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君規教言論釋▪P7

  ..續本文上一頁恒時接納那些源源不斷的江河一樣,不厭其煩地積累大小善行功德。凡夫對色聲香味觸之世間妙欲始終不會厭足,如《佛子行》雲:“一切妙欲如鹽水,愈享受之愈增貪。”對這些切實妙理,我們應常以此反觀對照自己是智者正士還是愚者凡夫

  從而鞭策自己,使自己有善法欲的正確希求。

  一切功德與過患,以及應時與非時,

  智者愚者差別等,智者能辨愚非爾。

  對一切功德與過患,以及應時與非時,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智者能正確辨別,然而愚者卻不能了知。

  智者能了知真正的功德是聞思修,而愚者卻認爲偷盜、殺生、邪淫等非法行爲是功德,不以爲恥,反以爲榮。具足智慧的大德在弘法利生時,能悉知什麼時候因緣成熟,該調化哪一方的衆生,以其甚深智慧抉擇超凡出世的事情,並且會准確地應驗。而那些剛落發的人連戒相的開遮持犯尚未明白了知,卻急于去度衆生,這種不懂得何爲應時何爲非時的人,非但度不了衆生,反被衆生度化了。何者相續中有真實的智慧,何者相續中不具足定解,這也只有智者方能辨別。正如《格言寶藏論》中說:“誰能了知過與德,智者方能辨彼二,從牛擠奶皆能會,由水分奶唯天鵝。”如從母牛身上擠奶人人都會,當牛奶與水融爲一體時,只有天鵝才有能力將純奶吮出。唯有智者能辨別是非,了知取舍之理,而愚者卻恰恰相反。

  若遇甚深論典義,或遇關鍵性問題,

  則知智愚之差別,外相彼二即相同。

  雖然智者與愚者外表相同,但在遇到理解甚深論典之要義時,或遇到處理關鍵性問題時,則能了知智者與愚者之間的差別。

  在判斷一些小事上,並不能顯現出智者與愚者的差別,如果遇到像大圓滿、大幻化網等甚深論典時,就能知道智者和愚者的差別。智者就像獲得如意寶一樣,經過精進的聞思,並通達其甚深要義,而依此修持,最終必定能獲得解脫。對愚者來說即使遇到了甚深的法寶,也會如土石般地舍棄,更何況去聞思修呢

  在處理關鍵事情時,智者與愚者的差別也是自有分曉、顯而易見,在藏地動亂期間,佛法遭到嚴重的損害,當時有人逼迫所有僧人舍戒還俗,具有智慧的僧人,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中,不但未還俗,並且始終未舍善法。而某些僧人因沒有正知正見,就隨順當時的形勢舍戒還俗了,更有甚者跟隨他們摧毀佛法。這二者之外相沒有太大差別,也許愚者容貌還漂亮些,外表根本分不清智者愚者,只有在體解甚深經論,處理關鍵性問題時才見分曉。

  智者棄過取功德,愚者棄德取過患,

  愚者雖譏諷智者,智者卻悲愍愚者。

  智者舍棄種種過患納取一切功德,愚者舍棄諸功德取受種種過患,愚者雖然譏諷智者,智者對其卻生起悲愍心。

  在修行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貪嗔癡等煩惱及梵行難等違緣,此時智者馬上能快刀斬亂麻斷除它,並能嚴持律儀,精進修持願行菩提心、四念處乃至大空性等甚深法要。在行爲上謹小慎微,即使微不足道的供一杯水之功德也盡力行持。愚者反其道而行之,對貪嗔等話題就像打開了伏藏的大門般滔滔不絕,對酗酒等從不厭棄,相續與行爲中充滿了過患,就像諺語中所說的“已壞得具足了十叁種惡事”,善業方面,連觀音心咒也不念。本來出家是隨順于遍知佛陀的行爲,他們卻看不慣,說這些人是走投無路了,學佛學糊塗了,不享受世間的快樂,偏去自討苦吃……這類愚人就像薩迦班智達所說“猶如老猴抓住人,嘲笑說他無尾巴”一樣。這種可憐的人,所言所行都是非常的愚癡,一點不知取舍,不了知應理與非理,不但自己以邪命空耗人生,還要譏諷誹謗智者的如法行爲。可智者對那些愚者不會憎恨,反而從內心生起強烈的悲憫,並以善根回向,願彼等愚者生生世世斷除邪見,獲得無漏智慧!

