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君规教言论释▪P10

  ..续本文上一页的行为上,也不能失去自己的威严相,若失去尊严则和平凡人一样,必将导致失去在众人心目中应有的威望。

  高位者具足其威严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要统领众人就应具超乎凡人的威望,如是在处理大小事情时,方能得心应手。如众人仰止的某一法王,与弟子说话或吩咐大小事时,都非常护持自己的威严,措辞言简意赅,逻辑极为严密,语气温和严肃,这样众人虽然很畏惧,但内心又存有难以言表的敬意。否则,在弟众前经常不拘言笑,信口乱言,对弟众的请教也是马马虎虎搪塞几句,日久必对住持道场摄受眷属带来不良影响。有些心无傲慢的君主,虽然是广学博识,资深望重,但经常挑水扫地,洗碗端菜,本来应是他人干的寻常小事,反而经常自己代劳,这样有损于自己的威严。毕竟位置有高低,应做有不同,各人皆有相应的份内事,不能越俎代庖。如古人说:“人抬人变成王和臣,柱顶柱变成柱和梁。”二者地位截然不同,自有高下之别。若是众望所归之大君主,行为若与平凡人毫无差别,也就不会受人恭敬,自己威风扫地,眷属亦大失所望。如此于人于己皆无利益,所以君主不能等同于凡人,应当是威德兼备,方能震慑四海。

  外表行为极威风,犹如烈火令人惧,

  亲近柔和如融酥,智者应当如是行。

  外在的言行举止等行为威风凛凛,像熊熊烈火一样让人们心存畏惧,一旦别人来亲近时,其性情却如同融酥一样的柔和,具足智慧的君主应当这样行持。

  君主待人当内柔外刚。如有志于广利群生的大德,面对的是五浊恶世的刚强众生,难调难伏,若想调伏他们,则必须以大威力镇服他们,使其望而生畏,畏而生信,不敢轻举妄动。所言所行,犹如火燃森林之势,令其有不敢越雷池半步之畏。然而,众弟子真正亲近之时,应像融化了的酥油一样柔和可亲。融化的酥油汤,老幼孺妇人人皆乐于畅饮,具相大德也是同样让人百见不厌。如一位几千僧众的大管家,在讲纪律时,字字如钉,严厉可怕,简直比忿怒金刚还凶,让人心惊胆战,可是私下接触他时,却像弥勒菩萨一样笑眯眯的,与先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别人爬在他的背上,他也不会发脾气,给人一种可亲可敬的感觉。具智君主都应如是外如烈火内如莲花,让人既畏又敬。

  国王若能极恭敬,上师沙门婆罗门,

  以及长老等应供,则自威信将提高。

  国王如果能非常恭敬自己的上师、释子沙门、梵志婆罗门以及具德长老父母等一切应供处,那么自己的威信也会自然提高。

  无论是谁欲提高自己的威望,就应极为恭敬应供处。纵阅人类历史,便能了知藏汉印、东西方国土上的明君均有自己的国师,君王对国师极为敬重。如泰国国王虽然大权在握,但有关佛教方面的规划管理条例,一律由僧王做主,国王只是依教奉行。以此而国泰民安,臣民自然对国王十分敬爱。国王、王妃经常恭请出家沙门应供,平时也供以受用资具等。婆罗门是印度四大种姓中的应供者,他们有很高的学识,有些具足世出世的功德;具德之长老,善于抉择取舍,处事非常圆融,犹如老马识途,凭其经历与阅历遵照其提议去实行均是万无一失,堪为信赖;父母养育自己,供自己吃穿求学,有很大的恩德,这些都是大福田,是恭敬承侍的对境。如不丹国王曾偕同王妃眷属,前往森林听经的途中,他见自己的母亲不小心绊倒了,立刻一边叫着母亲一边跑去搀扶,他的王妃大臣们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亲友书》中云:“何者孝敬父母亲,彼族具梵阿阇黎,供养彼等今名扬,他世亦转善趣中。”《俱舍论》中亦有:父母虽非为圣者,供其必得大功德。因此,对这些殊胜的应供处恭敬,国王的威信必将日有所增,其福德也是日有所增。

  倘若小士妄自居,大士失去自尊严,

  此二世人讥笑处,故君主当适宜行。

  倘若是低劣者妄自居大,高位者却失去尊严,这两种人都会被世人所讥笑,所以君主的行为应当与各自的身份相应。

  在行为上小者不应妄自为大,大者不应妄失尊严。人们常说:“狐狸莫学狮子跃悬崖,落得坠入悬崖深谷下。”像那些才疏学浅无功少德智慧浅薄的人,自高自大,自矜博雅,凭空恃才傲物,必为众人所讥笑。诸如有些不如法的修行人求得堪布学位,又求活佛之名,仍不满足,复妄想别人称其为“法王”,其实,他尊自己若菩萨,人人视他如粪土。曾有一个人自视为上师坐在法座上,喊别人向她求灌顶,其实连“阿贝肯扎”都不会念。类似这样的人,如狐狸猴子去演狮子大象的角色,除了给世人增添笑柄之外,再也没有什么。

  反之,真正学贯古今、功圆德臻、智慧深广的人,凡事不能畏缩后退,对份内之事,应敢说敢做。如果该说的不说,该做的不做,自然会引起他人的非议和讥嫌。在其位必谋其政,不能不顾高位委身下行。

  所以,各人之言行必须相应于自己的身份,适可而止,不能过低也不可太高,所言所行,当恰如其分!

