准備放過。嗔心極重的未生怨王殺父囚母也是如此。他們雖于最初行爲放逸造大惡業,而幸遇佛陀,施教調化後,棄惡從善,最終證得聖果位,解脫了輪回。

  這樣典型而生動的事例,在當今世界俯仰皆是,故我等後學者不宜妄自菲薄,僅執著過去的放蕩行爲而內疚不已,更重要的是,從今以後應依靠正法使自己趨入究竟的境地。

  依人言行裝束等,推知未來賢劣事,

  是故皆不應違越,昔日優良之習俗。

  曆來的古德先賢,皆依人們的語言行爲裝束等方面,推知未來將發生的好事或壞事,因此世人不應當輕易違越,舍棄遺留至今的優良傳統和習俗。

  通過人們的言行,的確可以推知未來的禍福和佛法的興衰。蓮師說:人不變心變,心變則會身語相應作不如法的行爲。曆史上的劉伯溫就是從小孩子們口中所說的和身體所作的,分析預知國家未來的軍事形勢政治格局。以前藏地也是這樣,像羅科瑪部有一個名叫傑特的孩子,在玩耍時,一邊殺蟲,一邊說:“哎哎……你看,殺了羅科瑪的大官,魔軍來到,毀了寺院……”“我父親很厲害,跟他們拼鬥,殺死叁百叁十人……”當時的人觀察到這些時,內心很擔憂。果然,後來這些都一一應驗了。另一方面,世人的言行服裝變化多端,將預示著社會有出人預料的變化。出家人穿著僧俗不分、戴草帽等是佛法衰敗的征兆。故如今的大德在住持道場、攝受弟衆時,一直很重視並再叁強調:一定要遵循世尊和先聖的足迹,絕不能改變。雖然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但佛教僧團清規淨戒等以叁寶的加持力,幾千年來在人們的心中亘古未衰,尤其是諸佛菩薩化現的曆代高僧大德,遵照世尊的金口所宣苦口教誡,以生命繼佛慧命,終使幾經滄桑的佛法再弘于人間,廣利有情,普濟群生。

  內在雖具諸功德,裝束若劣衆人欺,

  是故依照自財力,衣飾隨順高尚者。

  內心相續中雖然具有很多功德,裝束若過于低劣,也會遭到衆人的欺淩,因此,要根據自己的財力,衣著裝飾盡量隨順高尚者。

  明人智者對自己具足的功德,從來不于衆人前炫耀,對自己嚴持淨戒、甚深修證等更是藏而不露。但凡事皆宜適中…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