  愚者無論再富裕,亦如竹果必將滅,

  智者無論再衰敗,亦如良種必將增。

  愚者無論多麼富裕,也會像竹果一樣終將毀滅,智者無論當下多麼衰敗,必將如已種下的良種成熟而增上。

  愚昧無知的人,因往昔的善業成熟,暫時的福德力現前,財物比較富有,但他們不懂善巧支配,不知上供下施結緣于有情,反用來殺生邪淫等,今生來世都不會有很好的後果。如有些愚者,假冒某人名譽販賣佛像經書化緣等,雖然暫時積累了很多財産,但不久就會身敗名裂,這種人就像竹子開花結果實一樣,立即就會枯死,自己原有的財産和善根最終都會毀滅,而墮入惡趣感受無邊痛苦。

  智者雖以前世的業緣,暫時受到違緣,如貧苦、疾病等,但不久就會煙消雲散,贏得衆人的愛戴和尊敬。如某大德一時遭受誹謗而轟動了整個佛教界,但以其本來不變的行爲和智慧,很快讓人們明了真僞,而消除一切非議。像在文革期間被關進監獄的高僧大德,最終仍能成辦利生的事業。正如良種已種下,雖然暫時被埋沒,因緣一旦成熟,必定會開花結果。

  具有學問諸智者,愚人前亦聞善說,

  貢高我慢諸愚者,值遇智者即逃避。

  具有學問智慧的人,在稍有傳承的愚人前也會去聽聞善說,而貢高我慢的愚者,遇到了智者卻立即逃避。

  智者依法不依人,不恥下問而求學,如《寶箧經》中記載:世尊曾于低劣者前得求六字真言的傳承。世尊曾說:“諸法依靠善知識,功德勝主佛所說。”因爲了知正法的人非常難得,除了虛僞狡詐者以外,若屠夫擁有一句佛法也應當向他請求,如不淨物中只要有如意寶就應該掘取。哲欽仁波切在《功德藏》講義中,所講的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很多人是在低劣者前求得一些學問的。曆史上有一種說法:現在的《大藏經》傳承是一位大德在一位卑微的老婦人前求得而脈脈相承下來的。因此,只要對自他相續有利的善說,無論是何人傳講都一定要恭敬聽聞。

  相反,那些自以爲出類拔萃的愚人,像高山一樣什麼法水都注不進,一旦遇到智者就會逃之夭夭,絕不肯去親近聆聽教言。如前幾年藏地有一位精通藏密的法師應邀去了某地,當地一位經常自稱“藏傳氣功大師”者,聞風躲而不見;另有一位自诩爲臨濟正宗的傳人,待到真正臨濟正宗的大德光臨他的寺院時,他卻借口下山辦事去了。這些人可能連一句法也不會解釋,卻自封爲“大師”、“祖師”,待真人駕到卻溜之大吉,膽怯而不敢親近請教。這些人正如薩迦班智達所說那樣,“愚者之中歡欣遊,學者之前怯而躲”。