  设若自心不放逸,则于身口诸行为,

  无有不能纠正者,故当恒时谨慎行。

  假如能善护自心而不放逸,则身语之一切行为没有不能纠正的,所以应于二六时中恒常谨慎行持。

  如古人说“身口皆是心之奴仆”,所有的善恶行为均由心主导。若没有以正知正念善护自心,必然会导致身语作出一系列的非理行为。若以智慧摄持自心,则能使身语精进于善法,不杀生、偷盗、邪淫,不说妄语、绮语、粗恶语及离间语,如此身心必然会调柔,从而专注于善法与正念之中。所以一切行持以观心最为重要,麦彭仁波切曾说“外观百法,不如内观一法”,此一法就是观照内心。若长期摄持自心,则我们外在行为上的过失是没有不能改正的。如有些人刚到寺院出家,性情刚强,行为粗鲁,智慧鲜少,如狂象一样极不调顺,但依止师父一段时间后,依三宝的加持熏陶,其心稍得调伏时,智慧日日增上,行为也有很大的改观。所以于一切行持中,摄持自心,恒不放逸,至为关要。以前的尼登堪布凡开讲前,惯于以《入行论》中的“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作开经偈,意思就是要首先观察自己的心相续,心稳定下来,才能行持一切善法。如是日日经久不断地串习,时时刻刻谨慎行持,必将臻于至善的境界。

  若人往昔虽放逸,尔后行为不放逸,

  此亦如同离云月,犹如难陀具见等。

  如果有人以前因烦恼业力所驱而放荡无拘,非法乱行,此后能知取舍,改邪归正,再不放逸,就如皎月远离了阴霾,也同难陀、央具等尊者一样。

  古人云:君子之过犹如月上云,显现时人皆见之,消失时人皆仰之。沉溺于轮回中的一切有情,没有一个不为业力所牵,故身心不得自在,以无明痴暗造下了种种恶业,如杀生、偷盗、邪淫、失坏戒律等等。虽然如此,一旦善缘现前,值遇上师三宝,依止善士后,深明因果道理了知取舍,行为也会由放荡转变为不放逸,进而成为行为如法的修行人。如“石弃海中必沉,乘于舟上必越”,意为再小的石头投进海中必定会下沉,再大的石头借着船这个顺缘必定不会沉底,得以到达彼岸。同样,罪业之人若无善缘,必将沉溺入轮回的苦海中,若幸遇善士仁者,引导其断恶忏悔,肯定会脱离苦海。从前的阿育王依佛法善缘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如同被层层乌云笼罩的月亮,待风过云散,依旧清辉遍散大地,正所谓:“犹如云翳除,良宵睹明月。”往昔的难陀、央具等,初被贪嗔等无明所覆,一旦依止正法,改过自新,仍是超凡入圣。

  世尊住世时,以方便劝导弟弟难陀出家了,可他“人在朝,心在外”,总是思念昔日丽质姝容的妻子班扎日嘎,佛陀以神变使他上天堂去地狱,目睹了一切,知道了自己以后的果报,其贪心便烟消云散,一心办道,最终证得罗汉果位。央具理摩罗被外道所骗,愚昧地认为杀死一千人就能获悉地,于是见人就杀,杀红了眼,连自己的母亲也不准备放过。嗔心极重的未生怨王杀父囚母也是如此。他们虽于最初行为放逸造大恶业,而幸遇佛陀,施教调化后,弃恶从善,最终证得圣果位,解脱了轮回。

  这样典型而生动的事例,在当今世界俯仰皆是,故我等后学者不宜妄自菲薄,仅执著过去的放荡行为而内疚不已,更重要的是,从今以后应依靠正法使自己趋入究竟的境地。

  依人言行装束等,推知未来贤劣事,

  是故皆不应违越,昔日优良之习俗。

  历来的古德先贤,皆依人们的语言行为装束等方面,推知未来将发生的好事或坏事,因此世人不应当轻易违越,舍弃遗留至今的优良传统和习俗。

  通过人们的言行,的确可以推知未来的祸福和佛法的兴衰。莲师说:人不变心变,心变则会身语相应作不如法的行为。历史上的刘伯温就是从小孩子们口中所说的和身体所作的,分析预知国家未来的军事形势政治格局。以前藏地也是这样,像罗科玛部有一个名叫杰特的孩子,在玩耍时,一边杀虫,一边说:“哎哎……你看,杀了罗科玛的大官,魔军来到,毁了寺院……”“我父亲很厉害,跟他们拼斗,杀死三百三十人……”当时的人观察到这些时,内心很担忧。果然,后来这些都一一应验了。另一方面,世人的言行服装变化多端,将预示着社会有出人预料的变化。出家人穿着僧俗不分、戴草帽等是佛法衰败的征兆。故如今的大德在住持道场、摄受弟众时,一直很重视并再三强调:一定要遵循世尊和先圣的足迹,绝不能改变。虽然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但佛教僧团清规净戒等以三宝的加持力,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中亘古未衰,尤其是诸佛菩萨化现的历代高僧大德,遵照世尊的金口所宣苦口教诫,以生命继佛慧命,终使几经沧桑的佛法再弘于人间,广利有情,普济群生。

  内在虽具诸功德,装束若劣众人欺,

  是故依照自财力,衣饰随顺高尚者。

  内心相续中虽然具有很多功德,装束若过于低劣,也会遭到众人的欺凌,因此,要根据自己的财力,衣着装饰尽量随顺高尚者。

  明人智者对自己具足的功德,从来不于众人前炫耀,对自己严持净戒、甚深修证等更是藏而不露。但凡事皆宜适中…

《君规教言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般若摄颂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