  良言相告心不悅,宣說深義不願聞,

  無義瑣事特精進,此等即是愚者相。

  對勸告之良言心存不悅,宣說甚深法義不願意聽聞,對無意義的瑣事特別精進,這些就是愚者相。

  沈溺在輪回中的衆生熾盛的五毒煩惱,只有依佛法和智者的格言,破除我執證悟二空才能遣除。這些有益的善言猶如良藥一樣,吃的時候味道不甜,但能真正根除無始劫來的輪回病苦,智者會將“忠言逆耳利于行”作爲座右銘。而愚者聽到揭露自己的過失,馬上變成黑長臉,或者是負氣而走。若是宣說甚深切實的人規學、大中觀、大圓滿,他卻借口要閉關修道場,到處去拜見什麼大成就者而到處飄蕩……反正只要與聞思修無切實利益的事,他很起勁,饒有興趣,這都是愚者具足的相。在此,每個人都應觀照自己是否具足這些愚者相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唐捐有義之教言,尤爲信任狡詐者,

  內心憎恨諸大德,此等即是愚者相。

  對有益的教言棄之不理,卻非常信任狡詐的人,而內心憎恨大德長老,這些就是愚者相。

  聖者的竅訣、大德的格言都是具有真實意義的教言,是初劫的如意樹所不能比及的,因爲如意樹只能賜予衆生暫時的安樂,而甚深法義融入相續則不僅能成辦今生的利益,成就究竟的佛果也是易如反掌。但愚者對這些法義如老狗棄草,根本不在乎,反而對狡詐者,尤爲信任,也不觀察利弊,只要稍加誘勸馬上信以爲真。就像米拉日巴尊者所哀歎的:末法時代的人不求善人求惡人,不求智者求狡詐者。近代的根登群佩也說過:不信真實語而信狡詐者是凡夫愚者。愚者非但不學教言,卻信任狡詐者,而且經常內心憎恨諸大德,殊不知大德是非常嚴厲的對境,如《極樂願文》中說:“若人誹謗菩提薩埵衆,較殺叁界有情罪還重。”如果這樣,今生會有諸多不祥,來世遭受違緣等果報,上述叁者都是愚人的法相。當然,愚癡的人如果不斷學習教典,遠離狡詐者,以清淨心依止善知識,久之也會變成智者。

  若說實語不相信,欺詐引誘隨彼行,

  僅以面谀令生喜,此等即是愚者相。

  如果不相信真實語,卻信任欺詐之言,隨順他人的引誘而行,僅僅聽到當面的阿谀奉承即心生歡喜,這些都是愚者之相。

  世間衆生無始劫來都是顛倒行持,每個人也可能有過親身體驗:明明你是對他真誠相待,毫不隱瞞地講實話,他卻不相信,反而對那些欺騙引誘他的人,非常信賴並隨順其行爲,到了財法兩空、走火入魔時,才恍然大悟:“噢!我上當了。”如果有人當面恭維:“你以前是如何的輝煌,現在事業是如何的廣大,你是人間的莊嚴……”于是生起無比的歡喜心,正如《薩迦格言》所說:“慢者喜聽贊歎語。”這只是一般的愚者,更有甚者不相信世尊所宣說的因果不虛、四谛十二因緣等法要,反倒愛好氣功、歪門邪道、情俠小說等。

  愚者對佛法教言從來不信奉受持,將假我執爲實有、不淨執爲淨、無常執爲常、苦執爲樂等,但對那些做殺盜淫妄的卑劣行爲、引誘趣入叁惡道的汙言穢語想方設法地去仿效,別人當面虛情假意地阿谀一番,就高興得不知自己的姓名,真是可憐!這些金剛句,確實有很深的內外密意,應詳察細審,深加體會,肯定大有利于自相續。

  初見何人皆信賴,聽聞何語皆當真,

  無論何事皆參與,此等即是愚者相。

  初次見到任何人都非常信賴,聽到任何語言都信以爲真,無論什麼事都要參與,這些就是愚者相。

  智者對任何人、事、語言都先做仔細的觀察比較鑒別之後再抉擇,或依循教言而決定,決不會輕易相信一個人、一句話,也不會輕易承諾很多事。愚者截然不同,對一個陌生人也是一見如故。如有些信衆只要聽…

《君規教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般若攝頌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